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寻找上师与作个弟子转载
(2008-07-11 21:16:41)
标签:
中国瑜伽协会杂谈 |
分类: 心灵健康(感恩尊重爱) |
宗萨钦哲仁波切
我想“上师”这个词,可能已经被现代某些上师们难以言说的行为所污损了。别以为这仅是最近的现象,这种情况一直其来有自。我们甚至听到发生在那澜陀大学里的故事(第六或第七世纪),有关一些上师不按牌理出牌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却被当成是不可思议的事迹,年复一年地被珍传与重述。所以,谈论这样的主题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准则,但是却非常值得讨论。
此外,“上师”这个概念是非常亚洲、尤其非常印度式的。所以当要把这种概念介绍给一个不同的文化、一个强调个人人权的文化时,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虽然如此,幸好这还是可以行得通的。
在像印度这样的地方,善知识、精神导师,或甚至还先别谈精神导师,仅仅是一般师生关系的这种概念,都备受珍视。老师被认为是传授你智慧的人,我现在指的不是灵性上的智慧,而仅是一般的知识,譬如如何煮饭、做木工、缝纫之类的事务,传授给你这些知识的人都备受珍视。许多谚语、诗篇和故事对此多有描述,像是:“有人给你黄金,有人给你钻石与珍珠,但都比不上给予你知识的人可贵。”知识是无价的。有人可以给你一公斤的黄金,但那些黄金总有个价码;倘若有人能传授你知识供你运用,这是无价的。
老师就是传授你知识的人。在传授知识或智慧的人当中,教导你灵性层面的知识与智慧的人更受重视,因为在佛教或印度的思维里,“灵性”这样的字眼含有超越此生的意义。有人可以教你煮饭,但这种知识只有现在能用;有人可以教你祈祷或与上帝沟通,这就非常宝贵了,因为这些将在未来带给你安宁、解脱或天堂的体验。这是很重要的事实,也是为什么精神上的导师更受人珍惜的原因。
但我想,现在这一切都改变了。在亚洲,改变的原因是物质主义开始盛行。即便如此,如果你到印度,在国会大厅或大学校园里,突然看见没穿拖鞋、几近半裸、身上满是灰尘的萨杜(注1)或游方僧的话,这真的是很好,因为这个文化尊崇超越此生。
在过去,一个放弃财富与世俗生活,出走成为一个朝圣者或游方僧的人,是非常受人尊敬的,因为他们被认为是在从事一件伟大的事。当我们其余的人被种种无止境的财富、关注与舒适等所迷惑与蛊毒的时候,这些少数的行者却勇于出离这个系统。但就如同我之前所说,因为物质主义很盛行,这种情况现在已经改变了许多,这并非没有原因。飞机会飞,船不会沉,而你却无法了解证悟,你触及不着证悟,证悟难以理解;这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基本上,我想要告诉你们的是,动机与发心,这是上师与学生关系的关键所在。你的发心是什么?首先,你为了什么寻求上师?你为什么寻求某位特定的上师?你为什么只要一位上师?你为什么要很多上师?在这些问题中,你的动机与发心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或许你不被政治力量、财富或影响力吸引,但是你们其中某一些人,也许自己也还未察觉到(这代表你还未全然坦白),你身体里的某种荷尔蒙将你推向某位特定的上师。许多情况像是这样:这位上师很有吸引力,不一定是身体上的,也许是因为她很有女人味,或他很有男子气概,或他很像一位父兄,或者他是性幻想投射的对象;如此种种!就是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荷尔蒙,在你不自觉的情况下,彻底改变了你对上师的认知。
我们许多人是很孤单的,孤单是一个大问题。我们都非常孤单,举例来说,如果我给你看一枝笔,然后问你:“你能看见我所看见的笔吗?”你会回答:“是的,我看见这枝笔。”但是往下探究,事实却不是如此。你永远看不见我所看见的这枝笔;除非证悟,你的确永远永远也看不见我所看见的笔!这代表你的所见所感仅只是你自己的经验。基本上,我们无法分享任何事!这听起来很恐怖,不是吗?
于是,你生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动机:出于孤单寂寞而寻求上师。我并没有对此作任何评断,也没有说这样是好或不好;我们都不知道。如果刚好你身体里的荷尔蒙改变,其中一个原子突然产生分裂,促使你被某位上师强烈地吸引,而他正巧是一位伟大的上师,你怀抱着热情走向他或她,于是,这位上师给予你教导,而你也感到受用,可能你便因此证悟了;这一切多亏了那个荷尔蒙原子。事实上,我们都不知道真相,我们也无从判断。我所要说明的是,这些都会发生。对我们而言,知道有这样的状况是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