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育儿专家-王玉玮
育儿专家-王玉玮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547
  • 关注人气:3,19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儿:培养宝宝灵敏的听觉

(2008-08-29 00:03:22)
标签:

育儿

听觉

宝宝

儿歌

语言发展

杂谈

分类: 早期教育

宝宝的听力开始得很早,甚至起始于胎儿期。胎儿在母腹内已有听觉,早期听觉刺激是胎教的主要方法之一。听觉不仅使宝宝辨认周围环境中的多种声音,而且凭此掌握人类的语言。婴儿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因此,听觉的发展在这个时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孩子生下来几周之后,应该测试一下他的听力,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宝宝要通过听来学习语言,而孩子大部分的语言发展发生在他生命的头几年中,如果直到孩子开始上学时才发现他的听力存在问题,那已经太晚了。婴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巨大的个别差异,有的孩子感受性高些,有的则低些,但这种个别差异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婴儿的听觉也是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不断发展的。

新生儿不喜欢噪声。牛津大学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对频率较高的女声比对频率较低的男声做出的反应要好。对于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一副良药。用柔和的、充满爱意的音调唱歌给他听,可以使宝宝停止哭泣吵闹,变得平静。妈妈们不用担心自己唱不准音调,宝宝才不在乎呢!他就是喜欢妈妈的声音,妈妈对他的注意。当宝宝醒来的时候,请跟孩子用温柔的、抚慰的语音说话或歌唱,速度要缓慢,声调要柔和,内容要丰富。

23个月以后的宝宝已能将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当他听到声音时,头就会转向发音的方向,寻找声源。你或许觉得这种动作是很自然的,但它会直接导致出重要的结果,这就是智力活动的进步。让婴儿对声音产生兴趣,使其保持注意力,可以培养其探寻声音的能力。父母或家里人应经常有意识地走到孩子面前,逗引孩子注视自己的脸,然后把脸移到一侧,并轻声叫孩子的名字,使孩子的视线随大人的脸移动;在宝宝哭闹的时候,妈妈可以摇一摇小铃铛,捏一捏塑料玩具,或用小勺轻敲茶杯发出声响,看看宝宝是否能听到声音就停止哭闹。然后,妈妈慢慢将这些发出声响的玩具向不同的方向移动,训练宝宝寻找声源。这样不但止住了宝宝的哭泣,还训练了他的听觉定向能力;妈妈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发声体,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训练,但声响不要太大了,免得惊吓着孩子;当你给宝宝喂饭、换尿布或是洗澡的时候,为他唱唱歌或哼哼曲调,当他对着你微笑和咕咕叫的时候,你也要回他一个微笑,这样,你的宝宝就会逐渐懂得与人交流。可别小看母亲与婴儿间毫无意义的对话,细心的母亲会发现,在对婴儿说话时,他会“手舞足蹈”,一副满足的模样。更重要的是,多与婴儿对话,可使大脑正处在急剧发育中的婴儿,很快牙牙学语,为日后语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事实证明,缺乏母婴语言交流的婴儿,发音均迟,且发音不清,表情不活泼。

侧耳倾听声音的能力,不仅可以培养婴儿对周围事物的关注,同时也是训练其说话能力的根基。可以在宝宝3个月大时,把他的声音录下来,每3个月录一次,然后把他的声音放给他自己听,他会很高兴听到自己的声音的;无论是飞机的轰鸣声还是一只懒猫的叫声,你都要告诉宝宝听到了什么,这可以帮助理解他的环境;给宝宝朗读,没有什么比听到妈妈的声音更能激发宝宝的智力了;儿歌和明快的幼儿歌曲是任何一个年龄的孩子都喜欢听的声音,宝宝虽然还听不懂儿歌的意思,但他喜欢儿歌有韵律的声音和欢快的节奏,更喜欢你亲切而又丰富的面部表情。要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如能配合彩色的画片效果更好,每天至少给宝宝念1~2首儿歌,每首儿歌至少念3~7遍;图画书也很适合宝宝,因为每一幅漂亮的画都配有一到两个字,可以一边让宝宝看着图画,一边为他讲解内容;孩子稍微大一点,可以为他读文字多一点的图画书,这可以让宝宝更喜欢你的声音,而且可以学习识字;6个月以后还可以每天听几次英语,这样做不仅锻炼他的听觉,还可多学习一种语言。

同时,父母还要经常带孩子到室外、公园、商店等处,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多听、多看,让孩子在自然中聆听各种奇妙而动听的声音,培养其灵敏的听觉和认知能力。听觉的训练是最方便的,日常生活中随时可以进行。晨起刷牙,可以教宝宝听妈妈喉咙里水的“咕噜”声;洗脸时,让孩子听水流的哗哗流淌声;下雨时,听雨点的“答答”声;夜晚,听时钟的“滴答”声。训练宝宝谛听、熟悉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声音,可使宝宝发展出以听觉替代视觉,凭声音感知事物和现象的能力,可以明显促进婴儿感知觉和智力的发展。当孩子的耳朵从小就装满各种美妙的声音时,他就可以从聆听中获得许多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