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孩子相伴效应初体现

(2012-11-14 19:33:47)
标签:

悉尼

兄弟

相伴

效应

分类: 小兄弟两

小兄弟开始互相守望了,这就发生在短短的这个月,我开始收获最初的生养两个孩子的喜悦。这种相伴,正是我生老二最大的期待。


 很多时候,两孩子是各玩各的,但止境下意识就会靠近弟弟,好像这样更有“相伴”的感觉

两孩子相伴效应初体现

两孩子相伴效应初体现

 

也许是奶奶回国了,止境失去了他的“大玩伴”,而也许正是奶奶回去了,妈妈总是忙碌这忙碌那,很少会非常集中时间跟他长玩,而老二,也失去了一直被抱着的优待。两孩子开始各自寻找新的乐点,这也正是妈妈我培养两孩子独立玩耍和互相陪伴的着陆点。

 

奶奶陪着止境玩,我一直觉得不妥,因为那种陪伴,有些“被使唤”,孩子很少学到尊重和克制,止境玩得也很“重口味”,一下没满足就容易发脾气耍态度。而老二,老人也习惯一直抱着他,仿佛这样对他最好,这也让我觉得不妥,只是如前所言,老人说多了会难受,而且,即使说了,她也未必能改掉。干脆忍着,等候奶奶回国再来纠正吧。

 

让我欣喜的就是,孩子的适应力远远比我期待中来得强大。奶奶回去的最初几天,止境很快就适应了奶奶不在的事实,心情并没有太大的受到影响,一度让我觉得他是“小没良心”的,毕竟奶奶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的伺候了十个月啊。

 

陪伴的感觉,就是有这样一个人,虽然两人不一定会玩一种东西,或者随时密切的互动,但只要同在一个空间里,互相看到对方的身影,听到对方的声音,甚至闻到对方的气息,就有一种不孤单的感觉,心情就会安定,情绪就会愉悦。


止境最擅长耍宝,笑点很低的他,经常别人没笑他就自己先笑个不停,幸运的是,小宝竟然也有几分相似,很容易逗笑他正在给弟弟煞有介事的表演


两孩子相伴效应初体现

两孩子相伴效应初体现

 

我这点小小的猜想和理论,就在现实中得到了印证,奶奶回去后,我的第一步就是训练二宝的独立睡眠和独立玩耍,然后就是戒抱。第一二天,孩子会哭闹不少,坐在围栏里伸着手一直闹妈妈抱,我狠着心就是不搭理,只是语言安慰和鼓励。第三天,孩子哭闹明显减少,开始独立打发时间,一个小小的区别是,当妈妈在他的视线内时,小宝会更安定些,如果妈妈离开他的视线,则会更不安些。

 

这点小小的不安,就在止境哥哥回到家后迎刃而解。止境没有了大玩伴,也拿忙忙碌碌的妈妈没办法,扫瞄一眼,就剩下八个月大的小弟弟了。于是,止境也会凑近去,玩些小名堂取乐,这下可好了我了。小弟弟竟然非常吃哥哥这套,被哥哥的那些小名堂逗得哈哈大笑,情绪可谓非常高涨,更不会闹妈妈抱了。而止境是个需要观众和关注的孩子,看见自己的那点名堂竟然逗得弟弟如此开心,大概颇有成就感,于是更加的来劲了。


孩子都喜欢充当老师,止境也很喜欢“教”弟弟怎么怎么玩,可惜八个月大的小家伙可没有这么配合。


两孩子相伴效应初体现

两孩子相伴效应初体现

 

良性循环,两孩子就这样互动起来了。我趁机给止境不断戴高帽子,“good boy”“great job”说个不停,同时给他提些小要求,让他逐渐承当起当哥哥的责任,譬如“给弟弟拿个玩具”“逗弟弟玩一下”“把弟弟扶一下”等等,孩子在鼓励之下,还是很乐意的去做。

 

这些小小的尝试和努力,现实些给我省下了不少时间,至少我可以安心在厨房做饭,只需不时来看一下是否有状况,很多时候,孩子其实是各得其乐,毕竟年龄不同,但这种在同一个空间下的互相守望,本身就是一种温暖的陪伴。拿小宝来说,只要客厅里有哥哥的身影,他就能自己玩很久,哪怕没人特意去搭理他。如果哥哥跑到厨房或者房间里去了,他就自然会大叫起来,仿佛在说“到哪里去了,快来啊”,哥哥再次出现,小宝马上又恢复安心了。这种陪伴的力量,可是效果显著。


止境时常会有“怪招”玩法,如此哥哥推着弟弟,两人互为对方的“玩具”,两人都很开心


两孩子相伴效应初体现

两孩子相伴效应初体现

 

没曾想在小宝八个月开始,小兄弟就开始有了这种陪伴的意义,欣喜之余,更多的是感动。寂寞的澳洲,孩子有个伴比拥有什么都来得有意义。当我们老了,我们也可以安心的离去,因为至少他们两个,还有个互相守望的对象。

 

当然,培养深厚的兄弟情,依旧是路漫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