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高必赋”

(2016-10-11 09:41:14)
标签:

杂谈

    前日重阳。“重九登高”是重阳的必不可少节目,尤其是年迈之人。所以我也尊旧俗随大流,爬山登高去也。爬到山顶后,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不禁让人神清气爽。想起一句老话:“登高必赋”,可惜肚子里少了墨水,气是必喘了,诗词歌赋却是出不来。

    下山回家后翻翻书,看看古人为何登山必赋,倒是收获不少。

    所谓“楚辞汉赋“,“赋”就是汉代的一种主要文学形式,在那个时代使用最多、也成就最高。就如同唐诗宋词元曲在各自时代所处的地位一样。

    汉赋最有名的两篇文章,当推《洛神赋》和《登楼赋》。《洛神赋》是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亊。这里就不多说了。

    《登楼赋》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王粲的作品。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且看该赋的第一段: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臬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是不是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用亊感怀自然浑成?难怪后人将此赋誉为建安时代赋作第一!

    类似登高所作的赋还有很多。那么,为什么要“登高必赋”呢?据说这样的文化传统还是孔老夫子定下的。

   《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好像登高不作赋就不是君子,甚至没有资格作文人或任官员。

    不过“赋”这种文体在汉代以后就逐渐被诗所替代。即使仍有文人作赋,但此赋非彼赋,而是讲究诗律,追求押韵和对偶。汉赋那种没有严格形式要求、辞藻华丽、恣肆铺排的风格早已不再。到唐宋以后,文人偶尔作赋,也只是用作游记或其它叙亊和抒情的表达。如欧阳修著名的《秋声赋》就是如此: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到了近现代,赋这种文体几近绝迹。而重九登高的人们,再也没有“必赋”的雅兴了!除了年轻人登顶雀跃时的引吭高歌和高声呐喊,象我辈年纪大的人,登山后气都喘不过来,只有坐在石头上休息的份了,哪里还有力气去唱诗作赋?只不过回到家后,翻翻旧书,欣赏一下楚辞汉赋那“辞藻华美的狂想曲”,倒也是一桩人生乐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