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孩子身上留下永远的痛(二)
(2010-05-03 19:57:51)
标签:
慈济感恩诚敬仁爱心灵健康中国瑜伽教育 |
分类: 心灵健康(感恩尊重爱) |
◆如果当初懂得体谅
关怀单亲家庭
林享瀚:
在女儿出生四十五天时,我太太从娘家做完月子回来,连同娘家的叔伯阿
姨们一起把孩子交给我之后,我们两人就协议离婚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有奶奶和姑姑的呵护和爱,所以女儿也不觉
得她欠缺了什么。直到她上了幼儿园,发现别人居然有「妈妈」,她也哭
着向我要妈妈。
虽然,当初我们离婚有协议,太太终身不得来探望孩子;但为了女儿想妈
妈,我带着女儿和她在咖啡厅见面。孩子毕竟还小,看了她妈妈一眼也没
有什么感觉,不久就嚷着要出去玩了。反而是太太,看到孩子激起她的母
爱,那分骨肉连心,她流下了眼泪,透过妹妹的居中撮合,她要求夫妻复
合。
我并没有接纳,我们家四代同堂一直相安无事,实在不愿因为破镜重圆而
让家庭再起波澜。现在我女儿已经小学五年级了。
母亲六十多岁了,近来体弱多病,无法再料理三餐。我一方面要服侍老母
,另方面也不能让孩子失去母爱,所以我每天要回家煮三餐,送孩子上学
和接她放学,这段时间我们父女尽可谈心。我只能尽量付出我做爸爸的爱
,来弥补她母爱的不足。
我是寂寞的。在事业上遇到了挫折,没有人可以倾诉,为我分担苦痛;而
我是个大男人,论起烧饭做家事,也没有女人来得利落,这些现实生活上
的压力,给我带来很大的负担,也曾想到结婚,但我的个性木讷,不喜言
语,到今,我还在后悔当时不知要 安慰太太,不懂得体谅太太的心;如果
我稍加温言慰语,或许我们夫妻就不会走上仳离的路了。
静旸:
享瀚师兄一人身兼数职,除了父亲、母亲的角色外,还要侍奉老母,挣钱
养家;单亲爸爸的辛苦可以想见,尤其像他这样一位内向老实,又有责任
感的青年。
俗语说:「百年修得共枕眠」,既为夫妻就要有长相厮守的心,有难同当
,共同携手来突破;来日方长嘛!必能苦尽甘来。师兄有意再婚,希望他
能遇到有慈济的大爱,能包容、疼爱前妻子女的师姊,给予孩子完整的爱
。
我们今天也请到一位单亲家庭的孩子──林乔敏,她很有勇气愿意起来现
身说法,我们来听听她的心声。
◆户口簿上的空白
林乔敏:
人家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上一代的恩怨,做女儿的我不能说谁
好、谁不好。父亲遗弃了我们,我只能说母亲与父亲没有缘分,而我和父
亲的缘也很淡薄。
父母离婚的小孩,他的户口簿上一样还有父母亲的名字;但是,因为我
不是婚生子女,我的户口簿上,父亲那一栏只有粗粗的一条杠。上小学
以前还不知道有什么烦恼,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缺少一分父爱外,和邻
居小朋友吵架,对方忽然迸出一句「妳没有爸爸!」心灵不自禁的受到创
伤。所以,我也曾经自卑过。
我一出生就由外婆带,直到四岁时,母亲才接我和外婆回家一起住,我们
祖孙三代相依为命。母亲非常孝顺,每天中午一定赶回家煮饭给外婆吃;
直到外婆去世前,母亲不曾出过远门,因为「父母在不远游」。
母亲长得娇小,心软,体力也小;却要负担老母与女儿的生活,那分辛苦
与压力,我小时还不能体会,只知道母亲从来都不会笑,她的眉头总是皱
皱的。
最记得小时候母亲在幼儿园工作,别的小朋友打翻东西没事,换成我,就
要挨母亲一顿揍了。所以,那时我常怀疑我是不是她亲生的,因为她对别
人总是比对我要好。母亲说:「别人是人家的孩子,而妳是我的孩子。」
爱之深、教之切,她觉得亏欠我、对不起我,想给我更多的爱;但是心头
的苦,沉重的压着她。
她对待别人一向非常真诚,有会员形容我母亲──好得无话可说,但是父
亲却不领情。小学四年级时,母亲因为朋友一句话──「孩子长大以后还
是会想要找父亲的」,而带我去和父亲相认。只是,我的父亲栏依然是父
不详的一杠。直到上了国中,规定每个新生要填资料表,不久老师把我叫
到训导处,当着另一位同学的面问我:「为什么父亲栏空白没有填?」我
楞住了,没有勇气说出自己是私生子。
母亲知道以后也很伤心,所以,我一考上高中,她先跑去请求老师,千万
不要对我问起这个问题。
静旸:
单亲的孩子自卑感很重,但是他不会说出来,因为周围的朋友都不是出自
单亲家庭,没有人能够了解。孩子如果能为父母多想一想──苦的不只是
我们自己,妈妈和爸爸比我们还苦。有这分觉醒的话,相信没有一个孩子
会变坏来惹父母痛心。而乔敏是如何达到这一层认知的呢?
◆妈妈比我还苦
林乔敏:
我看到一份报导说,台湾每年有将近二万人未婚生子女。我顿时豁然开朗
,因为我只不过是二万分之一而已,我不再害怕与退缩了,只是心境虽突
破,心理障碍仍然存在。
直到有天同学问我,怎么从没听我提起过「我爸爸」?我说我是私生子;
她马上露出一副很抱歉的表情:「对不起!我不知道,我不该问!」我才
发现真正的好朋友不会轻视我的出身,反而会心疼我的处境。
所以,当另一名同父异母弟弟向父亲争取户籍时,我已经不在意这些了。
而母亲呢?她一直执着于对父亲那分苦苦的爱,爱人的不人被爱,那分苦
无法形容,所以她从来不曾展颜笑过。
以前还小,不知道感恩,很恨父亲,尤其是叛逆期时,曾与父亲大吵过。
但是就如上人所说的「能受天磨方铁汉」,要不是环境中有过这么多的苦
与磨练,我不会去体会别人的苦,也不会比同年龄的小孩更懂事。我知道
妈妈那么辛苦,如果我再变坏,她的希望破灭,那她也别活了。
母亲也曾厌世想自我了断,我觉得是我拖累母亲,如果没有我这个包袱,
或许母亲会好过些;但是母亲一直觉得亏欠我,她给我双倍的爱。所以,
我很感恩母亲,我要更爱她。
直到母亲加入慈济以后,才开始有了笑容。那时她担任护佐,每个月有五
天连休,她就回花莲做五天的志工。她领悟到上人的一句话──要舍去小
爱成就大爱。这句话打破了她对父亲感情的执着,于是她把全部的心思投
入慈济工作中。尤其慈济医院开幕那天,母亲从花莲回来时,整张脸好像
灯泡发亮般,眉心的皱纹都不见了。我从不曾看过母亲如此喜悦。
我想母亲只有我一个孩子,将来我出嫁了,她老了没有伴侣时,应该有一
项兴趣支持她的生活,但是,跳舞、旅行……,她都不在行,她只爱做慈
济工作。所以我就鼓励她出来做慈济委员。
做慈济委员,很多人是夫妻档,有先生帮忙,但是母亲没有。所以,我这
个唯一的女儿定要支持她。我帮忙煮饭、作家事,让母亲出去收功德款时
不用挂心家里。我们母女经常谈慈济谈到深夜十二点,两个人还意犹未尽
,觉得很快乐。
回头看这二十多年来,就如上人说的:「做的时候很苦,过了就不觉得苦
。」成长的过程中,一层层的突破很苦,但是过了就不觉得苦了。
静旸:
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来说,有两种反应:一是对母亲不谅解,叛逆性强,
对母亲的爱不领情;二是处处反抗来折磨母亲,让母亲痛苦;乔敏却不是
。她对母亲观察入微,知道母亲无意再找第二春,就应该为她在宗教上寻
得依止。她的母亲因为进入慈济,能将小爱化为大爱,从此脸上有了笑容
。可见单亲的孩子感情也很丰富,就像乔敏这样有孝心、又早熟的孩子。
马校长:
今天我从乔敏小妹妹那儿学到了重要的一点,之前,我从不知道身分证或
户口簿上画一杠是代表什么。明天我要对学校的老师们说,如果遇到学
生有这种情形就不要在追问了;应该多关怀他们。
◆学生对我说:我要妈妈
我先讲我的经验,民国六十年间,我正担任一年级的级任导师,那时刚开
学,对学生的家庭背景还不太了解。有天上图画课,题目是「我的爸爸」
,其中一位小男孩,他画了一个男人很漂亮、很帅的模样,我拿起他的画
,本来是当着全班同学面前要赞美他的。
但是,坐他旁边的女生嚷着:「那不是他爸爸!他没有爸爸!」小男孩听
了就掐他的脖子,我赶紧把他们分开,男孩躺在地上打滚又放声大哭起来
。
学校放学了,所有同学都走了他还是不肯起来,我把他抱在怀里,让他尽
情哭个够,再带他去吃饭。吃过饭,他还是不肯回家,他说要做我的孩子
。我要送他回家,他坚持不肯,却说了一句令人心疼话:「我要一个跟别
人一样的妈妈!」
我请他妈妈到学校来,他的打扮、穿着,确实与众不同;我出去与她打招
呼,结果小男孩躲到桌子底下,怎么也不肯出来。
我婉转的告诉她,她的孩子只要一个与别人一样的妈妈,看在孩子的份上
,不管她的职业是什么,请她来学校时,穿着朴素,不要化浓妆,就像其
他妈妈一样。她听后大骂我一声「疯子」。
◆人格、心理偏差难弥补
静旸:
听到那么小的孩子被拆穿「没有爸爸」的事实而在地上打滚、号哭,实在
令人心酸,等到他将来长大了,可能在求学、求职、结婚的过程中遭受到
歧视,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阴影。
男人在寻花问柳之余,有否想到他对社会道德应负的责任?结孽缘己经犯
了「色戒」,再生下第二代,就恶业累累了。而这个做母亲的,既然有了
孩子,就应理智的面对现实,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发挥母爱的光辉;
毕竟,孩子是无辜的。
万一缘尽,也要用成熟、理性的态度去善后,将伤害减轻到最低,尤其要
周全地考虑到孩子的立场,千万不要为了个己的私心,让孩子落下「仇恨
」、「哀怨」的种子。须知人格、心理的发展如果偏差,是一辈子难以弥
补的遗憾啊!
马校长:
我还担任导师时,曾让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复合。
一对夫妻分居,孩子归男方抚养,并协议母女不再见面。但做妈妈的总会
来学校偷偷看看孩子。妈妈看到我是孩子的导师,她就一直哭,好像有无
限的委屈,她的女儿也很痛苦,毕竟「母子连心」哪!我就替她们安排:
十一点半,妈妈来看孩子;十二点,轮到爸爸接孩子回家。
站在导师的立场,我也不便探究家长的隐私,但孩子和我很亲,我就鼓励
孩子给妈妈写信。过了一段时间,觉得长久隐瞒下去也不是办法,我试着
透露给孩子的爸爸知道,「可能你女儿和她妈妈有见面哦!」「不可能!
」他斩钉截铁回答。「见面有何不好?母女间的血缘关系是切不断的!」
他听了默不作声。几次以后,就要孩子告诉她爸爸她们母女见面的事;然
后让太太给女儿写生日卡,信末还附上一句──「代问候妳爸爸好!」─
─这句话是我加上去的。后来他们夫妻就见面了;看在孩子需要母爱的分
上,终于排除万难,夫妇复归和好。
静旸:
在小说戏剧里面,常有千里寻母的故事。为了探讨自己的身世,不惜放弃
一切,千里跋涉,寻找生身母亲。因为骨肉之情是与生俱来,不能隐瞒的
。尽管其中的一方可能故意丑化对方,不让他们见面,但「思亲寻根」之
情,是愈大愈强烈,阻止不了的。俗语说:「一夜夫妻百世恩」,夫妻要
彼此惜缘。
◆结另一分缘前多想一想
林幸惠:
我再说一个例子,有位先生在风月场里认识一位小他三十岁的女孩,并将
她接出来同居,一连生了三个小孩。
太太知道后,天天吵啊!最后使出杀手?,完全封锁先生的经济。当女孩
怀第三个小孩时,先生倦鸟归巢,遗弃了她们母女三人。
女孩曾想携子跳河自尽,终究为了无辜的孩子而坚强活下来;为了生活,
她往来港日间贩卖舶来品;把全部的爱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稍微不听话就
很痛苦,在痛苦中又生出恨,心里逐渐失去平衡。
十八年后,孩子己长大,为了身分证上父不详而没有雇主愿聘用;孩子不
谅解,做母亲的也很痛苦;终于她鼓起勇气打电话给先生的太太,不料太
太己去世多年,经过一阵子的联系、沟通之后,正室的子女也都十分成熟
善良,能够打开心胸,接纳她们母子。
同父异母的弟妹们认祖归宗入了户籍,两家终于团圆,应该是很圆满的结
局。
静旸:
婚外情的女子为了抓住男人的心,或为自己找一个立足点,多会想为男人
生个孩子比较保俭;却造成孩子一辈子的不幸。
而男人在迷失时,结下孽缘,造了恶业,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连带衍
生许多社会问题。所以上人告诉我们:「男人不要贪两分情──要专心的
照顾一个家庭。女人不要沾染不干净的情──莫为一时痴心,去介入别人
的家庭。而做太太的,要温柔如水,以柔克刚。」
◆多一分关注多一分柔
马校长:
听到慈济妈妈们起来现身说法,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妇女自己在检讨自己时
说「我们要温柔」。我很感动慈济的师姊有这种──「我们笑一笑有什么
关系呢?」「我说声对不起有什么关系呢!」的胸怀。
她们那分坚忍不拔,真的好坚强,而且强中有柔,是柔性的强。如果每个
人都能自我反省,就可以化暴戾为祥和了。
我发觉单亲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呈现两极化──一种是弥补式的,极度的保
护与溺爱;一种是不理不睬,而且这不理不睬的现象,愈来愈多。
现在每个学校都把单亲家庭列入调查统计,我们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
、适当的鼓励、及适度的物质支持。
从教育工作者的立场看待单亲家庭,发现孩子多数比较畏缩、不开朗,内
向孤僻、不合群以及易生疑心,注意力不能集中、比较自我保护,或是为
了隐藏自己的生活背景而说谎。当然,这些现象不是绝对的,一般家庭的
孩子,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形。
但是,单亲的现象愈来愈多,我们担心这对社会造成的压力也会愈来愈大
。所以,希望藉由慈济大团体的呼吁和净化,来减少单亲家庭的发生。
静旸:
夫妻彼此都应柔和一些,多为对方着想。想一想,我们有什么资格决定孩
子只能有父母其中一方的一分爱,或是接受一个破碎的家呢?有什么权利
让他有不同于其它小孩的成长环境呢?
预防重于治疗,如何预防呢?夫妻要彼此和谐相处。如果夫妻彼此尊重、
自制、有道德观念、不贪爱,就不会有「婚外情」;如果双方都有责任感
,为彼此及下一代着想,就不会有「私生子」。我们要着眼于「治本」的
工作,假如做先生和做太太的都能守本分的话,家庭圆满,社会就不会混
乱,人人也就如处极乐世界了。
关怀单亲家庭
林享瀚:
在女儿出生四十五天时,我太太从娘家做完月子回来,连同娘家的叔伯阿
姨们一起把孩子交给我之后,我们两人就协议离婚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有奶奶和姑姑的呵护和爱,所以女儿也不觉
得她欠缺了什么。直到她上了幼儿园,发现别人居然有「妈妈」,她也哭
着向我要妈妈。
虽然,当初我们离婚有协议,太太终身不得来探望孩子;但为了女儿想妈
妈,我带着女儿和她在咖啡厅见面。孩子毕竟还小,看了她妈妈一眼也没
有什么感觉,不久就嚷着要出去玩了。反而是太太,看到孩子激起她的母
爱,那分骨肉连心,她流下了眼泪,透过妹妹的居中撮合,她要求夫妻复
合。
我并没有接纳,我们家四代同堂一直相安无事,实在不愿因为破镜重圆而
让家庭再起波澜。现在我女儿已经小学五年级了。
母亲六十多岁了,近来体弱多病,无法再料理三餐。我一方面要服侍老母
,另方面也不能让孩子失去母爱,所以我每天要回家煮三餐,送孩子上学
和接她放学,这段时间我们父女尽可谈心。我只能尽量付出我做爸爸的爱
,来弥补她母爱的不足。
我是寂寞的。在事业上遇到了挫折,没有人可以倾诉,为我分担苦痛;而
我是个大男人,论起烧饭做家事,也没有女人来得利落,这些现实生活上
的压力,给我带来很大的负担,也曾想到结婚,但我的个性木讷,不喜言
语,到今,我还在后悔当时不知要 安慰太太,不懂得体谅太太的心;如果
我稍加温言慰语,或许我们夫妻就不会走上仳离的路了。
静旸:
享瀚师兄一人身兼数职,除了父亲、母亲的角色外,还要侍奉老母,挣钱
养家;单亲爸爸的辛苦可以想见,尤其像他这样一位内向老实,又有责任
感的青年。
俗语说:「百年修得共枕眠」,既为夫妻就要有长相厮守的心,有难同当
,共同携手来突破;来日方长嘛!必能苦尽甘来。师兄有意再婚,希望他
能遇到有慈济的大爱,能包容、疼爱前妻子女的师姊,给予孩子完整的爱
。
我们今天也请到一位单亲家庭的孩子──林乔敏,她很有勇气愿意起来现
身说法,我们来听听她的心声。
◆户口簿上的空白
林乔敏:
人家说:「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上一代的恩怨,做女儿的我不能说谁
好、谁不好。父亲遗弃了我们,我只能说母亲与父亲没有缘分,而我和父
亲的缘也很淡薄。
父母离婚的小孩,他的户口簿上一样还有父母亲的名字;但是,因为我
不是婚生子女,我的户口簿上,父亲那一栏只有粗粗的一条杠。上小学
以前还不知道有什么烦恼,随着年龄的增长,除了缺少一分父爱外,和邻
居小朋友吵架,对方忽然迸出一句「妳没有爸爸!」心灵不自禁的受到创
伤。所以,我也曾经自卑过。
我一出生就由外婆带,直到四岁时,母亲才接我和外婆回家一起住,我们
祖孙三代相依为命。母亲非常孝顺,每天中午一定赶回家煮饭给外婆吃;
直到外婆去世前,母亲不曾出过远门,因为「父母在不远游」。
母亲长得娇小,心软,体力也小;却要负担老母与女儿的生活,那分辛苦
与压力,我小时还不能体会,只知道母亲从来都不会笑,她的眉头总是皱
皱的。
最记得小时候母亲在幼儿园工作,别的小朋友打翻东西没事,换成我,就
要挨母亲一顿揍了。所以,那时我常怀疑我是不是她亲生的,因为她对别
人总是比对我要好。母亲说:「别人是人家的孩子,而妳是我的孩子。」
爱之深、教之切,她觉得亏欠我、对不起我,想给我更多的爱;但是心头
的苦,沉重的压着她。
她对待别人一向非常真诚,有会员形容我母亲──好得无话可说,但是父
亲却不领情。小学四年级时,母亲因为朋友一句话──「孩子长大以后还
是会想要找父亲的」,而带我去和父亲相认。只是,我的父亲栏依然是父
不详的一杠。直到上了国中,规定每个新生要填资料表,不久老师把我叫
到训导处,当着另一位同学的面问我:「为什么父亲栏空白没有填?」我
楞住了,没有勇气说出自己是私生子。
母亲知道以后也很伤心,所以,我一考上高中,她先跑去请求老师,千万
不要对我问起这个问题。
静旸:
单亲的孩子自卑感很重,但是他不会说出来,因为周围的朋友都不是出自
单亲家庭,没有人能够了解。孩子如果能为父母多想一想──苦的不只是
我们自己,妈妈和爸爸比我们还苦。有这分觉醒的话,相信没有一个孩子
会变坏来惹父母痛心。而乔敏是如何达到这一层认知的呢?
◆妈妈比我还苦
林乔敏:
我看到一份报导说,台湾每年有将近二万人未婚生子女。我顿时豁然开朗
,因为我只不过是二万分之一而已,我不再害怕与退缩了,只是心境虽突
破,心理障碍仍然存在。
直到有天同学问我,怎么从没听我提起过「我爸爸」?我说我是私生子;
她马上露出一副很抱歉的表情:「对不起!我不知道,我不该问!」我才
发现真正的好朋友不会轻视我的出身,反而会心疼我的处境。
所以,当另一名同父异母弟弟向父亲争取户籍时,我已经不在意这些了。
而母亲呢?她一直执着于对父亲那分苦苦的爱,爱人的不人被爱,那分苦
无法形容,所以她从来不曾展颜笑过。
以前还小,不知道感恩,很恨父亲,尤其是叛逆期时,曾与父亲大吵过。
但是就如上人所说的「能受天磨方铁汉」,要不是环境中有过这么多的苦
与磨练,我不会去体会别人的苦,也不会比同年龄的小孩更懂事。我知道
妈妈那么辛苦,如果我再变坏,她的希望破灭,那她也别活了。
母亲也曾厌世想自我了断,我觉得是我拖累母亲,如果没有我这个包袱,
或许母亲会好过些;但是母亲一直觉得亏欠我,她给我双倍的爱。所以,
我很感恩母亲,我要更爱她。
直到母亲加入慈济以后,才开始有了笑容。那时她担任护佐,每个月有五
天连休,她就回花莲做五天的志工。她领悟到上人的一句话──要舍去小
爱成就大爱。这句话打破了她对父亲感情的执着,于是她把全部的心思投
入慈济工作中。尤其慈济医院开幕那天,母亲从花莲回来时,整张脸好像
灯泡发亮般,眉心的皱纹都不见了。我从不曾看过母亲如此喜悦。
我想母亲只有我一个孩子,将来我出嫁了,她老了没有伴侣时,应该有一
项兴趣支持她的生活,但是,跳舞、旅行……,她都不在行,她只爱做慈
济工作。所以我就鼓励她出来做慈济委员。
做慈济委员,很多人是夫妻档,有先生帮忙,但是母亲没有。所以,我这
个唯一的女儿定要支持她。我帮忙煮饭、作家事,让母亲出去收功德款时
不用挂心家里。我们母女经常谈慈济谈到深夜十二点,两个人还意犹未尽
,觉得很快乐。
回头看这二十多年来,就如上人说的:「做的时候很苦,过了就不觉得苦
。」成长的过程中,一层层的突破很苦,但是过了就不觉得苦了。
静旸:
单亲家庭的孩子一般来说,有两种反应:一是对母亲不谅解,叛逆性强,
对母亲的爱不领情;二是处处反抗来折磨母亲,让母亲痛苦;乔敏却不是
。她对母亲观察入微,知道母亲无意再找第二春,就应该为她在宗教上寻
得依止。她的母亲因为进入慈济,能将小爱化为大爱,从此脸上有了笑容
。可见单亲的孩子感情也很丰富,就像乔敏这样有孝心、又早熟的孩子。
马校长:
今天我从乔敏小妹妹那儿学到了重要的一点,之前,我从不知道身分证或
户口簿上画一杠是代表什么。明天我要对学校的老师们说,如果遇到学
生有这种情形就不要在追问了;应该多关怀他们。
◆学生对我说:我要妈妈
我先讲我的经验,民国六十年间,我正担任一年级的级任导师,那时刚开
学,对学生的家庭背景还不太了解。有天上图画课,题目是「我的爸爸」
,其中一位小男孩,他画了一个男人很漂亮、很帅的模样,我拿起他的画
,本来是当着全班同学面前要赞美他的。
但是,坐他旁边的女生嚷着:「那不是他爸爸!他没有爸爸!」小男孩听
了就掐他的脖子,我赶紧把他们分开,男孩躺在地上打滚又放声大哭起来
。
学校放学了,所有同学都走了他还是不肯起来,我把他抱在怀里,让他尽
情哭个够,再带他去吃饭。吃过饭,他还是不肯回家,他说要做我的孩子
。我要送他回家,他坚持不肯,却说了一句令人心疼话:「我要一个跟别
人一样的妈妈!」
我请他妈妈到学校来,他的打扮、穿着,确实与众不同;我出去与她打招
呼,结果小男孩躲到桌子底下,怎么也不肯出来。
我婉转的告诉她,她的孩子只要一个与别人一样的妈妈,看在孩子的份上
,不管她的职业是什么,请她来学校时,穿着朴素,不要化浓妆,就像其
他妈妈一样。她听后大骂我一声「疯子」。
◆人格、心理偏差难弥补
静旸:
听到那么小的孩子被拆穿「没有爸爸」的事实而在地上打滚、号哭,实在
令人心酸,等到他将来长大了,可能在求学、求职、结婚的过程中遭受到
歧视,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阴影。
男人在寻花问柳之余,有否想到他对社会道德应负的责任?结孽缘己经犯
了「色戒」,再生下第二代,就恶业累累了。而这个做母亲的,既然有了
孩子,就应理智的面对现实,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发挥母爱的光辉;
毕竟,孩子是无辜的。
万一缘尽,也要用成熟、理性的态度去善后,将伤害减轻到最低,尤其要
周全地考虑到孩子的立场,千万不要为了个己的私心,让孩子落下「仇恨
」、「哀怨」的种子。须知人格、心理的发展如果偏差,是一辈子难以弥
补的遗憾啊!
马校长:
我还担任导师时,曾让一个即将破碎的家庭复合。
一对夫妻分居,孩子归男方抚养,并协议母女不再见面。但做妈妈的总会
来学校偷偷看看孩子。妈妈看到我是孩子的导师,她就一直哭,好像有无
限的委屈,她的女儿也很痛苦,毕竟「母子连心」哪!我就替她们安排:
十一点半,妈妈来看孩子;十二点,轮到爸爸接孩子回家。
站在导师的立场,我也不便探究家长的隐私,但孩子和我很亲,我就鼓励
孩子给妈妈写信。过了一段时间,觉得长久隐瞒下去也不是办法,我试着
透露给孩子的爸爸知道,「可能你女儿和她妈妈有见面哦!」「不可能!
」他斩钉截铁回答。「见面有何不好?母女间的血缘关系是切不断的!」
他听了默不作声。几次以后,就要孩子告诉她爸爸她们母女见面的事;然
后让太太给女儿写生日卡,信末还附上一句──「代问候妳爸爸好!」─
─这句话是我加上去的。后来他们夫妻就见面了;看在孩子需要母爱的分
上,终于排除万难,夫妇复归和好。
静旸:
在小说戏剧里面,常有千里寻母的故事。为了探讨自己的身世,不惜放弃
一切,千里跋涉,寻找生身母亲。因为骨肉之情是与生俱来,不能隐瞒的
。尽管其中的一方可能故意丑化对方,不让他们见面,但「思亲寻根」之
情,是愈大愈强烈,阻止不了的。俗语说:「一夜夫妻百世恩」,夫妻要
彼此惜缘。
◆结另一分缘前多想一想
林幸惠:
我再说一个例子,有位先生在风月场里认识一位小他三十岁的女孩,并将
她接出来同居,一连生了三个小孩。
太太知道后,天天吵啊!最后使出杀手?,完全封锁先生的经济。当女孩
怀第三个小孩时,先生倦鸟归巢,遗弃了她们母女三人。
女孩曾想携子跳河自尽,终究为了无辜的孩子而坚强活下来;为了生活,
她往来港日间贩卖舶来品;把全部的爱放在孩子身上,孩子稍微不听话就
很痛苦,在痛苦中又生出恨,心里逐渐失去平衡。
十八年后,孩子己长大,为了身分证上父不详而没有雇主愿聘用;孩子不
谅解,做母亲的也很痛苦;终于她鼓起勇气打电话给先生的太太,不料太
太己去世多年,经过一阵子的联系、沟通之后,正室的子女也都十分成熟
善良,能够打开心胸,接纳她们母子。
同父异母的弟妹们认祖归宗入了户籍,两家终于团圆,应该是很圆满的结
局。
静旸:
婚外情的女子为了抓住男人的心,或为自己找一个立足点,多会想为男人
生个孩子比较保俭;却造成孩子一辈子的不幸。
而男人在迷失时,结下孽缘,造了恶业,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连带衍
生许多社会问题。所以上人告诉我们:「男人不要贪两分情──要专心的
照顾一个家庭。女人不要沾染不干净的情──莫为一时痴心,去介入别人
的家庭。而做太太的,要温柔如水,以柔克刚。」
◆多一分关注多一分柔
马校长:
听到慈济妈妈们起来现身说法,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妇女自己在检讨自己时
说「我们要温柔」。我很感动慈济的师姊有这种──「我们笑一笑有什么
关系呢?」「我说声对不起有什么关系呢!」的胸怀。
她们那分坚忍不拔,真的好坚强,而且强中有柔,是柔性的强。如果每个
人都能自我反省,就可以化暴戾为祥和了。
我发觉单亲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呈现两极化──一种是弥补式的,极度的保
护与溺爱;一种是不理不睬,而且这不理不睬的现象,愈来愈多。
现在每个学校都把单亲家庭列入调查统计,我们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关爱
、适当的鼓励、及适度的物质支持。
从教育工作者的立场看待单亲家庭,发现孩子多数比较畏缩、不开朗,内
向孤僻、不合群以及易生疑心,注意力不能集中、比较自我保护,或是为
了隐藏自己的生活背景而说谎。当然,这些现象不是绝对的,一般家庭的
孩子,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形。
但是,单亲的现象愈来愈多,我们担心这对社会造成的压力也会愈来愈大
。所以,希望藉由慈济大团体的呼吁和净化,来减少单亲家庭的发生。
静旸:
夫妻彼此都应柔和一些,多为对方着想。想一想,我们有什么资格决定孩
子只能有父母其中一方的一分爱,或是接受一个破碎的家呢?有什么权利
让他有不同于其它小孩的成长环境呢?
预防重于治疗,如何预防呢?夫妻要彼此和谐相处。如果夫妻彼此尊重、
自制、有道德观念、不贪爱,就不会有「婚外情」;如果双方都有责任感
,为彼此及下一代着想,就不会有「私生子」。我们要着眼于「治本」的
工作,假如做先生和做太太的都能守本分的话,家庭圆满,社会就不会混
乱,人人也就如处极乐世界了。
前一篇:别在孩子身上留下永远的痛(一)
后一篇:慈济「静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