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善,也需要智慧

(2008-06-26 22:21:01)
标签:

文化

分类: 地藏经放生慈禅甘露堂
                                                               赵 畅

  行善,需要智慧。它要求我们必须设身处地为受助人提供保护自尊的空间,做到助人而不欲为人知。

  在某高校,一名学生要是在校内食堂每月用餐60次以上,而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也就是说,每餐消费不足2.5元,这名学生就会引起校方注意。校方在核实情况之后,无须学生申请,每月就会有160元或者100元的补助,自动进入这名学生的“校园一卡通”账户。这种“隐性资助”,就是让学生既不失尊严,又得到实惠。

  是呀,让人有尊严地接受帮助,是行善者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切不可忽视。其实,这也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在山西榆次车辋村北常后街东端北侧,是有中国民居“第一祠堂”之称的“常家北祠堂”。祠堂中有一座相当精美的戏楼。这个戏楼始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历时三年才完工,耗银约三万两。向来勤俭的常家,为何要在这时建一座戏楼呢?原来,光绪三年,山西遭旱灾,颗粒无收。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晋商的生意,常家首当其冲。这时的常家已是有近800口人的大家族,但常家不仅捐出赈灾银三万两,而且还拿出约三万两银子盖这座戏楼。其实,常家盖戏楼是作为救济乡里穷人的一种方法。因为当地一些平常还过着小康日子的人家,即使在这样的灾年,也难以放下面子去粥棚领取施舍。常家深知这一点,于是,就想出了盖戏楼的方法。常家规定,只要能搬一块砖就可以管一天的饭。大灾持续了三年,常家的戏楼也修了三年,而且这个戏楼是没有成本收益核算的。

  不是嗟来之食,没有施舍的痕迹,却有意并有效地助人渡过了难关,从中我们看到了行善者的智慧之光。(摘自《上海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礼物
后一篇:慷慨的回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