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日返程

标签:
万科志愿者志愿者遵道镇农民工返乡即日返程板房学校弱势群体万科杂谈 |
没有谁比灾区的人们更能体会“新年”这个词的份量,没有谁比灾区的农民工更能体会“回家”这句话的温暖。在临时过渡房前、在新家旁、在废墟中的菜地前,在新生的炉火边,父母、亲人和孩子重又团聚在一起,破涕为笑,成为这个冬天--遵道最动人的表情。
遵道镇人口约2万余人,大都从事耕种或在镇上的工厂上班,外出打工的人数不算太多,约百余人。他们选择外出打工的地点,大都集中在上海和北京,以从事体力劳动工作为主。
董大哥,45岁。地震造成家中房屋部分损毁。现在上海从事高空外墙清洁工作。地震后董哥曾第一时间从上海返回家中探望,老板很体贴地提前发了当月工资、并且在补办了社保后拿到了上海政府发的800元补贴。所幸看到父母亲人都健在,只是房屋受损、姐妹两家的房屋完全倒塌。
回到家中,董哥在帮助家人安排好居住问题后,还去了镇政府帮忙发放来自四面八方的捐赠物资。董大哥说:“那个时候,虽然房子都没有了,但十几户围在一起吃饭,各自家里有什么就都拿出来煮什么,也挺温暖的。”
董大哥在上海的工资每月能拿到1800元左右,今年一年下来,扣除日常的必须开支以外,返乡前还带回了1万元辛苦积攒下来的血汗钱。董大哥说这次回家乡后,可能一到两年内都不会再外出打工了。因为“家乡现在正在重建,到处都需要人手。如果我们都外出打工了,乡里乡亲建房子就找不到人了!等家乡重建好了以后,一两年吧,再计划出去打工。”我问他,在村里帮大家建房子,收入能拿到多少钱?董大哥呵呵地笑着说:“待遇不一定要高的,你晓得不,在家乡总是亲一点……”。我说“万一两年后再回到上海,老板已经不需要人了呢?”“我们有手艺在,就不怕找不到工作。我们在外面打工回来,缺什么就自己添置,不依靠政府。大家捐的东西,给更需要的人,村里面还有很多老人、残疾人、还有孤儿……”
乐观开朗的
董大哥
刘大姐,在5月12日大地震中,母亲遇难,父亲受伤,家里房屋严重倒塌。与刘姐一起在上海务工的,还有她的一对儿女(分别在机械厂和电子厂)。刘姐的丈夫则留守在遵道。当灾害发生时,刘姐和她的一对儿女都没能及时赶回来,而刘妈妈的后事和刘爸爸的康复照顾,就全指望其丈夫了。
刘大姐的丈夫在遵道一家酒厂上班,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从凌晨3点一直持续到下午15点,中午有20多分钟的休息时间。如此下来,一个月能挣到1000块钱左右。而刘大姐及其子女在上海工作的收入也不高,每人每月能拿到1200元左右,在扣除基本的生活开销外,也就没有太多闲钱了。
刘姐一家现在居住的是临时用木头搭建的棚棚,面对急需改善的房屋居住问题,刘姐说:“我们家5口人,最少也需要150平米。按镇政府给每户的补贴、即使再加上贷款也不够盖一座房子。”我向刘大姐简单介绍了前几天在九龙镇看过的那种“绿色天然”房屋,但未被他们认可,只是说“那种不行”。
面对将来,董大哥的想法是:部分损毁的通过组织村里面的青壮年集中维修;完全倒塌的由国家补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各户再尽能力筹集一点的方式募集资金,再由政府同一规划一个新农村。这样既能避免浪费土地、也节省资金和劳动力。而刘大姐一家的想法则是:希望政府和国家能统一解决,然后分配给受灾的人居住。
类似的这两种心态,代表了遵道大部分农民工的真实想法。
面对现状,贫穷是他们暂时摆脱不掉的现实情况,而居住问题,无疑也是目前严峻且迫切的。该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不仅灾民需要为自己考虑、政府需要评估规划、更重要的是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的协同作战和无缝配合。例如:灾后重建首先就需要对“快”和“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快”是不言而喻的渴望!但是,一项如此复杂浩大的工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哪个环节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无论是选址、建筑、还是资金募集,都需要大家的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发挥所长。
其次,遵道镇在本次地震中,98%的建筑物倒塌,而余下的均为危房。这即意味着,当灾区永久性农房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与此同时短期积聚的爆发式需求,也会出现建筑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在这个时候,像董大哥一样,返乡后一段时间内不考虑外出打工,短期转业改为参与当地的灾后重建,实为一举两得的选择。
再三,外出务工者均为当地的青壮年。而他们在外打工的各项保障制度,其实并不完善。虽然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已明确规定:用工单位必须给农民工购买保险,但从受访的对象来看,其实这一项规定仍然没有被执行到位。杨大哥从事的是隧道挖掘的工作,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杨大哥坦言:“用人单位并没有购买任何的意外伤害险,也没有社保。当哪天干不动时,就只能回家重新种地了。”而家人对于罗菊外出打工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天能自己买社保,这样等老了以后就有固定收入了。”
刚从北京返乡的罗菊
无论如何,回家过年、一家团聚都是非常美好的事情。董大哥除了从大城市带回来新款的音响外,还带回来修房子的钱;罗菊给父亲买了助听器,罗爸爸很高兴地跟我说:“小菊每年回来时都给她妈带些我们这里没有的水果,去年是人参果,今年是火龙果,都是第一次吃,很甜……”。而杨大哥一直在外的辛苦工作,也是为了供家里唯一的儿子能在成都继续深造……
离开这几家,一路上我在想:知识固然能改变命运,勤劳的双手也可以,而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关注灾区,除了物资的给予,还需要关注对灾区人民精神的抚慰和意识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