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室慧灯
(2010-03-28 17:02:19)
标签:
感恩诚敬仁爱心灯云南干旱救灾素食环保慈济财经 |
分类: 心灵健康(感恩尊重爱) |
立身处事,不能没有启蒙之师;在社会上生活,一定要有谋生的技能和常识。 学一门功夫,一定要经过三年四载才能够学成。不论做学徒或长工、小工,都要顺从、奉事师傅,才能够得到师傅全心的调教与真传;若是对师长态度轻慢,对所学的功夫不认真,即使再有涵养的老师也会对你失望,到最后什么也没学到。
现在的教育普及,有太多进修的机会与场所,学习必须有方向,并且慎重选择教导者。择师在于自己的意愿与志向,既然想求师长传授毕生所学,则一定要必恭必敬、全神贯注、认真努力地学习。 学做人、学技艺或求学问都必须敬重师长;更何况是引导我们学佛入道、培养慧命、教导并洗炼我们心灵的师长,其恩德更是深重。
学佛,一定要跟从正道明师,才能成为正信的佛教徒,造福人间。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有那么多的道路,如果今天走这条,明天走那条,走得心乱、听得心迷,又有什么好处?唯有慎重择师,一心一志,才能安心于道,心若安则理能得。
「德丧起于不能尊师,心乱发于不能重道」。古人视师长的一句话重如泰山,今人却轻之如鸿毛。 古人尊师重道,认为「师之德重于乾坤,弟子事师不敢轻慢」。
古圣先贤、祖师大德都曾为人弟子,他们能谦虚诚恳、尊重师长;任劳任怨、舍身求法,所以能修身立德,成为后世的楷模。
「千里之路,始于初步」,无论多高深的道行与学识,也是要从尊师做起。师长是迷途的明导、暗室的慧灯,能启蒙我们的良知本性,开启我们的智慧。
因此,唯有「终身奉道以报师恩」,才是真正的尊师重道。师长父母生育、教养我们的亲情止于这一世;而师长开启我们的慧根,成就我们千秋万世的慧命。
师长之德重于乾坤,因此弟子事师不敢轻慢。莲池大师言:「应知出世投师,须求正见,慎学请益,莫附邪宗。要明罪福之因,由审辨邪正之利,正则成佛,邪则成魔,是以学子择师善者而从之。」 学子敬师循于诚、合于道,谦恭礼敬、求学问道,殷勤事师,即为尊师重道!
尊师非在文字或口传,而重身体力行;要有舍身、遵从大法的决心,以师志为已志,守志奉道,才算是报师恩。
四重恩 人生在世,无法脱离社会人群而生活,日常的衣食住行,必须靠许多人的智慧及力量组合而成,因此人人应彼此知恩、感恩,才有幸福的人生。 佛弟子应以「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为本分事,才能圆满菩萨道,终至成佛。 感父母重恩——佛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尤其「人身难得」;既得人身又能安然成长、接受教养,皆是父母恩德。为人子女应知恩、感恩、更要力行报恩。不让父母担忧愁恼,并承欢教顺。
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所以,保持身心健康、行为端正,并能造福人群,是最确切的报恩之道。 感佛菩萨恩——佛陀为众生修行而成道,是迷途之明导、暗室之慧灯,教导并启发我们的心灵。佛陀是人天导师、众生慈父,恩德重于乾坤;佛弟子应守志奉道,身体力行以报佛恩。
感国思——国土富庶、平和安乐,全仰赖主事者勤政爱民,恩泽群生。人人若能知恩惜福、克勤节俭,时时敬慎以维护万物,人人相惜以富国裕民,则得天时、地利、人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故应感恩仁王德政。
感众生恩——怨亲平等、恒顺众生;以知足感恩的心,包容一切顺、逆之境,以欢喜心广结善缘,上求下化成就众生。 慈母心 养育子女是家长的责任,对孩子要适当地管教,但不能施以权威;因为,父母对孩子只能尽责任,莫想要求权利。爱子女不应宠溺放纵,要以「爱以教育」来化导,使之成人。
父母与子女间,亲情相连,常有一种不可思议、看不到也摸不着的内心牵挂。子女身体不适或发生意外,父母会痛不欲生;而父母心情也会影响子女的情绪。其实,这种情是狭隘的、迷惘的;人生被亲情小爱缠绕,牵引得牢不可拔,真是苦不堪言!
现代的子女,往往使父母伤心,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大,不断与别人的子女相比较,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子女,结果引来子女的反感。 父母的心情一紧张,子女便会感觉不安,因为父母子女的心是想连的。有的孩子出远门,父母在家里常常思念、牵挂,子女在外便待不住,一直想要回家,那就是母子连心啊!
有的父母一直为孩子的课业操心,希望子女不断读书、不断努力用功;如此挂心惦念,子女就会坐立不安。其实要为子女造福,并非天天在佛前烧香磕头,祈求佛菩萨保佑、增长智慧。若只为了自己子女的平安、出人头地,才要拿钱做善事,这分亲子之爱,实在太狭隘,反而会增加子女的压力。
而身为子女应该让父母安心才有福,若让父母烦恼就有业了;父母为子女而增加一分自私的心理,也会增加子女的业、增加子女的迷茫。所以,若要为子女造福,平日应该不求代价地付出,将普天下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子女,同样爱护、施予慈悲,如此所得的福报,自然也会回报在自己子女身上。
若无法放宽心胸,只是将私情私爱放在自己家人身上,就会陷于情执缚捆,比如:子女见父母不合,或担心父亲的事业、操心母亲的健康……,而忧虑烦恼;
子女在学校的课业,身体上的病痛,在外的交友,未来的前途、婚姻、家庭、事业,父母也都看在眼里,苦在心底。一般人容易为情所困,迷惘烦恼,而菩萨的情是清净的觉情大爱。因此为人父母者,应时时抱着宽大的心胸,以菩萨的智慧来教育子女,用慈母慈父的爱心来关爱大众,同子女必须会平安,也能健康地长成。
中国传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观念,即是大爱长情的慈悲仁怀。愿人人转迷为觉,把普天下的长者视为自己的父母,年幼者都当作自己子女般爱顾。心胸扩大,情爱就不会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则家庭、社会自然祥和。 ————转载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shirenxing.bokee.com/viewdiary.13105116.html
评议:见到深圳有些师兄师姐喜欢去各个道场跑,这本是好事多学多闻,不过在基础没有扎实的情况下经藏不够深入眼光不敏睿容易疲惫和无从辨别选择,也确实看到他们面上的疲惫倦容,修行有实际行动日行一善,持之以恒累积起来就是大善大行。
感恩慈济证严法师教导和个位师姐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