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点燃心灵的明灯
点燃心灵的明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707
  • 关注人气:3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茅塞顿开

(2010-07-24 13:47:54)
标签:

慈济

知足

感恩

善解

包容

教育

分类: 心灵健康(感恩尊重爱)

茅塞顿开 证严上人

 夫妻应该如何相处? 如何教育子女?

证严上人回答:夫妻间相处的言行,对下一代的子女,不仅是直接的身教,无形中也是子女们处世的模板。真正的佛教家庭着重于礼仪,礼仪乃是人生至真最美的形态。凡事客客气气,互让互爱。真正的学佛者,要去除我执、我相,扩大心胸。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无条件地奉献,做到事事圆满。

一些学佛者只是为了求来世能更好,这样子岂不是忽视了现在吗?

证严上人回答:现在、过去和未来,不只是指「今世」、「过去世」与「来世」;其实当下的每一秒、前一秒和后一秒,就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所以最重要是把握当下,把该做的事做好。

 什么是好的人际关系?

证严上人回答:会感恩别人的人,就是他人会疼惜的人;主动去爱别人,别人也会疼惜你,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与同学相处难免会有摩擦,应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证严上人回答:年纪慢慢长大,接触的人与事便会增多。小时后在家里有父母照顾,而后进入学校,学校毕业后则走入社会就业。假如每个人都把自己所处的环境当成一个大家庭,把接触到的人与事都当作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本分事那样去面对、去做,我想这样的人生就不会有烦恼是非。心中要常存感恩,因为在家里有父母照顾,在学校也有许多老师的关怀,自己升格为学长、学姊后,也要懂得去疼惜学弟妹。总之,常常付出去爱人的人,就是永远被爱的人。静思语说,「把是非当教育,不要把人事当是非。」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因为彼此看法不同而有冲突,我们要把「是非当教育」,不要把别人一番好意的教导,当成是非看待。生活离不开人与事,在人与事中难免有是非,因此不论遇到什么事,需将「是非当教育」。看到好的优点要学来变成自己的,看到别人的缺点,自己要先反省本身有没有,如果有就赶快消除,这就是将「是非当教育」。

 如何不会为情所困?

证严上人回答:爱要爱得一方心无挂碍,一方解脱自在,这种清净如水、无色彩的爱,就是觉悟的情。情爱一生也不过几十年,终有一天必定要分离,若能利用短暂的人生,超越小爱的迷情,才能怀抱觉有情、再结来生缘。唯有扩大爱、拉长情,才能解脱自在;若只钻在人生短短的一段情,就难免要感到痛苦了。人生在世能平平安安,生活无负担,并且能『做我自己的主人』,从事生命中自己所选择的志愿,这才是丰富而有意义的人生。

 如何保持幸福的人生?

证严上人回答:要保持幸福的人生,就必须要保持「欢喜心」,不要动不动就发怒。每个人都爱看温和的笑脸,也都喜欢听柔和的声音,所以要好好培养形象,随时挂着慈悲的微笑,讲话的态度要注意柔和善顺。开口动舌无不是在教育,对自己、对子女、对周围的人,都要随时注意型态、声音,我们的举止行动都是由心在指挥,所以好好的保持心念欢喜是很重要的。

 如何做到「福慧双修」?

证严上人回答:福从做中得欢喜,慧从善解得自在。

 为什么不快乐?

证严上人回答:因为「求不得苦」──所求太多,永远不能满足,不满足的人生真苦。

 「诚正信实」的涵义 

证严上人回答:「诚」是专精不杂──凡事出自内心的真诚,并且无所求地付出;「正」是无偏差──从凡夫到圣人的境界相当漫长,必须正大光明,不能有丝毫偏差;「信」能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念坚定才不会受外境影响;「实」是平平实实待人处世,所做一切都自认为本分事。

 为何人会有烦恼?

证严上人回答:人若心量狭窄,容纳不了「我不喜欢的人」或是「比我能干的人」,则贪、瞋、痴、慢、疑五种心理病态,便从此产生。但总归起来,还是出于自己的心胸狭窄。

 上人用什么方法能感动那么多人发心帮助别人?

证严上人回答:没有特别的方法,只是一颗诚恳的心。利益大众的事情做了,才说曾经做了这事,而不光是说「即将去做」的事情。

 要怎么去看待逆境困扰 

证严上人回答:不论学问、功夫都要提出坚心决志,有逆境来,应知这正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宝玉是人们都喜欢的,但是要经过琢磨才有价值。花莲的玉矿很多,天天任人践踏,一点都不起眼。几年前,泰国一位僧王来花莲,他说,他好喜欢花莲的玉石。我即请人找来一块很大的玉石,一半给他带回去雕成佛像,让人膜拜;而另一半放置在精舍门口,任人践踏,将近二十年了。同样的石头,经过琢磨与原石就有如此的差别。逆境就如磨玉的砥石,不磨不发光啊!有逆境来,我们应感激、珍惜这分增上缘,感激它的现身说法。时常以一分温和的心情,欢喜地接受。做人要有一分坚定的心念,来接受层层逆境,以平静的心来转逆境。佛学乃有教无类,心中不平稳时,不妨多接触佛法。

 如何能得智慧 

证严上人回答:心无杂念,凡事乐观,踏实做事,就会有智慧。平常要多训练自己,不要去想不想做的事,也不要去想做不到的事,多往该做的事去想,思想不要太复杂,简单就是智慧。

 师父如何面对许多挑战跟困难 

证严上人回答:的确天天都要面对很多困难,但要忍,不论是爱的堪忍、情的堪忍、还有事的堪忍、苦的堪忍,以及无奈的堪忍等等,不忍耐实在无法走下去。这世间就是堪忍世界,来到人间就要堪忍,不堪得忍耐,就无法活下去。

 解析「静思」

证严上人回答:人要提升自己的品格,心必定要处在「静」的状态中,所说的「静」意指不动摇、无乱相,是一种很寂静的境界。「思」是思想,「静思」就是用很冷静的心来思考人事,如此所产生的是人性最清净的思想,这种思想非常坚定、充满智慧,日常生活中若能如此静思,自然不会犯错造恶。

 

 志业、职业和事业有何不同 

证严上人回答:职业,是为生活不得不工作;事业,是为了赚钱,必须和人家计较,争名夺利;志业,是无所求的付出,所需要的是有那种环境及机会,让我们去付出。是真正的人生目标。

 「志业」老师与「职业」老师的不同?

证严上人回答:职业老师对教学工作缺乏省思与理想,学期中日复一日踏上讲台教孩子几个钟头,然后放寒暑假。志业老师就不一样,以选择当老师的那分志愿及抱负,自勉要把孩子们的学业与品德都教导得很好。 

 修行与工作如何并行 

证严上人回答:修行,并非一定在寺院,也不是在无人打扰时,而是要走入人群;因为活生生的教材就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在生活中修行,在工作中尽心。

 打坐能否得智慧 

证严上人回答:打坐能调整身体,让心灵平静、思考较清晰。但若是坐而不定、心静不下来,也没有用;又或只在打坐时心静,面对人事时又心乱如麻,亦无所助益。透过打坐静思、反省很好,但不能当成修行的全部。我认为最佳的修行方法,就是在做事当中去体会,才能得到真正的智慧

什么是内在的人文? 

证严上人回答:涵养!

身为慈济人,个人处世原则该如何?

证严上人回答:内修诚正信实,外行慈悲喜舍,表现出「真善美」的慈济人文。

如何在生命中留存印记?

证严上人回答:没有人知道明天先到来是无常先到,而且无法掌握生命的长度,但能主宰生命的宽度和深度。活着时,要珍惜生命、善用时间,把握正确的方向,生命才会彰显出珍贵的价值。

怎样才能活得有意义?

证严上人回答:身体好时,多造一些福;环境允许时,要多结一些好缘,不要浪费时间,自然会过得很踏实。

 好人会上天堂,坏人会下地狱,我死之后会下地狱吗?

证严上人回答:应该要问你自己,你将来要上天堂,还是要下地狱,你自己最知道。

世间的苦,来自那里?

证严上人回答:从人的心灵开始。

如何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证严上人回答:认识死亡、认清生命的责任,就不会恐惧。死亡是人生的必然,就像睡眠一般,是很自然的事。人要重视的是,对活着的每一时刻负责任。若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与心、照顾好自己的行为,且能利益众生,生命最终那一刻,即能坦然以对。

对于不利的流言,如何因应?

证严上人回答:人难免会站在个人的立场,用不一样的角度看事,如何让众人与己观念一致?唯自许守本分、认真做事,并且不要做错。对于能了解的人,心存感恩;不能了解的人,希望能提出来为之释疑。

做人做事要怎样才能圆融?

证严上人回答:圆就是圆满,待人处世要用圆的方法,不要用尖的方法,因为尖的会伤害到人,同时也要小心不要去踢到别人的心。规劝别人是可以,但是不要让对方恨你,对恶人我们要包容,也要预防。

师父,什么样的人您不能原谅?

证严上人回答:每一个人都值得我原谅,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原谅,唯有不诚实的人是我比较不肯原谅的;做错事是人所不能避免的,但是一而再、再而三说错话,就不可原谅了。所谓的错话,就是妄语、绮语、两舌。

如何才能不与人计较?

证严上人回答:真正自爱的人,是不会与人计较的。自爱不是私爱,若能自爱,相对的也能对他人尊重。如同天平的两头,一头下垂,另一头就上升。你若与人斤斤计较,人格就会低落;你若谦恭低下,人格就会升华。然而只有强忍是不够的,还要吞下去,再把它消化,到什么都没有为止。如果一再计较,只会徒增是非烦恼而已。所以要内修谦虚将心扩大,人人都能包容;外修礼仪将自己缩小,钻入人人的心坎里。所谓「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若别人以坏声色待你,不要与他计较,而应更用心自我反省是哪一点没做好,而令别人有所不满?找出症结后力求改进,直到令人见了就欢喜。如果是对方错误,我们应该怜悯他、耐心地辅导他。如此便能一团和气,彼此和睦相处,也就不会有计较的事端发生了。

「慈济人」应有何担当?

证严上人回答:慈济行列,在济贫教富中以事对贫,以理对富;富有的众生在丰足之余,容易心生颠倒,烦恼丛生,慈济的责任就在开导他们的心病、习气。慈济委员要以身作则,委员本身的气质、修养很重要,委员间应该互相鼓励、借镜。委员的举手投足、开口动舌皆为众目所视,故慈济行列中的每一分子,平日的一言一行,皆应如履薄冰般的小心翼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