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心理:体罚——烙在心灵的伤痕

(2013-07-16 21:30:40)
标签:

儿童心理

损失

教育方法

教育者

单行道

分类: 婴幼儿心理

儿童心理:体罚——烙在心灵的伤痕


      昨日在专家问诊时间,一位家长提到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时,一位网友做了这样的评论----“不打不成钢啊,狠狠地打,为了孩孑成材,放心打!” 。当我对这种言论提出质疑时,这位网友还振振有词地说::我做儿子的时候就是这样给打长大的,我不算成才,起码不是坏人,对社会有贡献,我儿子也是不听话就打,试问一下有多少人在少时候没有给父母打呀,正常啊! 
    对这位家长的“歪理”我仍不能认同,正是其父母在他年幼的时候,以打骂为“教育大法”,本人也传承了父母的做法,继续对儿子“体罚为上”的教育。试想,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的心理能健全吗,长大后是“用拳头解决问题”,还是“用理性思考问题”?

   我在新书“读懂宝宝心,激发正能量”中,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道:


    “不打不成材”这是一些殴打孩子家长的信条。他们望子成龙但苦于教子无
方。他们缺乏自信心和自主精神,在他们眼里,孩子是他们的私有财产,是恶劣情
绪的发泄对象。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是有自尊心、自爱心的一个独立的人,粗暴
的打骂只会使孩子从心理上远离父母,叛逆性增强,亲情减弱。幼时的生活,对一
个人个性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亲子关系的根本原则也应该是平等沟通。

     经常打孩子,不仅使孩子受皮肉之苦,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体罚和责骂可以说是最糟糕的惩罚方法,它的特点是处罚立即见效,也许很多家长都应用过。其实这种惩罚会产生很多“后遗症”,如造成心理创伤或为孩子将来出现攻击行为提供榜样等;使孩子缺乏热情,也缺乏对热情的感受力;培养孩子怯懦、畏缩、胆小、怕事、孤独、自我否定等性格;使孩子感到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可以用武力解决问题;殴打孩子会掩盖过失的本质,让孩子失去了体验过失的心境,严重伤害孩子的心灵。

    孩子成长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断减少过失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做
错事的时候,这时他的心情会格外紧张、忧虑,害怕受到父母的责备。当孩子有了
过失后,家长不要老盯着过失造成的结果,而是要探寻一下产生过失的过程和原
因,对孩子宽容一些,以平和的心境对待,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发育是更加有
利的。其实,孩子能从小的过失中吸取许多有价值的教训,他可以从父母那里学到
怎样区别哪些是令人不快、讨厌的过失,哪些是严重的大事,还能学到父母对待事
情的态度和语言。父母是孩子心中绝对的权威和信赖的对象,父母的体罚和难堪的
批评会使孩子丧失自信心,很容易形成自卑感。过分责备孩子,只会导致孩子遇事
小心翼翼、缩手缩脚,总怕做错了,而愈怕却愈做错,愈做错则愈忧虑。因此,父
母也可偶而在孩子面前犯犯错,使孩子觉得父母也不是万能的,且有机会纠正父母
的错误,进而发展他们的自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的确经常指责孩子。如孩子不小心把一杯牛奶碰翻在桌
子上,妈妈马上就大声叫嚷:“都这么大的人了,你总该知道怎样拿东西吧!叫你
小心,小心!给你讲过多少次了,就是记不住!”爸爸也许会说:“连杯子都拿不
住,笨手笨脚的,我看你呀,将来也不会有出息!”孩子受到指责后自信心方面受
到的损失,比那一杯牛奶的价值不知要大多少倍。孩子做错了事,马上对他训斥是
不合适的,如果要进行批评也应对事而不对人。

    体罚和命令是思想交通的单行道,父母用权威来压服孩子是一种不讲理的行
为。孩子会被迫地服从父母的命令,但并不一定理解,只是反射性地做被吩咐的事
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没有语言媒介,父母与孩子之间毫无沟通的机会,这
种不讲理的教育方法,只会使孩子变得委曲求全和不会思考,使孩子烙下心灵的伤
痕,这是做父母的并不愿意看到,但更没有意识到的严重后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