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论述﹞宗教 与环境保护 关连性探究

标签:
慈济感恩诚敬仁爱心灵健康中国瑜伽教育 |
分类: 心灵健康(感恩尊重爱) |
﹝当代论述﹞宗教 与环境保护 关连性探究
2010 四月
16日 Peter B. Clarke
http://tw.tzuchi.org/templates/tzuchi/images/emailButton.png与环境保护 关连性探究" />
http://tw.tzuchi.org/templates/tzuchi/images/printButton.png与环境保护 关连性探究" />
http://tw.tzuchi.org/images/stories/missions/culture/374.jpg与环境保护 关连性探究" />
英国牛津大学彼得‧克拉克教授(Peter B. Clarke),2009年12月13日于台北关渡慈济人文志业中心担纲讲座。人文志业中心同仁,专注聆听英国牛津大学学者彼得克拉克讲座。(摄影者:蔡瑞聪)
开场引言:慈济基金会发言人何日生
去年当我在河南的白马寺上课,与来自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大陆的人民大学,以及慈济大学一同办讲学的期间,我主动写信给教授,邀请教授来参观慈济,教授很快就回覆愿意来访,并已于去年来参访。
他在1970年代创办的刊物中(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ligion),主要是在探讨当代新兴宗教的发展。教授本身去过巴西,坦尚尼亚,以及奈及利亚, 他决定要去奈及利亚时,他本身仍在牛津大学有教职,学校方面甚至提出强烈要求,若教授决定离开,回来不保证教职。但教授还是去了,回来后,由于其成就,仍然获
http://tw.tzuchi.org/images/stories/missions/culture/375.jpg与环境保护 关连性探究" />
得教职。教授的儿子也在英国最大的慈善团体「乐施会」OXFAM工作。当教授去年来访时,有表达愿意来慈大教学,但当上人问他,他是否真的愿意来教书时,他很谦虚的说如果上人愿意教导他,他就愿意来教书。因为他也认同慈济在环保以及身为宗教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慈济基金会发言人何日生,担任讲座引言人。
(以下为:彼得克拉克教授演讲内容)
首先,我要感恩慈济人给我这个机会来到台湾,帮我安排一切旅程,也感谢一路上慈济志工对我的照顾及友谊,尤其我很喜欢这边的食物、友谊及气氛。
‧从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会议谈起‧
我今天要谈的主题是关于环保。
相信大家都知道最近在丹麦哥本哈根有一场重要的关于气候变迁的会议,一群科学家会针对如何改善气候变迁做出一系列的重要决定。但我想提出的问题是:宗教是否能在环保议题上担任一个重要的角色?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位威尔孙教授,他是一位生物家,他本身不信神,在其着作中,有一本名为”造物者” 《The Creation (February 2007), Edward O‧Wilson》,此书是以小篇幅书信的形式,写给宗教界的领袖,极力请求这些宗教领袖务必参与拯救地球环境的任务。这件事很不寻常,因为这是由一位无神论的科学家,大力疾唿宗教的传道者们,结合科学一起努力来拯救地球,他为何要如此请求?为何科学要寻求宗教的协助来加入参与拯救地球?
http://tw.tzuchi.org/images/stories/missions/culture/376.jpg与环境保护 关连性探究" />
虽然目前科技已十分进步,但我们对世界的所知仍十分有限,我们已知存活于世界上的物种是实际存在的不到百分之一,就算我们已经能发展到了火星,月球等外太空去探险,我们已知仍然甚少;为何我们对地球没有一份使命?教授忧心讲述全球环保刻不容缓,科学已显得力有未逮,宗教才是可行的环保药方。
如果一位生物学家,问在场的各位包括我,十个最简单的关于地球的问题,我们之中的百分之九十九大概都不会通过这项考试,我们在其中生存,行走,却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例如昆虫是如何看见这个世界?看到的又是甚么?
在”造物者”这本书中,作者对所有的宗教领袖们唿吁说,虽然我不信仰你们的宗教,但是世界需要你们的协助。威尔孙教授了解到在现代社会中,对很多人而言,虽然我们的社会有很进步的科技与科学,而且对生活的帮助与改善都很大,但宗教仍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以美国为例,不管科技与科学有多进步,人对世界的了解都是宗教性的,尤其若是以人类进化,演进的角度来看时,人们相信宗教的程度大多于他们相信科技与科学。
宗教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一个很重大的份量,例如美国南部,有百分之九十的民众都是信仰神的,美国总统在演讲后,必定会加上一句,”天佑吾国” (God bless America),甚至在某一场的演讲上,有某位美国总统,讲了一百零九次的 “我希望神会帮助我们” (I hope God will help us)。 而这现象不只在美国,伊斯兰教在中东、非洲、印度等地有超过十亿的信徒,可见宗教力量之大。
宗教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道德角色,科学家也了解这一点,所以希望藉由宗教的力量来避免灾难,所以才要唿吁宗教界与科学界一起努力,这也是为何有这本书的产生。
‧抢水引争端 非洲更贫瘠 气候变迁人人受害‧
造成气候变迁的因素中,有百分之九十是人为所造成的,人类是元凶,所以我们有责任要承担起后果。这是我们的错,科技与科学无法解决,要靠我们的力量。但是要改变并且拯救地球,我们必须先改变,我们要如何改变?
其中一个方式就是透过宗教;宗教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综合美国、欧洲、其他地方的研究,加上我自己的个人观点,显示出宗教一般都是鼓励,提倡美德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必要的美德来改变世界,保护地球。
还有,就是利他主义(altruism),我们要无私,要替他人着想,时时想到他人。例如我有水用时,要想到有人是无水可用的,用水时要替别人想,惟有由宗教来推广利他主义,才能拯救地球。 有人主张,若再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战争导因必定是关于抢夺水资源。 或许我们根本不认识那些没有水可用的人,也或许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是我们还是要想到他们。 这与人间佛教提出的概念相唿应,因为人人皆是无私的,人人皆有佛性。
非洲只造成了全世界不到百分之二的碳足迹 (carbon emission),但却是受气候变迁影响最鉅的地区,再加上资源的贫瘠,没有任何设备或医院来协助他们,而我们才是污染者!我们知道科学很进步,但科学无法使人的行为改变,但其中,我认为可以改变人类行为的就是宗教,所以需要宗教来协助此重要议题。
‧科学无法改变人类行为 唯有宗教‧
几年前,有两千位科学家,连署唿吁宗教界一起加入提倡美德的”新伦理,新思维,新行为”运动,藉由改善人的行为来改变世界。 2007年在华盛顿所举行的一场会议中,科学家也提出类似的诉求。 2007年11月,研究气候变迁的专家聚集在英国牛津一起讨论如何因应气候变迁,其中有一位颇负盛名的科学家,当他被问到说,关于会议中提出的众多方法及主张,他认为哪一个最为重要?他的回答是有一位天主教修女提到说,人必须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的改变世界,他认为这部分是最重要的,因为他认为惟有宗教信仰,能帮助人改变行为,而惟有改变行为才能改变世界。
并非所有宗教都用相同的方法来改变世界,东亚的儒家及人间佛教,对于大自然、造物者以及世界都是抱持着正面的态度。他们认为动植物皆有佛性,此想法对环境保护是正面的帮助,而我们人生活于其中,更是占了重要的角色来改变世界,这些思维可以提供科学家一个新的观点,或许会更有助于提倡环境保护。例如我们如果跟一个小孩说不要摘花,因为那对环境不好,会有害于大自然,他可能还是会摘;但若我们说,花有佛性,我们要尊重他的生命,他大概就不会摘了。其他如印度教也有类似的想法,再以东南亚为例,在泰国,有一群和尚是专门在保护森林的,他们会把自己的袈裟绑在树上,这样人们就会有所敬畏,而不敢砍伐这棵树。这对砍伐森林起了相当大的吓阻作用。
问题是,宗教看到这些观点了吗?他们了解自己代表的意义吗?他们开始行动了吗?付出了吗? 我认为是没有的。 有些没有做,有些做的还不够,有些甚至反对这种理念。 以宗教信仰来改变人的思维进而改变世界,是一个很大的行动,宗教应该要被教育,全球有65亿人口是会被宗教所影响的,科学不能使人的行为改变,但是宗教可以。 在哥本哈根所制订的协议中,若没有宗教的参与,所能达成的效益可能也不会太高。 因为人要改变是很困难的,除非是有一股很强大的动力及使命在背后驱使。
中国大陆有一份研究显示,人本身就算意识到自己在危险之中,还是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在这份研究中,有一群住在河边的人,被告知河水很快即将灌顶,会把他们的村落都淹没,请他们赶快搬走,但他们还是不走,不改变自己的行为。 研究论述:越接近危机的人,越不相信危险。 就如同科学家一再提出关于气候变迁的警告,提出有百分之20-30的城市都即将被淹没,但大家的行为有改变吗? 大家也都知道抽菸会致癌,但还是很多人在抽菸。 教育的方法是可以为改变行为带来希望,但仍无法全盘改变,只有强大的启发以及动力才能驱使人的行为改变,其中尤以宗教所能带来的动力为最大,因为宗教可以提供深厚的心灵支柱及提供有力的观点来促使人改变行为。
http://tw.tzuchi.org/images/stories/missions/environmental_protection/197.jpg与环境保护 关连性探究" TITLE="﹝当代论述﹞宗教 与环境保护 关连性探究" />
最后一点,我要提到的是,慈济在环保的推行,资源回收方面的努力,在在扮演非常积极,正面的角色。其他宗教也有在做,而我们必须做更多!我们是全球居民,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大家相互依偎在我们唯一可赖以维生的地球上,
我们都会被影响,
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姊妹,我们必定要针对全球环保的重要议题一起携手努力!科学家虽然常被诟病为冷血的,反宗教的,但这次宗教应该要回应他们的唿吁,一起来拯救美好的地球。
宗教必须要做更多,因为我们的地球是独一无二的,是宇宙中最美好的,我们若失去地球,再也找不到跟现在这个一样这么美丽特别的地球了。【教授与现场听众对谈】
问题:新闻报导显示公海上有很多垃圾,冰山愈来愈低,而垃圾山却愈来愈高,请问教授我们应该如何因应?
回答:科学家一再的提出冰山持续在融化,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遭遇灭绝的危机,但是人的行动依然很少, 重点仍在于人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藉由怎样的资源来改变自己? 其中之一是宗教,宗教一定可影响行为。 若是人的行为不改,危机不会消灭。气候变迁的危机百分之九十是人类造成的,那如何解决危机的方案百分之九十也应该就是人的行为。 宗教跟我们说,要尊重大自然,大自然都有佛性,如果跟小孩说花有灵性或是有佛性,不可以摘,小孩基本上不会去摘;但如果是科学说不要摘,但是他还是会去摘。
在印度,若我们跟当地人说人若一大早去坐在树下,可以吸收很多维他命C,帮助身体健康,可能大家还是不会做。但若我们说一大早去坐在树下,可以让神,让造物者心生喜悦,那大家就会去做。因为人其实是特别具有宗教性的。 但有时候,宗教可能也会忘记自己原本的初衷,先前的泰国和尚,行至泰国北部,想教化当地部落的人们信佛教,但当地人有自己原本的信仰,他们相信万物皆是有灵性的,因此也没有要接受佛教的意愿。 和尚为了要让人信神,就要开始建庙,选定了一块地,决定就地建庙,但刚好那块地上有一棵树,和尚为了自己的庙,坚决要把那棵树砍掉,因为他认为自己比那棵树重要,当地人反对,不愿意帮他砍,和尚自行找了外面的人要来砍树,当地人围住那棵树坚决不让他砍,和尚问他们说为什么要执意反对砍这棵树?当地人说因为树是有灵性的。 而这种万物皆有灵性的概念,也可见于印度及日本等地。
问题:并非世界上所有宗教都注重环保,我们应该如何做?不要加入此种宗教吗?
回答:我认为并非所有宗教都是好的,宗教也非完美,因为宗教毕竟是人创立的。但有时候,宗教会有好的哲学,例如在环保方面,佛教说万物皆有佛性,那其他人,其他宗教就可以学习。宗教必须持续改善,但有些宗教不把大自然看的那么重要,所以宗教之间应该有交流,有对话。 例如基督教有强烈的利他主义,在社会中盖学校,盖医院,基督教与东亚宗教可以彼此学习,互相融合,分享观点,来积极保护地球。
问题:在愈趋物质导向的社会,应如何推展宗教?
回答:必须要跟社会做相当程度的连结,在各个社会中,大部分我们都可以看到基督教、天主教的传教士帮助建学校,建医院,这些都是利他主义的展现,主要城市也至少都会有一座由基督教所设立的大学,而这种利他主义的特徵,也是东亚宗教中,人间佛教的特徵之一,所以我认为应该持续以这种入世的态度来跟社会做连结。
问题:请问教授是如何认识慈济?缘起为何?请问您认同慈济的信念吗?
回答:我一开始会认识慈济是因为我有指导过一位台湾学生的博士论文,主题就是关于慈济。 1999年来台湾旅游时,有听说了关于慈济的事蹟。去年在新加坡也有指导学生做慈济的研究。经由渐渐的了解慈济,我发现我与慈济的信念十分雷同。 但由于我必须在学术研究中保持中立,保持客观,所以外界对我的宗教信仰其实不很清楚,而且有各种猜测。 但我本身其实是倾向入世佛教,我认为一个宗教最真实的教义应该不是强调个人,而是强调利他,这才是未来对大家比较好的方向。
(本文整理:郑佩奇
http://tw.tzuchi.org/images/stories/master/talk/28.jpg与环境保护 关连性探究" TITLE="﹝当代论述﹞宗教 与环境保护 关连性探究" />
Peter B. Clarke小档案•现任教英国牛津大学神学院,讲授宗教人类学。
•曾任教于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宗教歷史与社会学系,1982年于该校创立新兴宗教中心
•曾于非洲、巴西及日本讲学
•创办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Religion》学术期刊杂誌
http://tw.tzuchi.org/images/M_images/indent1.png与环境保护
http://tw.tzuchi.org/plugins/content/usbp_images/glossy/stumbleupon.png http://tw.tzuchi.org/plugins/content/usbp_images/glossy/yahoo.png
http://tw.tzuchi.org/community/modules/mod_janews_fp/ja.news/prev.png与环境保护 |
---|
后一篇:靜思人文---我們一起去文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