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对别人很好,却不能善待家人
(2009-01-18 21:43:15)
标签:
感恩仁爱爱心杂谈禅教育 |
有一种人,对别人很好(对出家人和神父和印度瑜伽老师等好),却不能善待家人
对别人能发挥那分爱,对家庭自然更少不了爱。但是有些人会爱
别人,却不爱自己的家人。常常有人问我:「师父,为什么我的子女
对别人都很好,但对我们讲话时,态度却很不好?在外面,人人都说
他好,很赞赏他,可是一回到家中,却令我们很头痛。」这种问题目
前社会上很多。
其实这种人就像一棵树的枝末一样。我们看一棵松树,不管在冰
天雪地或是烈日骄阳下,它都很青翠。为什么?因为它有根啊!如果
把这棵松树的树枝锯下来,放在水中,虽然它还保持青翠,几天后水
分消失,它也就枯黄了。
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人没有爱心,不听父母的教诲,且不敬不孝,
就已失去了那分敬爱的良知,这就像被砍下来的树枝,是没有根本的
。人如果能先圆满家庭,对父母尽孝,夫妻之间保有忠诚,把子女教
育好,时时鼓励家人去关心社会人群,这就是菩萨的智慧。使自己的
家庭稳固和睦,然后去影响别人,这才是巩固根本。
如果一个人只对外人好,却对自己的家人都不好,那是很有问题
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与人之间,在外接触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彼
此客气,只是应付应付而已;而与家人是长年累月的相处,所表现的
面目才是真的,对自己的家人好才是真好,对父母真正的孝与敬,才
能对别人真正的敬与爱。 讲的太对了!!1
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他对外人的态度,应该看看他
对父母孝不孝顺?对太太、子女是不是真正关心?一个人能对家庭负
起责任,一定是个忠诚可靠的好朋友。我们在择友之前,应该自己先
做好。
现在的社会有一个缺憾,就是欠缺了真诚的自爱与互爱。有些父
母很爱子女,却不懂得方法,只是一味讨孩子的欢心,看到孩子欢喜
,他就欢喜,其实这是一种愚爱而不是真爱。
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他会比较轻松吗?
目前有很多父母亲,看到子女课业的压力很重,就千方百计把子
女送到国外,孩子到国外去,是不是就很轻松呢?通常懂得上进的孩
子一旦出国,他会控制自己,但人地生疏,离乡背井的孤单无助,是
多痛苦啊!再加上好胜心强、不肯服输,他就要加倍的用功,这对孩
子的压力有多重啊?
有一位委员,半年前带孩子到英国,最近回来了,她告诉我:「
师父,我以为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他会比较轻松,其实并不然,我看
了好心疼哦!」
在国外,一切都很生疏,全部要从头学起,是很辛苦的。其实,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最好,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习好中华文化。就以
中国的文字来分析,不但有字形,而且有字义,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
的文字,能像中国文字一样富有意义、造形和内涵。
培养孩子出国留学当然是好事,不过应先用中华文化去教育孩子
,让他有中国人的思想、有中国人的文化和道德观念;把这些基础打
好后,再送他出国,学习一些人生的功能。
有些久居国外的孩子回来,竟然不叫爸爸、妈妈,而是叫名字。
我就会问:「在国外讲不讲究『孝』?」
他们都会回答:「什么是孝?我不懂。」
的确,外国没有「孝」字。我又问:「对父母要如何表达尊重呢
?」
「能叫声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已经算是最好的孩子了。」
他们在国外不谈孝,只谈爱,爱是彼此对等的;严格说起来,爱
是用在父母对孩子的身上,孩子对父母应该要用孝。孝与爱的意思完
全不同。
孝必须多加一层敬意,爱是多一分关心。子女对父母必须孝与敬
,孝敬之外还要再加上顺从,这就是孝与爱的不同之处。子女对父母
孝顺服从是中国人的美德。
关心社会必须从家庭教育做起,家庭教育不好,就如同树根不深
一样,很容易倾倒。我们教导子女人伦道德,一定要先打稳良好基础
,然后才让他去学习谋生的功能,这必须从自身做起,再推及家庭教
育。家庭教育要做得好,也必须靠社会的教育组织。如果大家都能遵
守中国固有的道德观念,我想社会的人文教育一定会很好,家家也都
能和睦快乐。
为什么不用良好的形象来引导社会
现在的社会真的是乱了,乱在每一个人没有约束好自己,只会去
管别人。从媒体上时时可见掀桌子、丢麦克风、喧哗叫骂的错误表达
方式。现在社会时时发生动乱,往往都是受到这些形象的影响。
人生要相处和睦,用和睦的形象来教育大众,如此社会才能祥和
。慈济就是在引导这分和睦而致祥和,人生如果欠缺「和」字就不协
调了。
如:地震是地大不调,豪雨成灾就是水大不调,台风一来吹倒房
屋就是风大不调,久旱不雨就是火大不调,一大不调就百病丛生。社
会也是如此,它需要调和,有和睦的社会,才有幸福的人生。
现在的社会,需要大家多给它一分爱心与关心。比如环境也是我
们的文化质量,要看一个国家的文化质量高低,从国民居住的环境就
可以看出来。
对别人能发挥那分爱,对家庭自然更少不了爱。但是有些人会爱
别人,却不爱自己的家人。常常有人问我:「师父,为什么我的子女
对别人都很好,但对我们讲话时,态度却很不好?在外面,人人都说
他好,很赞赏他,可是一回到家中,却令我们很头痛。」这种问题目
前社会上很多。
其实这种人就像一棵树的枝末一样。我们看一棵松树,不管在冰
天雪地或是烈日骄阳下,它都很青翠。为什么?因为它有根啊!如果
把这棵松树的树枝锯下来,放在水中,虽然它还保持青翠,几天后水
分消失,它也就枯黄了。
一个人对自己的家人没有爱心,不听父母的教诲,且不敬不孝,
就已失去了那分敬爱的良知,这就像被砍下来的树枝,是没有根本的
。人如果能先圆满家庭,对父母尽孝,夫妻之间保有忠诚,把子女教
育好,时时鼓励家人去关心社会人群,这就是菩萨的智慧。使自己的
家庭稳固和睦,然后去影响别人,这才是巩固根本。
如果一个人只对外人好,却对自己的家人都不好,那是很有问题
的。为什么呢?因为人与人之间,在外接触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彼
此客气,只是应付应付而已;而与家人是长年累月的相处,所表现的
面目才是真的,对自己的家人好才是真好,对父母真正的孝与敬,才
能对别人真正的敬与爱。 讲的太对了!!1
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他对外人的态度,应该看看他
对父母孝不孝顺?对太太、子女是不是真正关心?一个人能对家庭负
起责任,一定是个忠诚可靠的好朋友。我们在择友之前,应该自己先
做好。
现在的社会有一个缺憾,就是欠缺了真诚的自爱与互爱。有些父
母很爱子女,却不懂得方法,只是一味讨孩子的欢心,看到孩子欢喜
,他就欢喜,其实这是一种愚爱而不是真爱。
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他会比较轻松吗?
目前有很多父母亲,看到子女课业的压力很重,就千方百计把子
女送到国外,孩子到国外去,是不是就很轻松呢?通常懂得上进的孩
子一旦出国,他会控制自己,但人地生疏,离乡背井的孤单无助,是
多痛苦啊!再加上好胜心强、不肯服输,他就要加倍的用功,这对孩
子的压力有多重啊?
有一位委员,半年前带孩子到英国,最近回来了,她告诉我:「
师父,我以为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他会比较轻松,其实并不然,我看
了好心疼哦!」
在国外,一切都很生疏,全部要从头学起,是很辛苦的。其实,
我一直认为中国的文化最好,我们应该让孩子学习好中华文化。就以
中国的文字来分析,不但有字形,而且有字义,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
的文字,能像中国文字一样富有意义、造形和内涵。
培养孩子出国留学当然是好事,不过应先用中华文化去教育孩子
,让他有中国人的思想、有中国人的文化和道德观念;把这些基础打
好后,再送他出国,学习一些人生的功能。
有些久居国外的孩子回来,竟然不叫爸爸、妈妈,而是叫名字。
我就会问:「在国外讲不讲究『孝』?」
他们都会回答:「什么是孝?我不懂。」
的确,外国没有「孝」字。我又问:「对父母要如何表达尊重呢
?」
「能叫声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已经算是最好的孩子了。」
他们在国外不谈孝,只谈爱,爱是彼此对等的;严格说起来,爱
是用在父母对孩子的身上,孩子对父母应该要用孝。孝与爱的意思完
全不同。
孝必须多加一层敬意,爱是多一分关心。子女对父母必须孝与敬
,孝敬之外还要再加上顺从,这就是孝与爱的不同之处。子女对父母
孝顺服从是中国人的美德。
关心社会必须从家庭教育做起,家庭教育不好,就如同树根不深
一样,很容易倾倒。我们教导子女人伦道德,一定要先打稳良好基础
,然后才让他去学习谋生的功能,这必须从自身做起,再推及家庭教
育。家庭教育要做得好,也必须靠社会的教育组织。如果大家都能遵
守中国固有的道德观念,我想社会的人文教育一定会很好,家家也都
能和睦快乐。
为什么不用良好的形象来引导社会
现在的社会真的是乱了,乱在每一个人没有约束好自己,只会去
管别人。从媒体上时时可见掀桌子、丢麦克风、喧哗叫骂的错误表达
方式。现在社会时时发生动乱,往往都是受到这些形象的影响。
人生要相处和睦,用和睦的形象来教育大众,如此社会才能祥和
。慈济就是在引导这分和睦而致祥和,人生如果欠缺「和」字就不协
调了。
如:地震是地大不调,豪雨成灾就是水大不调,台风一来吹倒房
屋就是风大不调,久旱不雨就是火大不调,一大不调就百病丛生。社
会也是如此,它需要调和,有和睦的社会,才有幸福的人生。
现在的社会,需要大家多给它一分爱心与关心。比如环境也是我
们的文化质量,要看一个国家的文化质量高低,从国民居住的环境就
可以看出来。
前一篇:[爱心」需要付诸行动
后一篇:◎爱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