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与传统中找寻力量
(2010-07-16 10:50:47)
标签:
慈济感恩尊重爱诚正信实教育 |
分类: 心灵健康(感恩尊重爱) |
《大陆》慈济:
民间与传统中找寻力量
2010年07月09日
18:46凤凰网
●慈济带给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关于民间、慈善、宗教、信仰……「走路要轻,怕地会痛」,这是证严法师的悲悯与慈爱。在台湾人的精神家园,你会被每一位慈济人的微笑所打动。当我们的人生信念被市场裹挟得没有方向时,当我们还在纠结于慈善的意义、手段和困境时,慈济早已达成了爱与效率的和谐目标.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唯一国家问题就是扼制国家以外的其它力量——如商人、军队和宗教社团的——的发展。」但在台湾,佛教组织慈济功德会已经成为最大的民间慈善机构,有超过数百万的会员,还有电视台、电台、医院、学校、出版社,堪比一个跨国大集团。在台湾,80%的个人捐助是捐给慈济功德会,年复一年,数以百万计的台湾男女老少自费加入慈济 会做义工,每年基金会的受捐款项高达50亿新台币。
坐着火车去花莲,去看一下慈济。轨道是窄轨,日本占领时代的产物。看到了东海岸,这就是灰暗的太平洋[11.14 2.01%]。中央山脉将台湾岛一分为二,西岸平坦温婉;东岸的海岸线则陡峭。车窗外不断掠过田野、农舍、工厂,沉静的台湾乡村。花莲到了,是一个很小的县城,因为慈济的缘故,这里被称为台湾人的「后花园」和「心灵故乡」。接待我们的师姐,白衣、黑色的裙、平底的鞋,微笑着。这种微笑,让人如沐春风,源自内心,充满善意。没有多久,我发现,这样的微笑,在慈济随处可见。
你了解一个公司,其实可以从遇到的第一个人开始,不管他是前台或是司机,如果他是抑郁的,或许整个公司也寡欢。而慈济,能够让这里的每一个个体都充满温情,让每一个来者很快融入其中,实在是温柔的力量。这里是用放大镜来发现每个人的善,鼓励每个人点滴的善念。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你的一言一行,回应给你的都是赞许的眼神与手势。人人都步履匆匆却又轻盈,让人很容易想起证严法师说过的一句话:「走路要轻,怕地会痛」。短短几个小时,我也学会向每一个迎面而来的人微笑,道一声「感恩」。
许多人就被那些微笑所打动,然后留下来。
我们去的那天非常有缘,是证严法师的73岁生日,证严法师其实是一位柔弱的女人。慈济是她在1966年成立,由小做大,算是长寿组织、基业长青组织。
在这里,还邂逅了一位阿贵师兄,他叫谢景贵,曾在美林证券、花旗银行等供职,拿着高额的薪金。在人生的一个节点上,他需要寻找精神的支持,于是就到了慈济做义工,一做近十年。而慈济力量的源泉,许多就来自于这些源源不断、向善而来的义工.慈济人员的费用,是不从善款中支付的。从最清苦的创业时,他们就倡导,用施主的钱来做善事,而他们自力更生。富人捐钱,也并非想捐就捐,必须先做慈济的义工,义工有时间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捐者能真正感受慈济,接受慈济的理念,让捐款不再是傲慢的施舍,而是一种真诚的奉献。
慈济在汶川大地震时响应非常快,地震当天3时许,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齐晓飞就已经接到慈济的电话;第二天一早,通过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协调,慈济等台湾慈善团体获准进入大陆;第三天,慈济在大陆的义工就先行进入四川。我问阿贵师兄,这么快,你们是怎么样动员的?
阿贵笑道:「我们不需要动员,因为我们一直在运作,由停止到启动才需要动员。」阿贵告诉我一个事实,汶川大地震并非一件孤立的事件。其实,2003年伊朗发生了大地震,死亡人数三万,2005年巴基斯坦的 大地震,又夺去了七万人的生命。灾难一直就在我们周围发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灾难如果不发生在身边,那只是一则新闻,飘浮而过。慈济却对每次灾难都感同身受。他们的悲悯,是对全人类的悲悯——无论是美国发生卡特琳娜飓风,还是缅甸的风暴,慈济都一样地前往救援,没有区分富国穷国。慈济并不排斥宗教信仰,义工里边有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信徒,他们来到慈济,是发现找到了一个规范并运作有力的「善」的出口。而在这一点上宗教是相通的。证严法师手里一分钱都没有,但她能在一天内筹到一个亿。证严不仅是一个慈善大师,也算是一个管理大师。庞大的一个组织不但井井有条,所有的会员不计报酬,各司其职快乐付出。慈济模式,正是证严法师佛教智慧和世俗经营之道成功融合之果。
德鲁克说,非营利组织的最后目的,是激发每一个人成为某一种价值的受益者和实践者,否则非营利组织充其量不过只是一个善意者,而不会产生具体良善之结果。
证严法师有两个清晰的管理理念:一条是慈济的组织是以爱做管理,以戒做制度;另外一条是专业人要成为志业人。后者非常有意思,因为慈济有许多具有专业特长的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但他们的知识并不能使他们成为权威,他们要做「志业人」,修炼德行,专业知识只是做事的手段。在慈济,有社会精英,也有家庭主妇,但人人都可以表达意见,最佳的专业见解未必全然采纳,被采纳的计划,通常都是经由扩大参与所得出的,是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见解来进行规划,虽然决策会缓慢,并且难免需要耐心的协调,但是最终因为更多的人参与而留住了很多人做事的热忱。最终,仍然是专业人带领执行,但是却糅入了许多人的意见。好在是非营利组织,更重要的是有证严法师这样的最高精神领袖,在慈济,爱与效率是可以和谐共处的。对于证严法师而言,过程是最重要的,每一次都是最好的修行。在复杂而又贪婪的人性面前,证严法师和慈济人的努力和实践就像是一个路标,他们的成功进一步拓宽了我们对于人之生命认知的视野。在证严法师践行台湾的这40多年里,台湾人有幸看到了,净化人心,改造人性,可以不是海市蜃楼,也可以不是藏经阁里的秘密。
大陆的现代化过程,也充满了伤痛。即使是商业,进入到深水区时,我们也依然会回头向传统寻找力量。现在大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回头来找自己的根源。台湾人都知道《百家讲坛》、于丹、易中天,于丹还到台湾来宣传她的书。林立的高楼、先进的公司、高炫的科技,最终的目的不是飘向虚空,而是回到根本——回归我们的语言、文化,我们的历史、信仰、自己的心灵。一如龙应台所言,「越先进的国家,越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传统,传统保护得越好,对自己越有信心;越落后的国家,传统的流失或支离破碎就越厉害,对自己的定位与前景越是手足无措,进退失据。」
●慈济带给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关于民间、慈善、宗教、信仰……「走路要轻,怕地会痛」,这是证严法师的悲悯与慈爱。在台湾人的精神家园,你会被每一位慈济人的微笑所打动。当我们的人生信念被市场裹挟得没有方向时,当我们还在纠结于慈善的意义、手段和困境时,慈济早已达成了爱与效率的和谐目标.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曾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唯一国家问题就是扼制国家以外的其它力量——如商人、军队和宗教社团的——的发展。」但在台湾,佛教组织慈济功德会已经成为最大的民间慈善机构,有超过数百万的会员,还有电视台、电台、医院、学校、出版社,堪比一个跨国大集团。在台湾,80%的个人捐助是捐给慈济功德会,年复一年,数以百万计的台湾男女老少自费加入慈济 会做义工,每年基金会的受捐款项高达50亿新台币。
坐着火车去花莲,去看一下慈济。轨道是窄轨,日本占领时代的产物。看到了东海岸,这就是灰暗的太平洋[11.14 2.01%]。中央山脉将台湾岛一分为二,西岸平坦温婉;东岸的海岸线则陡峭。车窗外不断掠过田野、农舍、工厂,沉静的台湾乡村。花莲到了,是一个很小的县城,因为慈济的缘故,这里被称为台湾人的「后花园」和「心灵故乡」。接待我们的师姐,白衣、黑色的裙、平底的鞋,微笑着。这种微笑,让人如沐春风,源自内心,充满善意。没有多久,我发现,这样的微笑,在慈济随处可见。
许多人就被那些微笑所打动,然后留下来。
我们去的那天非常有缘,是证严法师的73岁生日,证严法师其实是一位柔弱的女人。慈济是她在1966年成立,由小做大,算是长寿组织、基业长青组织。
在这里,还邂逅了一位阿贵师兄,他叫谢景贵,曾在美林证券、花旗银行等供职,拿着高额的薪金。在人生的一个节点上,他需要寻找精神的支持,于是就到了慈济做义工,一做近十年。而慈济力量的源泉,许多就来自于这些源源不断、向善而来的义工.慈济人员的费用,是不从善款中支付的。从最清苦的创业时,他们就倡导,用施主的钱来做善事,而他们自力更生。富人捐钱,也并非想捐就捐,必须先做慈济的义工,义工有时间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捐者能真正感受慈济,接受慈济的理念,让捐款不再是傲慢的施舍,而是一种真诚的奉献。
慈济在汶川大地震时响应非常快,地震当天3时许,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齐晓飞就已经接到慈济的电话;第二天一早,通过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协调,慈济等台湾慈善团体获准进入大陆;第三天,慈济在大陆的义工就先行进入四川。我问阿贵师兄,这么快,你们是怎么样动员的?
阿贵笑道:「我们不需要动员,因为我们一直在运作,由停止到启动才需要动员。」阿贵告诉我一个事实,汶川大地震并非一件孤立的事件。其实,2003年伊朗发生了大地震,死亡人数三万,2005年巴基斯坦的 大地震,又夺去了七万人的生命。灾难一直就在我们周围发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灾难如果不发生在身边,那只是一则新闻,飘浮而过。慈济却对每次灾难都感同身受。他们的悲悯,是对全人类的悲悯——无论是美国发生卡特琳娜飓风,还是缅甸的风暴,慈济都一样地前往救援,没有区分富国穷国。慈济并不排斥宗教信仰,义工里边有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信徒,他们来到慈济,是发现找到了一个规范并运作有力的「善」的出口。而在这一点上宗教是相通的。证严法师手里一分钱都没有,但她能在一天内筹到一个亿。证严不仅是一个慈善大师,也算是一个管理大师。庞大的一个组织不但井井有条,所有的会员不计报酬,各司其职快乐付出。慈济模式,正是证严法师佛教智慧和世俗经营之道成功融合之果。
德鲁克说,非营利组织的最后目的,是激发每一个人成为某一种价值的受益者和实践者,否则非营利组织充其量不过只是一个善意者,而不会产生具体良善之结果。
证严法师有两个清晰的管理理念:一条是慈济的组织是以爱做管理,以戒做制度;另外一条是专业人要成为志业人。后者非常有意思,因为慈济有许多具有专业特长的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但他们的知识并不能使他们成为权威,他们要做「志业人」,修炼德行,专业知识只是做事的手段。在慈济,有社会精英,也有家庭主妇,但人人都可以表达意见,最佳的专业见解未必全然采纳,被采纳的计划,通常都是经由扩大参与所得出的,是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见解来进行规划,虽然决策会缓慢,并且难免需要耐心的协调,但是最终因为更多的人参与而留住了很多人做事的热忱。最终,仍然是专业人带领执行,但是却糅入了许多人的意见。好在是非营利组织,更重要的是有证严法师这样的最高精神领袖,在慈济,爱与效率是可以和谐共处的。对于证严法师而言,过程是最重要的,每一次都是最好的修行。在复杂而又贪婪的人性面前,证严法师和慈济人的努力和实践就像是一个路标,他们的成功进一步拓宽了我们对于人之生命认知的视野。在证严法师践行台湾的这40多年里,台湾人有幸看到了,净化人心,改造人性,可以不是海市蜃楼,也可以不是藏经阁里的秘密。
大陆的现代化过程,也充满了伤痛。即使是商业,进入到深水区时,我们也依然会回头向传统寻找力量。现在大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回头来找自己的根源。台湾人都知道《百家讲坛》、于丹、易中天,于丹还到台湾来宣传她的书。林立的高楼、先进的公司、高炫的科技,最终的目的不是飘向虚空,而是回到根本——回归我们的语言、文化,我们的历史、信仰、自己的心灵。一如龙应台所言,「越先进的国家,越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传统,传统保护得越好,对自己越有信心;越落后的国家,传统的流失或支离破碎就越厉害,对自己的定位与前景越是手足无措,进退失据。」
前一篇:用心观照,用爱应对
后一篇:惜缘惜福 清净在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