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记:孩子何罪之有!——回答困惑家长的常见问题

(2008-07-29 21:16:29)
标签:

育儿

家长

教育态度

家长心病

杂谈

分类: 育儿问答

上周门诊时间,一名自称 “慕名而来”的老先生对我说:“教授,我的小孙子整日地吃手,把手指都咬肿了,我们各种方法都用遍了就是不改,请教您怎么办?”。那天门诊量特别大,小小的诊室挤满了候诊的焦急家长和哭闹不安的病儿。当时我实在没有时间做咨询类的工作,但也是耐着性子给他们讲了些处理的原则,突然又想到,我刚刚在博客中写了这个问题-“孩子为什么爱吃手”,故交待一句“回去看看我的博客吧,我专门谈到这个问题”,然后又低头忙于应付我积压下的一屋子病人。后来我想,这对老夫妇可能连什么是网络都不了解,怎么强求他们去看你的博客呢!

 

过了一段时间抬头看去,老夫妇仍徘徊在门口并未离去,我不忍地说:“您们等等,我看完这几个病人再和您聊聊,要不然等下周再来,也不要挂号了!”可是在那个闷热的下午,熙熙攘攘的病人像是挥之不去的焦热空气一直围在我的身边。已经早就过了下班的时间了,我仍没有闲下来的迹象,他们等得实在不耐烦,悄悄地离开了。

 

一周过去,我已经淡忘了这事,但这对执着的老夫妇今天如约又来到我的诊室前,焦虑地等着我“闲下来的时候”。我看到哭闹着的小孙子烦躁地揪着奶奶的衣服要往外走,爷爷则高声地训斥着孩子。我知道,老人的心病一定很重、很重,否则大热的天干嘛跑到医院这个地方来“遭罪”,我劝退了几名病人家长到其他诊室就诊,招呼老人进来。

 

老人坐下后,略带气喘地给我罗列了孙子的“几大罪状”:1、经常吃手不改;2、在幼儿园老实,回家就发脾气;3、喜欢打人;4、妈妈回来后粘着不离身;5、不好好吃饭,喜欢喝奶等;

 

我快速地了解了孩子的养育情况:父母很忙、上班路远、回家又晚,回来时孩子多已上床睡觉了;小家伙整天跟在奶奶爷爷身边,是他们带大孩子;老先生是是家中的“权威”,但脾气暴躁、性格倔强,在家爱冲家人发脾气(从吆喝宝贝孙子的大嗓门可见一斑);孩子零食不断,想吃什么就给他什么,一天喝4~6瓶牛奶或酸奶。

 

听了老人的“诉状”,我不由地哑然失笑:2岁多的孩子“何罪之有”!错的是大人的育儿方法和态度,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情绪特点,也就是不具备“儿童化智能”。我半开玩笑地说:老先生,孩子并没有什么错,而是家长不了解孩子,您要多做自我批评了!

 

按顺序我对他的问题做了如下的答复:

 

1、 孩子吃手原因多多,但2岁的孩子很常见,多是因为情绪焦虑或紧张造成。2岁多的孩子入托太早,没有做好充分地入托准备,如:能独立吃饭、上厕所,有表达自己意愿的基本语言能力,事前熟悉幼儿园的环境,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等等。这些在这个孩子身上都没有准备好,把一个2岁多的孩子突然扔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他能不紧张吗?吃手就变成了孩子缓解紧张情绪的方式。

解决方案:不要过多关注这个现象,更不要指责孩子,转移注意力、减少紧张情绪后症状可逐渐缓解。

 

2、这么小的孩子潜意识里也知道,在幼儿园里“阿姨比爸爸妈妈厉害”,必须听话,撒娇哭闹是没有市场的,故会适当克制自己的意愿或情绪,表现得“很老实”;在家里,撒泼任性时不会有“撅起屁股挨打的危险”,因奶奶爷爷、爸爸妈妈中总会找到“护身符”,所以任性、发脾气、无法无天,实际上这也是在幼儿园“被压迫的奴隶”在家里“昂首站起来”的情绪释放,是很正常的现象。

解决方案: 家庭教育态度一致,允许孩子适当地释放不良情绪。采取既不鼓励,也不压制的态度,“冷却法”(全家人都不理会他)是最可取的方法。

 

3、打人是小孩子的模仿动作,有时甚至是与人交流的方式。因为2岁左右的孩子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通过打人欲引起别人的重视、关注。

解决方案:成人要起表率作用,不要无端地发脾气;不要逗孩子用手打人;通过看图书、讲故事等途径给孩子讲不能打人的简单道理;教孩子与人交往的方法,如握手、相互交换玩具等。

 

4、孩子粘妈妈很正常,该妈妈亲近孩子的时间太少,没有满足孩子的亲子依恋情绪。

解决方案:妈妈尽可能地多和宝宝呆在一起,并与宝宝玩耍逗乐,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5、喝奶太多浪费“奶资源”,过多的蛋白质摄入即吸收不了,也没有必要;过多喝奶产生饱胀感,必然影响其他食物摄取;不规律的进食习惯,大大影响孩子的食欲和健康。

解决方案:建立良好的进食环境和进食习惯,不要无节制地吃零食,特别是甜食,每天喝奶2袋即可;不好好吃饭可以适当饿他一顿,在孩子饥饿时才给他东西吃;要形成我要吃,而不是家长逼着我吃的氛围和状态;大人以身作则,不挑食、不发脾气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