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雪》教学实录    安徽  范 磊

(2012-10-05 23:00:43)
标签:

鲁迅

绍兴

宋体

朔方

《雪》

分类: 课例展评

《雪》教学实录

安徽   范 磊

课前:展示多媒体(雪花纷飞的画面)。在《我爱你,塞北的雪》背景音乐中开始。

师:今天,有幸到绍兴来,更有幸到建功中学来上课。很幸运到鲁迅的家乡来给同学们上一节鲁迅先生的作品,大家觉得是否有种另外的心情呢?尤其是在这样的舞台上。那么,老师为大家带来的作品是什么?———请看这儿。

(板书课题:《雪》)

师:教材尽管同学们都预习过了,不过,老师还想让大家在课堂上再朗读一遍。这次朗读,请注意:

(展示课件:读文 ,晓文意)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积累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2、《雪》中写了哪些地方的雪?请在相应的段落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雪的特点的句子。

明白问题了吗?请带着问题,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师:都读完了?老师方才觉得:大家大声朗读的声音稍微小了些。现在,回回头,从“但是,朔方的雪……”那一段开始朗读,大声些,再大声些,放开声音。(学生齐读)

师:很好,请看问题1积累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在朗读的过程中,你发现哪个词语很重要,值得大家来记忆?谁来推荐一个?(学生纷纷举手)

 


师:(对旁边的一个学生说)好,有请。

1:第一段“深黄的口的腊梅花”中的“磬”字。

师:这个,为何要记忆?

1:因为首先它的字形比较难写。

师:很难写。

1:其次是它有很多字形相近的字。

师:有哪些字形相近的字?

1:“磐石”的“磐”。

师:“磐石”的“磐”。大家回忆一下。还有吗?

1:“温馨”的“馨”。

师:“温馨”的“馨”。字形不一样。这位同学为大家推荐的是比较难写的字。很好,有水平。请坐。

2:我觉得多音字应该值得大家注意。第一组是粘结,粘连;第二组是旋风,旋转。

师:你觉得你读的正确吗?老师也觉得你读的非常正确。两个多音字,难写的字.在这篇文章中,还有吗? 

3(小声)说:脂粉奁。

师:你觉得还有:脂粉奁。

看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展示课件:字词积累)

(    )     (     )

(    )      粘(    )

(    )   (   ) 粉奁(    )

(    )    (     )

(    )   (    )(    )

    你能读得很准确吗?老师相信大家会读的很准确。

4:读字词

师:读得非常好。声音响亮,吐字清晰。有劳你带领大家齐读一遍。

(展示正确读音)字词积累

4带领读字词。

师:请看第二个问题: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能找到吗?


5:“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fēn)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朔方的雪的特点应该是“如粉”“如沙”,就是比较有种力量。很大的。好大的 。           

师:如粉如沙。读得很好。但老师纠正你一个小小的缺点:蓬勃的奋(fēn)飞,是奋(fèn).你觉得这两个字一样吗?(fēn)飞,(fèn)飞,两者有区别吗?有吧?大家跟老师一起齐读一下:奋飞,奋飞。

师:朔方的雪形状是如粉如沙,有力量。那江南的雪呢?大家可是生活在这儿的。从文中找到了吗?

6:(有感情的读)“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我觉得江南的雪是像一幅画一样的美景。就是“滋润美艳之至”了。

师:有自己的感受,还用了一个比喻。这一要点再次在文章中还找到了一个字来加以概括。这两种方式都是很好的一种回答。不过,当中读错了一个字:山茶花。不是山菜花。   

师:文章当中写江南的雪,写出了青春之美,对吧?还写到了江南雪下面有花草。不单花草多,而且色彩怎样啊?色彩也很多。把那些描写色彩的词语勾画下来。(生开始勾画)

师:血红,白色,还有青的,还有深黄,哎,对了,冷绿。色彩很多。同时,写江南雪的文章当中,还写到了蝴蝶,和什么?-----蜜蜂。对。大家觉得作者在描写江南雪和朔方雪的内容的时候,你觉得读这两段,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不是一样的?

------不一样!那么,江南的雪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呢?

你来说!

7:江南的雪,应该读的轻柔,舒缓些。

师:嗯。那朔方的雪呢?

7:朔方的雪应该读的坚强,铿锵有力。

师:那你觉得,你读江南的雪好,还是读朔方的雪好?

7:我觉得应该读朔方的雪。

师:我也觉得你是男孩子,应该读朔方的雪。能不能来一段?

7朗读:(有感情地)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师:有力量了吗?

7:有。

师:达到那种你说的铿锵有力了吗?

7:我觉得还不太够。

师:还不够。那再来一遍试试,好吗?

7:(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齐掌声响起。

师:这次是不是比上次铿锵有力些了?

7:是。

师:不过在你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你上次的缺点之一是掉了四个字:“就是这样”。感觉到了吗?那下次再朗读的时候注意些了。

师:读江南的雪,大家可以品味到跟读朔方的雪,感情基调不一样吧?对,我们来在朗读中揣摩一下,感知一下朗读艺术。

师:江南的雪,大家觉得哪些学生来读更适合些?

生(齐答):女生。

师:女生。是单独读,还是大家一起来?

8:单独的。

师:单独的,好。那就请来试一试。

女生8读开头一段。

(掌声响起)

师:很好。你读的已经让我也陶醉了。

师:通过这两位同学的示范,大家知道,读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感情不一样吧?不过,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感觉到这一点变化了没有?没有。那好,现在,女孩子选第一段,男孩子选最后一段,自由的,大声的朗读。把握好感情来读一遍。开始朗读。

(师巡视,听学生读。)

师:好了。感情基调的不同,来源于作者写作内容的需要,对吧?可是,作者写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在内容的选择上是不一样的。他是怎样来描写的呢?大家请看:

(展示课件读景,赏语言) 

在你所喜欢的雪景段落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词语,句子或段落。用欣赏的口吻读给大家听听,并说出它精彩在何处。

师:我觉得需要这个女同学带个头了。刚才你读的非常好,也很有特色,谈谈感悟,一个词语,一个句子都可以。你最欣赏的在哪里?

8:就是我刚才读的那一段。

师:好,那你说说吧。

8:从“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 ;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我觉得这几句,作者是通过描写静的物体和动的物体相结合,然后来表现江南的雪它是充满生活气息的。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这句话应该不是作者直接看到的,而是他联想到的。因为他前面说:“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师:老师觉得你分析的很到位。这个段落写得好,她说:一开始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大家看到了吗?写静的,写动的,有没有?

生:(齐答)有。

师:有。第二点,她说文章当中有想象的部分。大家看看文章中哪些地方有想象的部分?为什么说是想像?有个词语,看到了吗?哎,对了:“仿佛”.仿佛看到了。这是想像。可见,写景要写的好,是不是单单你看见什么就写什么?不是这样的。在我们所学过的写景的文章中,有很多运用想象来写作的,有印象吗?并且在这一段中,有一个字运用的非常巧妙。哪个字?好,你来说。

9:就是最后一句话。就是那个“闹”。

师:你来感悟一下。

9:这个“闹”,就是让人感觉蜜蜂很多。生命力好旺盛的这种感觉。

师:非常旺盛。

10:就让人联想到,这好像不是在写冬天,就好像在写春天一样。

师:让我们在冬天,想象到春天已经来了,对吧?有这种感觉。那就用你的话,就让蜜蜂们在这江南的雪景当中,去闹吧!好,很好!

在我们原来学过的文章当中,有没有运用这种闹景比较好的?也是运用了想象,也写了这个蜜蜂,有印象吗?另外一位散文大家。

11:我们初一学过的《春》。

师:谁写的?

11:朱自清写的。

师:你可以叫他朱自清吗?

11(笑了):不可以。朱自清先生。

师:朱自清先生写的是哪句话?

11:“蜜蜂嗡嗡的闹着”。

: 嗯。所以说:“一字值千金”啊。古诗有云: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出春天盎然的生机。可见作者写江南的雪,写得刚刚好。不仅运用了动静结合,还有想象,还有用词的准确,对吧?不过,我觉得文章当中有一处是可以列为王位的。就是那四个排比句。大家看到了吗?一般的来说,排比句在朗读的过程当中应该是突出什么的?嗯,你来说。

12:我觉得排比句在朗读当中,应该有一种气势。

师:哎,气势,对不对?后面一定要有一种气势。读得感觉怎样?

12:读得更亢奋。

师:更亢奋!不过大家发现这四个句子能不能读得越来越亢奋呢?

13:不能。

师:你试着用亢奋的气势把这四个句子来朗读一下。

13朗读: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 ;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群生摇头)

师:大家觉得这排比能不能用亢奋的气势来读啊?不能。如果读得亢奋的话,江南雪的那种柔美,还能不能读出来啊?哎,不能读出来。老师还觉得:不但不能读得亢奋,而且还要读的越来越缓慢。

师:大家注意,还有一个词。第四个句子当中,有一个词:还有 。还有,这个还有的意思就是说:江南的雪当中,不只有前面的那些花,还有一样的。这一样跟其它三位的区别在哪里?你看看方位词:“雪野中”,下面一个在哪里呢?----哎,“雪下面”。有没有进入想象的部分啊?有没有?------有的。听老师把这几句读一下,好不好?感觉一下。

师读: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 ;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生鼓掌)

师:是不是应该这样读啊?大家读过了江南的雪。那么朔方的雪是怎样来写的?

师:你来说。

14:朔方的雪,我选的就是那句:“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这里就是写出了朔方的雪没有妥协。它具有顽强的斗志。然后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这是鲁迅先生发自肺腑的使人亢奋的语言。其实,这句话就是写出了雪不屈服这里的环境,勇于斗争的品格。然后想到这里,我就想到了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他在《藤野先生》一文中,多次回忆藤野先生,就是要从藤野先生的高尚人格中不断吸取力量,才能与“正人君子”作斗争。其实,这里他也是通过写雪的纯洁,高洁的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不屈的品格来赞颂品格高尚的人。也可以说是从北国的雪景中折射出鲁迅先生的人格光辉。所以说,这句话正是写出了鲁迅先生从朔方的雪中不断完善自我,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与精神。(全场热烈鼓掌)

师:对你的发言,老师除了鼓掌以外,没有任何的动作。

(掌声响起来。)

师:他的发言,老师总结一下,有这样几点优势:第一,他用的词,老师很欣赏:“不妥协的精神”。另外,他感受到鲁迅先生人格的光辉。并且言语当中对鲁迅先生充满了敬仰。我和你的态度是一样的。

师:非常好,那我们来把这句话深情的朗读一下。

生齐读: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地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师:注意一下:他这不妥协,尤其是他方位的词语,短句,很重要的。他这不妥协,不是在一个屋子里面升腾的。它是在哪里啊?

15:旷野。

师:旷野。野,大家觉得范围大吗?

16:大。

师:是啊,大。旷野更大了。前面还有一个词:无边。无边的旷野,你想象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空间?

17:一望无垠的那种。

师:一望无垠。在这无边的旷野当中,只有雪在旋转在升腾。所以说,空间越大,他那种旋转升腾的力度才会越饱满。然后再把自己放在旋转升腾这两个词语上。大家觉得是不是这样啊?还有一个,不但是无边的旷野,下面又来一个短句,在哪里?

18:“在凛冽的天宇下”。

师:“凛冽的天宇”。大家想:如果把这个天宇变成天空呢“在凛冽的天空下”。你觉得这范围,哪一个更能表现出它这个不妥协的精神啊?

19:天宇。

师:按你的理解,再读这个句子,老师相信你肯定读出不妥协地精神。要把那种广阔的环境,范围读出来。然后,在茫茫的天宇当中,只有雪在旋转,升腾。再来一遍试试。

19再读。

师:大家觉得他这次不妥协的意味是不是浓了些?还有一条:注意节奏。声音来了,范围也有了,节奏好像还没有注意。所以,这两个节奏体现在上文的哪几个词?----无边,这个声音要长一点儿,体现出那个无边:旋转升腾呢?旋转,读的节奏快一点儿:升腾,读的味道要厚一点儿。这样,那不妥协的凛冽天宇下的雪的形象就体现出来了。老师给你示范一下,好不好?

师(有激情的范读。)(生鼓掌)

师:“无边”,“天宇”的后面要稍稍停顿一下。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好不好?

师生齐读。

师:这次不妥协的韵味是不是更浓了?

师:那么大家看一下:作者写朔方的雪,在这一段当中,单单是不妥协的韵味吗?大家看,在我们品味的这个小句子当中,有两个词:“旋转”,还有一个词“升腾”,在文章当中出现了几次?找到了吗?

20:三次。

师:你觉得这三次是简单的重复吗?在哪个位置它旋转升腾了?后面的同学好像还没有发言的机会。你以为老师看不到你啊?(走到后面)看到了,好,你来讲一讲:旋转和升腾三次出现的方位一样吗,你觉得?

21:不一样。

师:第一个在哪里?(对同桌:)好,你先说。你找到了吗?

22:第一次出现在第四段的第五行。“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第二次在后一行:“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第三次,在下一段“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师:大家发现没有,他的发言有一个优点。找句子,找词语的时候,先明确的告诉大家:在哪一段,在哪一行。这样很好。三次旋转升腾的范围不一样。你觉得,它怎样变化?

生(怀疑的)问:变化?

师:老师提醒你在上一段。看一下。没有啊?

师:好,你坐。(对另一生)你觉得呢?

23:我认为范围是越来越大。

师:何以见得?

23:一开始是在日光中旋转而且升腾;后来是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最后是雨的精魂在旋转而且升腾。

师:在哪里?最后一句在哪里?

23:就是在无边的旷野上和凛冽的天宇下。

师:对,那么范围有变化吗?

23:我觉得范围是越来越大。

师:越来越大。一直打大到广阔无边的天宇下。是不是这样?那为什么这个范围会被雪所突破了呢?因为它的什么东西在里面?什么东西大于天?

师:包藏火焰的大雾,在晴天之下;后来呢?使太空;再后来,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雪的什么东西使雪的这个范围扩展得那么大?你觉得呢?

24:因为雪的力量支撑。

师:力量支撑。因为雪的力量,而使雪不断地旋转升腾,对吗?好,那么大家注意一下。雪的力量之美,不单在三个方位。在倒数第二自然段,它又搅动了什么东西在跟着旋转?看到了吗?仅仅是雪在旋转升腾吗?你觉得呢?

25:我觉得不是。

师:是什么也在旋转?

25:太空也在旋转。

师:对。太空也在旋转。太空因为因为谁也陷入旋转呢?

25:因为雪。

师:因为雪。那足以说明:雪的力量很大。很好,请坐。

师:这个雪,力量如此之大。因此,作者在这一段当中,极用字之能事,反复的把旋转升腾这些词推列,把它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之下。那么大家品味一下。课文用如此精美的语言写出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美景。鲁迅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两幅图画:一个是孩提时代生活在江南的,温暖的江南雪景;一幅是他现在生活在北方的,凛冽的,寒冷的朔方雪景图。那么在这两幅雪景当中,鲁迅先生他的意图想赞赏哪一种雪呢?

26:朔方的雪。

师:文章的语言很美的。大家再一次回过头来朗读这一段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他不单单是感情,而且语言也很有味道。通过大家的赏析。本文的体裁大家知道吗?-----散文诗。

师:散文诗我们要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诗一样的语言,对吧?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读。老师跟大家把这一段的内容变幻一下。用诗的语言揣摩一下。

展示课件:诗意的朗读

(在晴天之下,

旋风忽来,

便蓬勃地奋飞,

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

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旋转而且升腾,

弥漫太空,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

在凛冽的天宇下,

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

是雨的精魂……

 

是的,

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

师开头,生齐读。(听课老师鼓掌)

师:用诗一样的语言才能够读出美感来。不过,大家在这儿的朗读当中,我一样觉得有气无力呢?就像大家刚才说的:读得要铿锵有力。但是,听大家刚才的朗读,读出来铿锵有力了吗?诗,不单是用力读的,还要用感情来读。也可以用亢奋的感情来读的。对不对?“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挺有感情的吗?来,再来感觉一下,老师和你们一起读,好不好?

(师生齐读)。

师:读过之后,大家脑子里面在思考这个问题没有?鲁迅先生,你觉得他最欣赏哪方的雪?

展示课件:读人,颂精神

探究:“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各有美点。你觉得作者更倾向于赞赏哪方的雪?这言语的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的意思呢?

师:(对一男生说:)你来说。你还没有发言呢。

27:我认为鲁迅先生更偏向于朔方的雪。因为在第四小节开始,他用了一个词:“但是”来转折。然后下面他用了一些比较情绪比较激动的词语来突出雪的那种精神品质。而且,它又跟前面那南国的雪对比。他写道:“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这跟前面“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对比。写出雪是没有任何东西的衬托,比较孤独的存在于北方。我个人感觉:这有点像鲁迅他自身。因为我了解到一些文章背景。鲁迅那时候在北方,而没有在南方。我觉得,他写北方的雪,正是象征这一时刻的他自己。就是好像在一个孤独的环境下,他孤身一人,没有受到任何环境的约束,他想力求改变身边的环境。而且,用雪这种气势,突破这个困境,把它带动这块。就像他说的“使太空旋转”那种气势。就是他用雪写出了自己的心理活动。所以,我觉得鲁迅先生在这里应该更偏向于北方的雪。  (全场鼓掌)

师:老师很赞同你的观点。在他的发言中,我建议大家记住三个词:第一个“但是”,找到了吗?他从文章的结构当中,发现鲁迅先生倾向于朔方的雪。第二,建议大家写下来,他发言的要义是“对比”。他说,作者用江南的雪跟朔方的雪进行对比,来突出作者那种情感的倾向;第三,在他发言当中,有一个词:“象征”。虽然大家不太明白这个词的含义,可是他运用的很恰当准确。回答的非常好。

(师指着课件)这言语的背后更深层的意思,那位学生也有所回答。不过,在末段当中,你觉得有一句话很难理解吗?或者说非常重要吗?哪里?

28: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师:谈谈你的理解。

28: 他说“孤独的雪”,又说是“死掉的雨”,然后又说“精魂”。这句,不好理解。

师:那你觉得这几个词语当中,你对哪个词具有视觉的冲击力?

28:精魂。

师:理解这个词吗?(生摇头)

师:不理解。那老师还想问你:它是谁的精魂啊?

28:雨的精魂。

师:雨的精魂。这个理解吗?为什么说是雨的精魂啊?

28:因为他前面说,雨死掉了。

师:雨死掉了之后变成了雪。换句话说雪就是雨的什么?---升华的部分。也就是它的精华之所在。这死掉的雨而变成雪,这就是它的精魂。那么,这死掉的雨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啊?

28:生与死。

师:生与死的考验,对吧?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牺牲的新生。雨经历了生与死的过程,最后变成了雪。那这个雪就是牺牲的雨的精华之所在。课文当中,用这个句子来写雪,是不是作者渴望一种不怕死的那种精神在内啊?很好,请坐。

师:文章当中,还有一个词。在这个句子当中,哪个词语觉得不太好理解?——“孤独的雪“。大家知道吗?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当中,最喜欢用一些陌生化的词语,跟一般人想象不一样的。漫天飘舞的雪花,只是一粒,一朵。一颗吗?不是吧?那么多的飞雪,但鲁迅先生为什么说它是孤独的雪呢?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他从哪里感觉到的?

29:他认为北方的雪是孤独的。

师:认为茫茫天宇中只有什么?只有雪。不像江南雪当中,有雪之外,还有什么?五彩斑斓的花。对,这是孤独的。另外,从形状来看,大家看:是如粉如沙的,对吗?那从这点看,每朵雪花是孤独的吗?是。这是从形状上来讲的。你的发言呢,一语中的。这是在写鲁迅先生用自己的感悟来融汇起来的。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用孤独的雪来写朔方的雪?套用一句话:因为鲁迅先生也感觉到自己是孤独的。鲁迅先生当时何以见得是孤独的呢?这要联系到当时的背景了。鲁迅先生当时生活在北平,是什么样一个状况?在外界,是受到军阀的迫害。他是有危险的。在他所喜欢的文艺的工作当中,《新青年》的团体在当时已经散伙了。大家各奔东西。本来是一起干事业的。但是大家都散伙了。只有鲁迅先生自己,孤独的坚持着文艺救国的道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鲁迅先生当时孤独吗?

生:(齐答)孤独。

师:孤独。但是呢,他又不想去改变自己。因此,他就觉得更加孤独了。当时,他说过这样的话。

(展示课件)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

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

                                              --------鲁迅

师:大家看一下。齐读第二则。

师:大家从这言语当中,你感悟到鲁迅先生的什么?他屈服吗?------不屈服。他在战斗。即使是头破血流。打得遍身粗糙,他也不妥协。那文章当中,朔方的雪是不是就让人感到内心的共鸣啊?

著名作家钱理群先生是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他说: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最大的价值在于哪里啊?就在于走进鲁迅先生的生命个体,去感受他那一颗孤独的灵魂。所以,那旋转升腾的朔方的雪,何止是雪花啊?那旋转升腾着的,也是鲁迅先生的灵魂。大家认可钱理群先生的评价吗?(生点头)哎,就是这样的。所以,鲁迅先生是我们后代青年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那么,大家看一首小诗。在座的,大家和我,共同的心声。

(展示课件)

有一个人,

是我精神的支柱

遇上困难与挫折

他给我浑身奋力

有一个人

当我凝望着他

悲痛化为力量

懦弱亦变得坚强

--------江天

(师生齐读诗歌)。

师: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作为学生,作为鲁迅先生的后人,应该怎么去祭奠和缅怀鲁迅先生呢?大家觉得用什么样的一种方式,现在我们作为中学生?你来说。

30:阅读他的文章,学习鲁迅先生的思想,然后贯穿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

师:阅读他的文章,学习他的思想,贯穿到自己的行动中。用你的发言,作为我们这堂课内容的总结。学习他的文章,从脚下开始,那就让我们深情的打开教材,来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以此来作为对他的纪念。

(播放背景音乐)。

(生齐读最后三段。第二段时,师加入其中)。

(展示课件):作业布置:

1、课外选读《野草题词》,《好的故事》,《秋夜》。

2、以“水乡冬韵”为题,写一个片断作文,力求写出景物的一种“精神”。

师:谢谢大家。让我们起立,感谢与会的老师。

(师生鞠躬致谢,结束。)

 

——本课例系葛维春主持的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个案与机制研究成果。课例作者范磊,系该课题组副秘书长,阜阳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安徽省中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全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观摩赛一等奖获得者。本课例系作者在沪浙苏皖四省市举办的“长三角中学语文教育论坛”执教的展示课实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