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心理:小人儿也会“反抗”

(2012-11-21 20:21:31)
标签:

育儿

儿童心理

小人儿

何如何

事实

分类: 婴幼儿心理

 

本周一在新浪育儿大讲坛的网友答疑时间,有一位网友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儿子三岁三个月,什么事都有自已的主见了。大部分事不讲理由,非要坚持已见的去做。家长不同意就哭闹,面对此问题,家长该如何处理


 我的答复是这样的:你的宝宝非常棒,是个有主见的孩子,这是孩子自发性良好的表现,如何处理?近日我将发表相关博客,阐述我的观点,请关注!




儿童心理:小人儿也会“反抗”

当孩子长到2~3岁的时候,无论什么事情都要用“不”来反抗,许多事情要自己来做,很难“对付”,与其他小朋友玩耍也易发生争吵。好多家长开始抱怨:“孩子越大越淘气,越不听话”,“这么小的孩子就上邪,越不让他干的事,越是偏要干,真那他没有办法。”原来在父母眼里的乖乖宝宝,突然之间变得和自己“对着干”、“任性十足”,令家长不可思议。

其实,孩子这个阶段表现出来的“反抗性”、“任性”,正是他独立意识日趋形成的时期,孩子已经进入了心理上的“第一个反抗期”,这正是一个自发性正在顺利发展的小儿的正常表现。自发性就是自己思考、自己行动的能力,自发性的顺利发育是培育孩子创造性的前提。受到父母过度保护、过度干涉的孩子,其自发性发育迟缓,往往被培养成“老实的好孩子”。

2岁多的孩子已不爱在妈妈的怀里呆着,他们不满足于窄小的空间和天地,喜欢到处乱跑、四出乱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家长却觉得孩子太小,需要保护和照顾,总是跟在孩子后面大声呼叫:“别乱跑,别乱动!”或给予各种帮助,而孩子却难以忍受大人的管教和约束,极力想摆脱大人的监护。走路时,不要妈妈领着;上楼梯时,摇摇摆摆也不让爸爸扶着;吃饭时非要自己动手,尽管他搞得到处都是饭粒和菜汤,吃不进多少,也不让大人喂;衣服、鞋子穿反了,也不让家长纠正过来。凡此种种,让大人哭笑不得,奈何不得!

孩子有意创造自己的“心的世界”,即他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的“心的世界”尚未象成人世界一样适合现在社会的规范,但他总想表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意欲”和“反抗”。孩子希望通过自己做事情展现自己的能力,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和大人的赞誉。此阶段孩子“想自己来做”的愿望很强烈,大人应好好爱护这一热情。如果大人不了解孩子的这种“意欲”,而处处对孩子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干涉孩子的行动,孩子心里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孩子的反抗性常常受到压抑,他们会变得情绪焦虑,性情暴躁,就会以哭闹、吵嚷、生气而反抗。如果孩子的欲求经常得不到满足,将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绝不会成为有民主、自主、独立意识的人,有鲜明个性的人。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孩子开始理解自己拥有的概念。你会发现孩子对于认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有很强的占有欲,包括一块糖果、一只杯子或一个小凳子。如果得不到会非常生气,甚至撒泼打滚。对孩子来说,自己占有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此类行为不应被视为自私自利,因为1岁多的孩子还不懂得分享和谦让。对于过度霸占东西或违拗心理严重的孩子,对付他们的一个小窍门就是让他们自己作出选择:“你要这个红颜色的杯子,还是要那个黄色的杯子。”“你要坐这个小凳子,还是要坐小椅子。”“你不再哭闹,才能给你吃巧克力糖。”如此这般,可以缓解孩子的反抗情绪。

父母一定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孩子并不是存心反抗,因为这样小的孩子还不懂得忍让和克制。孩子这时的“反抗”,并不意味着不依恋父母、疏远父母,也不能仅仅用淘气来解释。这是孩子自发性、独立性萌芽的表现,是一种“积极的反抗行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处处约束、管制孩子,不要讲不能如何如何,而要给孩子讲清应该如何如何。如果在这一时期父母过分压制孩子的反抗心,会使他们的判断力无法成长。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的反抗现象,成人应给予支持和理解,让孩子感到“我的独立是被承认的。”,并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爱护和培养孩子“自己来做”的热情,应该成为家长育儿的基本方针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