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写在新生入学的北京
(2008-09-10 17:08: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杂谈 |
今年6月份的时候,我有几个国内高三的学生希望申请去英国留学.但是他们犹豫是直接去英国读预科,再读本科这样一级一级的升上去,还是先在国内读一年本科,同时再去申请英国的本科.
受到周围亲戚朋友的'热心关照',他们选择了先在国内读一年本科,同时再申请英国的本科,觉得这样会比较保险,但是前几天,我陆续接到这些学生的电话.他们在入学第一周,接到国内大学的课程表,就哭了,因为他们发现,国内大一阶段根本没有专业课的学习,公共课和基础课占据了几乎全部的课时.
(你会从课程列表里面会看到:古典文学,体育,马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数学,邓论....毛选,思想品德....)
其实不止大一,我们经常审核各个艺术与设计学校学生的成绩单,你会发现贯穿国内四年大学的教育,这些与专业课程毫不相关的公共课程,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怪不得我们的艺术设计毕业生在完成四年的学业之后,连一件象样的作品都拿不出来.
由于我们中国人使用的是象形文字,需要精密的视觉分辨, 再加上多年来的文化遗传,比较西方国家的学生,中国学生的创意思维更为发达.但是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的应试教育,局限了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
我们国内的教育,从来不鼓励学生自己去丰富的学术资料中发现答案,去根据史料,对一个事件进行自己的分析,得到一个新的观点.所有的答案,都清楚的写在教科书里,去背诵就可以了.这是愚人的教育.
对于艺术设计也是如此,我们国内的教育对学生技术的要求总是比创意更重要,所培养的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不是那些开启人类思想领域的艺术大师.
其实,所有的技术都是应该为实现你的创意服务的.你的创意才是作为艺术家,或者设计师的你存在的意义.
我曾经问过一些在国内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你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百分之白的回答是:靠灵感. 我说,如果没有了灵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