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谈:深有同感---制度催生学术垃圾

(2008-09-12 00:48:30)
标签:

学术

同感

杂谈

科研

高校

分类: 微言杂谈

   

  “剪刀一剪,浆糊一粘,大名一签,长长一篇。许多论文就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谈到高校教育现状,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顺口溜。事实上,有关中国大学存在的“怪现象”早就是教育界关注的话题,而近日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批评北大“引进海外人才造假”事件,则再度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大学“浮躁风气”的热烈讨论。

 

    向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大学象牙塔,如今正承载着人们越来越多的期望。然而,从教授经商到论文作假,如今中国高校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比比皆是。现在国内不少高校要求相关教师与科研人员一年内要拿到若干个项目,发表相当数量的论文以及获得一定级别的奖励。这些指标与津贴、级别挂钩,完不成任务津贴等级会自动下降。在这种气氛与压力之下,有人将半成品论文拿出来充数,有人将一篇长文分解为几篇短文,搭车署名、相互挂名,甚至是抄袭篡改。要求所有高校对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进行有效审查很难。因为现在的高校行政系统和科研项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学校要排行,要综合实力评价,高校领导也需要科研成果和著名学者撑门面。在这样的前提下,科研成果就更加真假难辨。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能够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只有很少的人,但现在,国内的情况却是人人谈学术,似乎谁都能搞科研,这是应该制止的。”目前,国内各大学研究生与学位教育的“产业化”、“市场化”现象仍然如火如荼,高官“拿”博士、大款“捐”博士的状况仍屡禁不止。这种假文凭一旦充斥社会,必将损害中国高等教育的学位含金量。

 

    造成高校这一现状的原因是由于国内缺乏学术规范教育和学术伦理教育、缺乏规范的学位机制和成果发表机制。因此,应该让学术回归学术,在大学里恢复纯洁的文化土壤和学术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学术的风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