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赈灾日志
恭请钧阅
2010年3月23日海地赈灾温馨故事
(请点两下,即可看到照片,感恩!)
◎ 散播爱的种子(撰文:美国总会林淑慧)
今天仍在足球场举行发放,过去我们向联合国申请维安部队,都会来二、三十位维护安全,但是最近许多慈善机构都在发放,人力不足,昨日只有12位,今天只来了8位中国武警。」
今天的维和部队「清一色」是与我们有共同语言的中国武警部队,让大家倍感亲切。一位来自云南的的武警,要求与我们拍照,因为慈济在四川地震后,为灾民募款,帮助他们重建家园,所以他认为每一位慈济志工都非常伟大,有着世界一家亲的大爱精神,让他十分敬佩,也非常荣幸能协助慈济在海地从事赈灾的工作。
慈济人对灾民的「爱与关怀」则是持续不变,随着歌声及带动团康的师兄师姊们,灾民也跟着旋律起舞,暂时忘却了地震灾难带来的伤痕。在等候领取物资的时候,他们学会了「慈济」、「菩萨」、「谢谢」等简单的手语,与带动的师兄师姊们打成一片,现场气氛马上热络起来。诚如主持人孙曼淇(慈漫)师姊在欢迎词中提到:「虽然我们种族、肤色、信仰都不同,但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从世界各地自费来到这里,是为了散播爱的种子。我们都是一家人,是爱把我们聚在一起。」全场响起一片掌声。
以工供粮志工午斋休息时间,高月卿及程玉立师姊介绍竹筒岁月的故事,告诉海地志工慈济的由来,和「滴水成河,积沙成塔」的力量;虽然小小的一个铜板,也能汇聚成一笔大资金,重大灾难时便能发挥作用,援助灾民走出困境,他们说:「虽然你们今天接受帮助,但是只要有心,也能成为帮助别人的菩萨!」接着,便有海地志工,陆续投入零钱,真是善心不落人后!
◎ 大医王升起悲悯心(撰文:美国总会林淑慧)
义诊帐篷内,第一次参加国际义诊的美国史先寿大医王,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内科医生。他坦言初来海地时有些害怕,但是几天下来他被慈济人照顾的无微不至,生活一点也不会感到不方便。他曾见到一位被压在砾石下三天才获救的25岁女孩,脚多处折断,伤口因感染细菌而化脓,拿着拐杖来求诊。当提及受伤的经过时,女孩仍心有余悸,而谈到多位亲人在地震时往生,她更是泪流满面。史医师深深感受到灾民身心所受的创伤,悲悯之心油然升起,这是他在美国行医多年未曾有的感受。
还有一位母亲带着八个月大的男婴来求诊,因为没有干净的水,男婴整个头感染霉菌。皮肤病在海地很普遍,在进步国家则很少发生,让史医生感慨万千。
◎ 认命,反而更能积极生活 (撰文:纽约分会朱泽人)
海地大地震过后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开车走一趟海地太子港市中心,看到却仍是堵塞的水沟、钢筋外露的倒塌建筑,还有破裂水管形成的小溪流。然而,地震虽让已经衰败的商业区受到致命性毁灭,却无法打击海地人的乐天知命。受海地国立牙医学院副院长推荐来慈济帮忙义诊的戴维˙莫瑞思医师(David
Maurice),就是海地人拥有强悍心灵力量的最佳例子。他花了六年时间就读牙医学院培养专业医术,利用上班以外的时间出外义诊,甚至在没看诊时,都在研读专业知识。他是如此认真与苦干,但令人辛酸的是,悲惨的命运经常折磨着他与海地同胞。
戴维自医学院毕业后,工作了四年,好不容易积存了一笔钱,将其全部投入开了一家药店;没想到,一场大地震,让药店及一切经济来源被毁。房子受损,药店全垮,戴维只好搬到失业的哥哥家居住,甚至因为房屋同样有严重龟裂,现在每天晚上都睡在马路上,需要慈济捐赠帐篷,才能不再露宿街头。他想到这场地震,不免叹息:「一般来说,拥有高知识的医师都能获得不少财富,但在海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
即使他受到这种打击,并没有因此灰心丧志,而是更加积极地生活,持续参与慈济义诊来帮助海地人。对于慈济在海地的赈灾活动,他说道:「这场地震真是太可怕、死了太多人了。但是我看到你们亚洲人会互相帮助对方,做了很多好事。我真心感谢你们来海地帮助我们,让我们更快能够站起来。」
其实,戴维医师才是真正让我们见识到海地无比强韧的生命力。这样优秀的一流人才,地震发生两个月后仍未能找到工作来养活自己,实在不免令人叹息,如果能给予更好一点的物质环境和教育,海地其实应该会晋身世界先进国家之列,而非「西半球最穷的国家」呀!
◎ 海地教育的迫切与需要(撰文:纽约分会朱泽人)
随便问起任何一位慈济以工代赈的海地学生,都可发现他们至少会三种语言(海地语、法语和英语),甚至还有人主动找慈济人学习中文,并且于活动结束后拼命去补习和自修。他们是如此多才多艺,却因为一场大地震,让未来人生计划面临严酷无情的挑战。
举例来说,海地翻译志工
--
维皮˙史戴德(Verpre
Stayder)能说一口标准的美国英语。问起他是在哪学得,他表示自己是英语学校毕业,现在是大学会计系学生。只是若再细问现在有否上学时,他难过地说:「我的学校倒了
...
海地有百分之七十的学校都倒了!我们没地方念书,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在国外申请奖学金,好继续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样的话语,在许许多多慈济所接触的海地大学生口中说出。
有类似状况的大学生不计其数,例如志工约书˙阿赛沃希马(Josue Alcide
Vocilma)每天抓着慈济人练习中文,累积出厚厚的一迭笔记,短短一个月已经能说出简单句子,海地大学生能在无处可上学时,还如此努力寻找自己的方向,其才华与勤奋都让人赞叹。这正反应唯有世界各国来帮忙重建教育软硬设备,才是让海地重回轨道的关键途径。
在路途中,司机贝瑞(Berry)听说吴玉苹是中医师,相当兴奋,表示在电视见过中医针灸,觉得很神奇。他说,或许因长期坐在驾驶座,他有背痛的问题。送吴医师到国家足球场义诊站时,吴医师便要为贝瑞针治。贝瑞原本相当害怕,因为他的好友皮耶洛告诉他:「扎针很痛!」他鼓起勇气上了诊疗床,却发现「只有一点搔痒的感觉」,而治疗后背痛也改善很多,他高兴地说:「就像身体很脏,洗了澡,很轻松,我喜欢!明天我还要再来。」
◎ 危机 契机 转机
慈济人曾造访海地的美心木业厂,结了善缘。该厂原制造高级棺材、高级厨柜、教堂长椅和学校课桌椅等,地震后更设计、制造了简易屋及永久屋。慈济的中长期援建计划正评估为主耶稣秘书学校和玛莉安学校建临时校舍,加上各国来的慈济赈灾团员人数大增,我们所借住的华人海外工程公司的宿舍不够,因此考虑在海外工程公司的厂区搭建美心木业厂的简易屋作为住宿处。
下午,行政组邹慈儒师姊、总务组辜思浩师兄以及两名人文真善美人员造访美心木业厂,也带了一百顶帐篷送给该厂受灾的员工。
负责人之一
--
琳恩(Lynn)带慈济人参观厂房,她说,地震前工厂的产品多供上层人士使用,员工会带着家人到高级住宅前,告诉家人:「这家的厨柜是我们工厂做的。」但那是员工们永远使用不到的产品。可是现在不同了,不论工厂制造的简易屋或永久屋,都是参与海地重建重要的工程,对员工们有鼓励作用,因此他们工作更加努力。
生长在荷兰鹿特丹的琳恩回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鹿特丹遭德军轰炸,几乎全毁,战后政府重新设计、建设整个城市,鹿特丹变得更新、更好。她说,大破坏后是大建设,太子港现在就有这样的契机;她发现地震后许多海地人觉得能够活下来很幸运,应该要好好付出,这种心态的转变对这个国家是好的转机。
美心木业厂当年设厂的目的即是训练当地人有一技之长、提供工作机会,他们认为「不止免费教育和医疗才是慈善,商业也可以是慈善,因为一个人有了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都会得到改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布什基金会认为重建海地不但需要非政府组织,也需要企业参与,他们知道美心木业厂在此地长期耕耘后,昨日(3月22日)两位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布什来访,虽然在太子港只有短短一天的行程,但他们特别到美心木业厂参观,也邀请该厂副总裁史戴方˙维渥洛(Stefan
Vervloet)参与晚间的小区代表重建会议。这件事对工厂员工而言,更是一大鼓舞。
恭祝
安康
海地赈灾协调中心全体敬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