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板尺抽动秽语综合症杂谈 |
分类: 临床札记 |
昨天下午科里同事请我看一个外地转来的患儿,下午3点多,一位操着浓重胶东口音的妇女牵着一个“小帅哥”走进病房办公室,第一眼印象这确实是个长的非常精神、浓眉大眼的约6岁左右的男孩。
孩子刚进来的时候,先是瞪着大眼睛四处看看,并旁若无人地在房间里蹦了一会。几分钟后孩子颈部突然向一侧歪着,面部开始了难以形容的痉挛样抽动,同时嗓子发出“ou、ou”如小公鸡打鸣的声音,瞬间那张可爱的小脸变得“目不忍睹”起来。孩子面部的抽动和喉头发出的奇异声音不断地重复出现在我面前,此刻我心里已有了明晰的印象,这孩子得到是“抽动秽语综合症”,属于小儿抽动症的复杂类型。为慎重起见,又做了脑电图等相关检查未见异常,诊断可以确立。此后我给家长提出了详细的药物治疗方案及心理行为治疗措施。
经过询问孩子最近的生活环境,有无精神上的刺激和孩子性格、养育方式等,我很快就找到了发病的原因。妈妈面色凝重地告诉我,一周之前的中午,这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在所在的幼儿园(据说是当地比较高级的双语幼儿园),没有按照阿姨的要求安静地午睡,阿姨就举起板尺打向孩子的小手。不必追究到底打了几下或是否严重,一旦冰冷、坚硬的板尺举向这个年幼的孩子,犹如突如其来的强震冲击着孩子如薄镜般脆弱易碎的心,小小心灵顿时出现了一道道裂痕。平素那个异常活泼好动的孩子变得安静呆板了,随之出现了上述的抽动症状。尽管那个打孩子的阿姨很快被辞退,但孩子心灵的修复还需要较为漫长的时间。
突然地惊吓、恐惧、压抑、紧张、厌倦等不良刺激会给幼儿心理带来严重的、甚至是长期的创伤,且后果有时是始料未及的。我亲耳听到家长讲述这样的事情:在本市一家著名的、收费昂贵的幼儿园,中午一个孩子因为已经吃饱,无意识地将没有吞下的饭菜又吐出来,老师看到后竟然要求孩子将吐出来的饭粒一粒粒捡起来再吃掉,这使自尊心极强的“乔乔”产生了强烈的“厌园情绪”,很长一段时间拒绝上幼儿园,且患上了“心因性厌食症”,食欲大减,每次看到饭菜就恶心欲吐,大概经过3个多月时间才慢慢调整过来。另一个娇小可爱的女孩“佳佳”,一次上图画课时,因为与别的小朋友说“悄悄话”被老师发现,引“龙颜大怒”,当场让5岁的女孩罚站并撕坏孩子画好的那张画。这本是个非常喜欢绘画的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从此孩子变得焦虑不安,经常无端哭闹,拒绝上幼儿园,把自己心爱的画笔统统扔掉,且一看到图画类的东西就喊头痛。
这是多么令人唏嘘而真实的故事,仅仅是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个令孩子害怕的眼神,就可以使小小的、敏感的、柔软的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甚至断送了孩子五彩缤纷的梦想。
作为家长或老师,您是否意识到您不经意的语言和行为给孩子带来的种种心灵创伤。如何呵护这些幼小的心灵不受到伤害是我们成年人应该认真思索的问题。(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