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谈:孩子是大写的“人”

(2011-12-04 17:05:29)
标签:

少儿

家庭教育工作

尊重

生存能力

竞争能力

分类: 微言杂谈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概括起来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三个“人”。我们要宣传这三个“人”,作为一种儿童观来指导我们的儿童工作和家庭教育工作。要研究我们的孩子,研究儿童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家庭教育工作的科学和前瞻性,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工作。

 

  第一:儿童是人。我们提出来的是,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人,和家长是平等的,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他,蹲下来同他说话,倾听他的声音。不要老是认为你是家长,你在上面,孩子在下面。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是家庭教育必须树立的观念。

  有些家长往往没有将儿童看成独立的人,认为孩子是他们的私有财产,想怎样就怎样做.有些家长有时把孩子当玩具,有时当作“出气筒”,有时又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对孩子缺乏人格的尊重。尊重人格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也不分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任意贬低他,说一些有辱孩子人格和自尊的活,如“你太笨了,怎么教也学不会。”,“你真是没出息!”,“早知道你是这样子,就不该生下你。”等等,孩子就会丧失自信心。孩子失败时,不要责备,更不能说孩子笨,应帮助孩子找出失败的原因并给予适当指导、鼓励,才能激发孩子内在的积极性,对其日后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自尊和被人尊重,是产生自信心的心理动力,尊重孩子和对孩子百依百顺完全是两码事。许多家长缺乏现代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把溺爱当成了尊重,不知道尊重中包含和伴随着各个方面的正确引导。做家长的应该使孩子体验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要相信孩子能独立地处理好自己的生活琐事,能够自由地探索周围世界,可以支配自己的行动,给他自由的空间和自己选择作决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要将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加以尊重和信任,孩子才能真正在个性上获得独立、健康的发展。

 

  第二:儿童是成长发育中的人。孩子处在不断地成长发育之中,要遵循孩子身心的发育规律,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和需要,符合孩子的天性,进行科学的培养,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拔苗助长”。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尺竿架得过高,让孩子怎么也够不着。孩子在家长的不断提升的目标中,越来越累,甚至于心力交瘁。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度,使孩子在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的愉快心态下逐渐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根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和自己独特的天赋,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做家长的应该依据孩子各自的爱好、兴趣、特长,顺其自然地给予引导。鼓励、赏识、赞美、激励等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长素”,即使表现平平的孩子,他们内心深处也都有着被爱、被尊重、被赞赏的欲望。这种欲望一旦得以满足,他们身上平时难以被人觉察到的种种潜能便会被奇迹般地激发出来,进而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相反,如果这种欲望一直受到压抑或是屡屡受挫,这些孩子面对的总是轻视与冷落,他们身上的种种潜能便极有可能化为乌有。

 

  第三:儿童是终将要独立走向社会的人。孩子最终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家长不能象“老母鸡”一样老把他藏在大人的羽翼之下,要让孩子经受一些困难或波折,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生存,让孩子社会化,可是我们的家长却朝完全相反的方向去培育孩子,他们总担心孩子接触社会,会遇到困难,会碰到坏人,会出现问题。家庭教育的封闭性主要是家长的心理封闭造成的,他们把孩子的任何正常的的克服困难的过程及遇到的小小的挫折都看成孩子“受委屈”、“遭罪”,他们想代替孩子扫除所有的困难和障碍,为孩子铺就一条撒满鲜花的阳光大道,他们忘记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孰不知生活在这种封闭环境、温室培育的孩子,才不能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才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保护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心倾注,但过度保护会使孩子永远也长不大。开放型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也有利于孩子创造意愿的产生和创造活动的进行。我们给予孩子的不能仅仅是物质上的享受,还应该教育他们懂得生活的道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心,尤其是勤奋、自立和爱心,促使其独立性的发展,使孩子精神上不要“缺钙”,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