京西古道曾经是一条有六米多宽的官山大道,全部是用石块儿铺砌而成。因为山路陡峭每隔一米就会栽立石一排,以防石块儿松动下滑,这也是京西古道京九坚固的诀窍所在。
西山大道又称西山古道北路,基本上沿着永定河谷而行,是京西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道。西山大道东起三家店,过永定河,经琉璃渠村,越愁儿岭,经斜河涧、水峪嘴,翻牛角岭,再经桥儿涧、马各庄、石古岩、色树坟,到王平村为止。此为西山大道主干线。
每到秋季,京城内外的有钱人家就开始忙着买牛套车,前往西山窑头采买煤炭。
古道穿券门洞而过,然后顺着被称作门头沟的沟谷前行,就到了京西第一要隘峰口庵。登上峰口庵关城眺望群峰,只见青山揽翠,沟壑藏金。在距离关城西南不足二百米的山岗处,凹陷着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一百多个,这段13米长的小路是京西古道上蹄窝最为密集的地方。在古代,京西产煤的窑地因排水、提升等条件的限制,煤窑大多分布在峰口庵以西的山区,这就使得京西这条中路古道在夏秋之季几乎是全天候运行,作为必经之地的峰口庵更是车马云集,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历经七八百年形成如此奇观。
历史上,从今天石景山区的庞村也有一条进入西山的大路,这就是西山大路南道,这条南道中途与中道会合后直奔王平口。这样,北、中、南三条古道在王平口聚合为一,然后继续延伸西去。
王平口会集了各条古道,可谓咽喉,因此号称“过山总路”。出了王平口,曲折四十多里山路,就到了斋堂。早在唐代贞观年间,这里的山上建有寺庙,寺庙的僧人在庙里施粥以行善,故名斋堂。
从斋堂开始,古道由西行折向西北,途径爨底下村。爨底下是北京郊区最好地保有了清代村容风貌的村落,今天这里几乎家家开客店、户户飘酒旗,一如旧时的古道驿站,令人仿若身处昨日。
古道从爨底下北侧上山,过天津关,出罢山口进河北的怀来盆地然后竟自远去。向西北,可经宣化、张家口去内蒙古;向西,可过蔚县进山西。由此,京西古道东连帝京,西通塞外,成为过去京西的重要出塞道路。
如今,现代化公路带走了京西古道曾经的车来人往。因为地处门头沟煤炭采空区,为了安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山里的一些村子便已全部搬迁。那些从前因古道的兴盛而凝聚成的大小村落,很多也随着古道的荒废而成为断壁残垣。古道失去了路的功用,周围的一切也就被人们断然遗弃。
时光回转几百年,那时的北京城,天刚放亮之时,远山近水,都在一片静谧之中。而城门一开,商旅出行,驼铃声声十里相闻,骡马嘶鸣缕缕飘传。店家迎来送往,商队络绎穿梭。山回人声,水返驼影。这样一幅京西古道图卷只能永远地封存在了历史的记忆当中。
当我们再度走进古道,是否还能展开那幅封存久远的画卷呢?让我们一起期待一次心动的邀约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