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慈济感恩尊重爱教育 |
分类: 心灵健康(感恩尊重爱) |
五~七日 知足感恩,最有福
◆ 5‧5~7《农四月‧十一至十三》
【静思小语】受恩不感,予取予求,抱怨多;知恩感恩,守分报恩,幸福多。
运法入心,滋润慧命
精舍德悌师父昨天上午病逝于花莲慈济医院,得年四十八岁,奉献大体于今日进行病理解剖。早会时,上人肯定悌师父了知病苦无常,「以身载道勤运作,未成道法不顾身」;且祝福悌师父「任运去来无罣碍,如愿轻安展新生」。
原籍台南的悌师父,一九九二年到精舍常住学法,一九九五年圆顶;自认不善言词,遂以微笑与人结好缘。二○○三年七月发现罹患癌症,更加善用生命使用权;只要疼痛减轻,立即回到蜡烛间插烛芯、到大灶烧开水、大寮煮饭、执法器,在精舍工程中帮忙绑钢筋、铺连锁砖……
「身是『载道器』,要殷勤运载正道。悌师父虽『身有重病常相缠』,然而其心不乱;对于佛陀所说的苦、集、灭、道四圣谛有深切体会,与癌细胞和平共存四年多,自思道业未成,遂精勤奋勉不顾身,善用呼吸尚存之时,尽形寿付出。工作就是止痛的灵方妙药,道心毫不受病魔折损,十分精进。」
上人勉众以悌师父为典范,把握人身运载正道。「人生苦短,无常难测。要及时警觉,时时刻刻把握当下,发善心、恒持善念,成就永恒慧命。」
感恩报恩,付出无量
为感激慈济在风灾后最困难时期,致赠稻米和肥料,缅甸礁旦镇乌樱村民去年十一月收割后,大家尽己之力,每英亩田捐出半篓或一篓米,汇集共九百多篓;五月六日将这些米捐给慈济,希望转送给穷苦人。
六日早会时间,上人感恩慈济人持续陪伴缅甸受灾民众,如菩萨农夫耕耘心地,予以法水润泽;如今他们爱心受到启发,即使生活仍然贫困,却能积存米粮付出。
「懂得感恩、报恩的人,就能不断付出再付出。」上人谈及居住在哥打巴拿村、甚具名望的旦昌伯,为回报慈济恩情,曾经借贷捐款;丰收后留下十篓米助人,还欢迎村民来换种子,让慈济种子绵延传承。
「一念爱心受启发,即能永恒发挥力量;不只是横向的范围普遍,纵向的时间也将永恒流传,启发无量无数的爱心。」
回溯缅甸赈灾之路,从九人小组低调发放,到缅甸军政府正式发函邀请慈济赈灾,实是步步艰辛,上人言「一粒米中藏日月」,慈济人在缅甸给予有形的稻种与无形的精神种子,皆是展转而生无量。
「慈济人从起步关怀直到现在,缅甸灾区有形的硬件复建,无形的心灵亦是稳定成长。而今希望工程正在进行、当地志工持续精进,相信未来的希望种子将随着教育,不断传播延续。」
无私大爱,人性至美
与慈大于二○○二年缔结姊妹校的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史蒂文‧图普校长(Stephen Toope)、芭芭拉‧麦尔斯副校长(Ms. Barbara Miles)等人来访。
图普校长表示,慈济不只在台湾、中国大陆,并于全世界做了很多慈善工作,令人感动。校长夫人葆拉‧罗珊 (Ms. Paula Rosen)推崇上人以信念带动全球慈济人以爱付出,非常动人且具启发性。
上人表示,自己只是发起人,主要是人人本具爱心。「关怀社会贫病是慈济志业主轴;慈善、医疗、教育三者合为一体,不离人文——人性最真诚的爱。」
相对于有百年历史的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上人言,慈济办校仅二十年,办学的目标始于「慈善」,所以很注重小区服务,教育学子为贫病者付出。
图普校长非常肯定慈大同学在小区服务;希望将来与慈大合作推展「全球公民主义」,学习志工服务的态度、方法与精神。
图普校长请问上人:以政治力改变社会问题,或是从社会着手改变贫困问题,何者比较重要?上人表示,两者都很重要。
「但是政府做得再好,如果民众没有受到良好的心灵教育,社会也无法稳定。所以,一定要有非政府组织发挥救苦济贫、安定社会的良能。」
上人认为,每一个国家都不能没有民间慈善组织,然民间慈善机构不应与政治牵连,如此慈善才能保有超越的大爱精神。
受恩有感,就能知足
「现在年轻人多有福,受父母亲宠爱、呵护,照料得无微不至。但是,孩子们受恩不感——身受父母之恩,却茫然不知;受到社会栽培,也一无所感。因为不知感恩,所以对父母予取予求、对于社会环境多所抱怨;体会不到别人的付出,稍不顺意即怨念不休。也因为心有所求,而有求不得之苦。」
马来西亚马六甲分会日前公演「父母恩重难报经」音乐手语剧,七日早会透过电视画面,看到一位妈妈说起自从带女儿看手语剧后,她们开始帮忙晒衣服;这位妈妈流露欢喜又幸福的表情。
「孩子仅仅是晾衣服,竟能让妈妈如此感动!」上人感叹现在许多年轻人在富裕的环境、父母的呵护中长大,认为一切给予和享受是理所当然,既不知恩,就难以知足回报。
「就如鱼在水中,不知水之恩。慈济人在小区,想尽办法促进家庭和乐——引导父母负起对子女的养育之责;引导子女知父母恩情,安分守己、感恩图报,将来回馈社会。这就是人间菩萨努力的方向。」
八~九日 携手爱之路
◆ 5‧8~9《农四月‧十四至十五》
【静思小语】寸寸无私爱,步步觉有情,长情大爱铺平人间路。
长情大爱,守护生命
四年前的今天,是慈济志业史上重要的一天——台北慈济医院启用。早会时,上人谈及工程期间一幕记忆犹新的画面——
一对夫妻前来台北慈院工地见上人,拿着八百万元支票表示要捐助建院。陪同的委员介绍,夫妻俩带着孩子租屋住在阁楼,这笔钱原本存作购屋之用。
看到这对年轻夫妻穿着朴素,身旁跟着两个幼小孩子,上人不舍,请他们将支票收回。两人却说,用这笔钱买房子仅是一家四口居住,若投入建院,将来能救助无数病苦;他们还年轻,还有机会赚钱买房子,但是捐助建院仅此机会,必须把握。
「我听了十分感动,那张支票拿在手中,很有分量。在场许多人也红了眼眶……」上人表示,台北慈济医院是无数小人物辛劳付出所成就;医院建设完成,他们更投入志工,与全院同仁一齐守护生命、守护爱。
启业四年以来,上人感恩医护同仁夜以继日抢救生命、守护健康。
「一千四百多个日子,日夜付出,令人感动。每一所慈院皆是如此,寸土都充满无私大爱、每一步都有觉悟的长情。请大家要珍惜!」
有宗无派,行人间路
「『宗』是人生的宗旨,『教』为生活的教育。慈济有宗无派——宗旨是救世,延伸出四大志业、八大法印;即使信仰不同宗教,同样能投入慈济志业利益人群。」
媒体八日大幅报导慈济宣布「开宗」,上人言,慈济人并非现在特意宣布立宗,若说正式立宗,应在三年前即已开立宗门。
「一如『净土宗』专修念佛法门,『禅宗』强调参禅静坐,『慈济宗』是身体力行人间佛法,救济天下苦难。慈济人依此宗旨投入志业,四十三年如一日,不分国界、宗教、种族,平等救助。」
上人再次强调慈济有宗旨而无派别,人人内修诚正信实、外行慈悲喜舍;深入人群,力行四大八法,解救人们身心的贫病苦难,就是慈济宗门的方向。
发挥良能,老而弥坚
与医界人士谈及老人赡养问题,上人表示,中年人孝顺老年人,是对年轻一辈示范身教;慈济不盖养老院,而是在慈济医院设立「轻安居」,让子女在上班前先送需要照顾的父母前来,下班时再接回家享受天伦之乐。
上人认为,老人家若身体健康,可到像是慈济环保站等志愿服务地方帮忙,持续付出良能,同时也是复健;一天在与志工温馨相处的劳动中度过,充实而有意义。
「照顾老人,要让他们继续发挥功能,莫以为老即无用;能从付出中自我肯定,生活亦有目标可依循,自然轻安自在,愈做愈健康!」
无私付出,安邦定国
九日下午,马英九总统及卫生署长叶金川等政府官员来访。
马总统谈及,台湾在国际上有正面形象的事务,慈济占了很大部分,尤其灾难救助、医疗服务方面,慈济做很多,善的效应已慢慢展现;国家对外援助工作尤其在文化、人道领域,有很多可向慈济学习。
「一如太阳与北风比赛的故事,北风愈强,地面上的人愈是拉紧大衣;然而太阳一露脸,他就把大衣脱下。」马总统以此为喻表示:「用婉转的软实力,效果比强硬的态度还有效。」
上人感恩总统肯定,尤其之前允诺消费券可让民众用于看病、缴纳注册费之事,帮助了真正需要的人。
「只要人人能克服欲念,克己、克勤,且努力认真克服困难,台湾的经济不会持续恶化。反之,欲念无穷,不断地耗用、消费,再如何活络的经济也会如泡沫般,瞬息即灭。」
上人表示,慈济在海外所做援助,几乎都由当地慈济人就地取材承担,没有动用到台湾资源;例如二○○二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水患后,慈济人以五管齐下方式赈灾,彻底帮助红溪河岸违章建筑居民,对当地社会影响甚巨。
「现在这条河叫作『慈济红溪河』。」上人续言,慈济人的真诚帮助,让印度尼西亚人感恩华人,化解对立、纷争;社会人心平安,国家自然富足。「我认为安民心是最重要的,印度尼西亚慈济人做到了安邦定国。」
临行前,马总统对上人再次感谢:「受益良多,要学习慈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