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德的修养与生命健康
(2009-04-16 22:50:39)
标签:
感恩诚敬仁爱智慧健康养生中医 |
分类: 黄帝内经中医养生音乐欣赏 |
五德的修养与生命健康
(摘自熊春锦先生的讲学内容)
五德的修持,我们曾经作过一些讨论。它不仅是修心炼己必须做到的规范,而且也是完善人格品质、调整脏腑机能、预防治疗疾病、实践性命双修变化、进入和实践灵悟实践的必然过程。
五德的修证,是在贤人修阶段中,在修十善四则基础上的全面深化过程。人体是一巨系统,在这一巨系统之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制约和互补,共同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巨大内环境。现代社会、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由于全面注重于显化分科门类研究(对隐性领域暂弃一旁),虽然能取得一些长足的进步,但是同时也带来弊病和缺陷。传统的整体观、协同观被割裂肢解,因而见木不见林。国外科学界近代开始关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这正是由于分科门类研究已经接近了死胡同,才回头问祖。
我们在自己体内进行性命双修的具体实践,这是一项宏伟的、宠大的生命再造工程。起始就必须恪守祖先传承给我们的阴阳整体观,“知白守黑”的求证原则。修真过程中所要求实践的每一项内容,都是高度与“道生一炁”的这个最根本环节的“炁”紧密相连接的,因为炁的化生是多样性的,万物皆不离。但是它们又都不越阴阳之距。知炁、识炁、修炁之质,得炁之量,同时把握着阴阳,也就掌握着造化的根本,五行的变化也在其中。此“得其一,万事毕”之谓。
修五德必须在体之于身的前提下,体之于炁。进而知五德、识五行、明生克、识变化。才能全面联系身心内环境的根本来修证五德,不至于停留在理性上、口头中。
修持五德,先应整体掌握五德的基本象意。道本无为,唯在德显。五德属于道的显化,是德化生万物在人类身心中的具体显现。它们所内含的“炁”属阳,属正。内寄于五脏,外显于心念思维、言行举止中。所谓“五德不独发,唯显于心中”,是指五德的表现是集约性地由心神统一运用而外显。它们的正气同时主持着各自对应的脏腑的生理功能,它们的强弱同时决定着相应脏腑机能的强弱。“病由心生”的炁机原理,正是源于五德之炁紊乱于内而产生。五德之炁强盛生旺,则脏健腑康。“心理真正健康的人,身体一般都健康长寿”,这是普遍的基本法则,但是原理却在五德之中。所以修持五德,心灵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今人大都舍本求末,健身不健心,治身不治心。岂能带来真正的健康!?
仁——五行阳木甲,阳数为三,寄于肝,仁是元性显露的外显信息,仁与元性之间是互为表里,是其中体元“魂”阳之主。元性是无性之性,它的质量柔慈,发而为仁。心理功能:主化生,至善无恶,宽容忍辱,柔和畅达,举止端正,慈怀虚心,博爱万物。生理功能:和制魂魄,化生津液,外应眼目。
义——五行阳金庚,阳数为九,寄于肺,义是元情显露的外显信息。义与元情之间互为表里,是其中体元“魄”阳之主。元情是无情之情,它的性质刚烈,发而为义。心理功能:主济安拔危。处善聚缘,助弱扶危,果断有力,排忧解难。生理功能:调理气机升降,外应中岳鼻腔。
礼——五行阳火丙,阳数为七,寄于心,礼是元申中元性显露的外显信息。礼与元申之间是互为表里,光明圆通,发而为礼。是其中体元“神”阳之主。心理功能:主秉规持范。明白道理,不贪不争,不燥不急,知时达物,达化万物,不为万物所拘。生理功能:调理血理命机,适寒热和荣卫。外应口舌。
智——五行阳水壬,阳数为一,寄于肾,智是元精显露的外显信息。智与元精之间是互为表里,是其中体元“冥上玄”之主。心理功能:主变通。虚怀若谷,声色不迷,谦虚柔和,不凝不滞,通达调变。生理功能:调理六腑九液,外应两耳百液津。
信——五行阳土戊,阳数为五,寄于脾,信是元气显露的外显信息。信与元气之间是互为表里,是其中体元“明童黄裳”之主。心理功能:主诚实。稳重厚道,宽宏敦实,笃信不疑,忠一不二。生理功能:调理百谷之味,消谷散气摄牙齿。
以上列举出五德隐显、理数等相关的一些全息信息。五行相生与五德相生的对应关系,攒簇五行、五行综整等等这些内容,我们都曾进行过阐述和说明,在此亦不再赘述。总之,修五德并不是凭空的说教,而是因为:五德与人格品质相关。五德与五脏健康相关。五德与性命双修相关。所以做人和道德修证都必须勤修五德。这是提高民族品质,兴国家旺民族的根本,也是德化天下的必由之路。同时,修证五德也是我们每个修证者完成贤人修、进入圣人修的基础性命双修工程。
在此为了使大家更深刻地了解一下“五德与上乘灵悟”相关,吾在此对五德相克的炁变之理再作一点剖析。“道之动则反之”。五行居显,五德之现已经处于后天,五行互变之中有生有克。相克现象在后天之理似不吉,但是害里生恩,在炁变中则为制约互补,此理当明。在无为中的五行综整先天化合演变于五脏之时,懂得这些道理才能不惑,故为之笔端言之。
德能化生万物。这种化生万物的特性称之为仁;但是万物一生以后就必然有安危出现,仁德必须有济安拔危的佐助,所以德化生出义,仁之炁不足处,则以义调节它,肝需要肺炁的制约调节,五行金克木中含此机,内功变化中金木合并显此理;义德虽然能够济安扶危,但是必然存在否臧(?),义德需要规范的制约才能合德,因而德化生出礼,义之炁不足处则以礼调节它,肺需要心炁的制约调节,五行火克金中含此机;礼德虽然能发挥秉规持范的作用,但是容易产生疑滞,需要变通的扶助,因而德又化生出智,礼之炁不足处则以智调节它,心需要肾炁的制约调节,五行水克火中含此机,水火既济显此理;智德虽然具有变通之力佐助礼,但是智通则易多变,需要诚实的扶助,因而德化生出信,智之炁不足处则以信调节它,肾需要脾之炁的制约调节,五行土克水中含此机;信德具有诚实之力助于智,但是信立则易迷固,需要化生万物的仁剔除扶助,信之炁不足处则以仁调节它,脾需要肝之炁的制约调节,五行木克土中含此机。正信乃成万物之道。能够穷通五德生克之性,机变之道,令五脏一团和炁,做到仁不荡,义不乱,礼不奢,智不变,信不惑。心有正觉,而用有所本。并且以一贯通这五德的精华而自由运用者则称之为圣。所以修五德也是调五行、安五脏、炼性命的圣人修的基础修证工程。
五德分在五行布于五脏,合之为道德,五德之中各含精一,此精一乃道一。修五德应明其理,整体实践才利于忘其名则得其理,深入修持,在一中化五,五中归一,渐变到突变,忘其理则得其精。然后处之以清静,栖之以杳冥,混合我神气,溶入吾心灵。如水投水,不分其清;似火投火,不辨其明。是谓夺五行之英,聚五脏之精,聚之则一芥可包,散之则万机齐亨。此时则能真实进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