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2018-08-17 09:26:53)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教海拾贝 |
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中小学学生中开展诵读活动,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活动目标
二、活动口号
1.热爱书籍,享受阅读;热爱母语,享受经典。
2.读高雅书,做优雅人。
3.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4.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
5.诵读,为精神打底;读书,为人生奠基。
6.营造诗意校园,建设精神家园。
7.诵读,让校园精神起来!
三、诵读时间
1.每节语文课前,语文教师对诵读内容进行领读和指导,扫除文字障碍,明确所诵读篇目的主要内容,并教给学生基本的诵读方法。
2.每天课间的广播操、眼保健操结束后为全校各班集体诵读时间。
3.各班每月抽出一节语文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并在班级内举行古诗词吟诵表演。
4.每周读书课时间,语文教师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读书方法指导,并组织开展系列读书活动。
5.鼓励学生每天回家复习10分钟,和家长一起诵读,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6.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一定量的优秀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使优秀诗文背诵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四、诵读内容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结合《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篇目,除每册语文教材规定的必背诗词、散文外,在每个年级安排20首古诗、15首词和8篇名著,作为各年级学生课内外诵读的内容篇目,利用语文教师搜集的经典诗文诵读材料内容,打印成校本教材,供各年级学生诵读之用。
五、诵读要求
1.诵读力求做到“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位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
2.诵读活动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全员参与。要做到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
3.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调动学生诵读古诗文经典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同时,多扶植、培养和发现典型,做好宣传,树立身边的榜样。
4.学校利用校园广播播放经典文学作品,在校园网上开辟经典诵读栏目。指导学生抄写自己喜欢的诗文,建立经典诵读读书卡,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指导学生撰写诵经读典的体会和感受,评选优秀诵读日记。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5.师生同读同背,以身示范。要求老师们沉下心去读经典著作,滋润自己的心田,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为学生诵读做出表率和示范,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培育具有高尚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的新人。
6.在教研组中开展经典诵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研究学生的记忆规律,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把经典诵读、古诗吟诵与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7.借助于家长的帮助,动员家长为孩子课外诵读经典、学古诗给予支持,让他们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把记忆中的诗还原生活,说出与之相映的警句、诗句来。这样,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会更注重积累,并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所学的警句、诗句“内化”。
8.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学期末由各班老师负责评价本班学生的诵读水平,学校评价验收各班的诵读成果,并对诵读成绩突出的班级和学生予以奖励。班级评价分别由教师、家长、小组和自评四个部分组成,使学生形成习惯,持久地进行。建立学生的诵读档案,积累好诵读活动的一系列过程资料,如:学生诵读情况分析、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分析、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方案、记录照片、好做法经验推广等,以便不断总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