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情类文章的阅读处理策略

(2014-09-24 04:58:16)
标签:

情感

王新语文工作室

刘正生名师工作室

分类: 教学技能展示

         亲情类文章的阅读处理策略

                   哈尔滨市欧洲新城经纬小学 王新

    亲情类文章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从教科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整理出来的部分篇目

《母亲的帐单》

《拐弯处的回头》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爱的高度》

《慈母情深》

《花边饺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

    这些亲情类文章大多情味浓重,对于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意义深远,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感悟和运用,品味真情,表达真情,提高这类文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然成为一线语文教师不断探究的又一课题。

接下来我就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亲情类文章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关注文本,潜心解读                                        

    各位老师,大家刚刚看到的课例《花边饺子》,是我在省精英杯特等奖展示会上所执教的一节公开教学?这篇文章是亲情类文章的典型案例。课文围绕“妈妈”和“我”两代人包花边饺子展开故事,让我们感到时代在变,但深沉的亲情永远不会变。文章以朴素平和的文笔,娓娓倾诉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亲情。

    在《花边饺子》一课的备课过程中,我进行了多次文本细读,在网络上也与团队教师进行了几次交流,其间形成如下解读和思考:

    一、整体感悟,这是一篇抒情散文,文字质朴却爱意浓浓,作者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写作特点——前后呼应(时间上的呼应:小时候——长大后;事物上的呼应:肉馅——糖馅)。另:在了解写作背景时,资料显示,文中母亲非作者肖复兴生母,让人为之一震。

    二、逐段研读,在对文本的逐段研读中,我发现了文中的情感暗线——爱的呼应(母爱——孝心)

    三、词句解析,以下几处文字引发我的关注和思考

    1.现在的孩子对“破天荒”和“拮据”这两个词是否能够完全理解;

    2.文中一个“挨”字,用得精妙准确,是否可以安排换词训练;

    3.从花边饺子的“煞”是好看,我们体会到母亲的手巧,此时我们是否可以进行“煞”是什么样的语言训练。

    四、联系切身,由文中到现实,学生是否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五、拓展延伸,我觉得针对语文课的实效性,结合不同的学段,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的让语文课堂变得丰满和丰富起来,在研磨备课过程中,我利用QQ多次向双城进修的刘正生老师请教相关处理策略,如:读写结合训练时小诗的体例;将唐代大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植入教学之中是否妥当;资料显示:文中母亲非肖复兴生母,是否可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等等。

我们常说:没有精彩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我今天还想说:没有潜心地解读,就没有语文的味道。都说:一课一得,简简单单教语文,我觉此话不无道理,但我还想说:真正的语文课堂是简而不单的,是丰满和厚重的,我们的孩子需要量质双赢;都说语文课堂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今天还想说:我们要尽量避免和减少遗憾,功在课前,关注文本,做好潜心解读是亲情类文章,也是所有文章阅读教学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关注题眼,情由疑生

    《母亲的账单》便又是一篇立意新颖、视角独特、真情流动的亲情类文章。课题:母亲的账单,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感性的题目,提及母亲便让人心生温情,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出示课题后,面向全体学生设疑:同学们,读了这个课题,在你心中产生了哪些问题?学生纷纷提问:题目中的“账单”是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要开账单?;母亲会开出一份怎样的账单?觉得题目很新奇,想知道文中到底写了件什么事?这样针对题眼设疑,借“母亲”点燃学生的亲情引线,借“账单”铺布学生心中的阅读期待,必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关注细节 ,想象内心

    《父爱的高度》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千言万语,作为男子汉,作者什么也没说,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我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他单薄的身上,这个动作包含着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父亲的感激,对“父爱的高度”的深深领悟,此时我这样引导学生:让我们读吧!把所有感情都融入作者的这句话中。而后设计了这样的训练:

    面对眼前这一切,作者再一次心潮澎湃。让我们联系上下文,走进作者的内心,他此时想对老父亲说些什么?

    一名学生:父亲,今天我只所以能成为一名工程师,全是您潜移默化的影响,最难忘您那宽厚的肩膀,感谢您!父亲!

    另一名学生: 父亲,您消瘦了好多,当我看到那对父子的身影,我才领悟到, 在尘封旧事中,撒满了您的对我的呵护和关爱,当您慢慢老去,我会把您背在肩上去您想去的任何地方!

    四、关注抒情,对话作者

    亲情类文章往往会有一些抒情段落,我们说关注这些段落,体作者之情,抒自已之意,亦是训练学生表达,升华情感的有效平台。如:教学《父爱的高度》时,我们可以抓住文中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进行朗读品悟,使学生明白,这两段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似乎也在敲击者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我设计了这样的训练:孩子们,你们愿意成为作者的知音吗?在你的心中,父亲的爱是(        )父爱的高度是(          )把句子补充完整。

    学生补充的句子如下:

    1父亲的爱是无形的,但他却给了”我’一把人生的尺子,让我学会做人.

    2父亲的爱永远支撑我追求自己理想和人生价值.

    3父爱的高度是支撑儿子奔向更高的理想的目标.

    4父爱的高度是儿子永远也攀登不上去的.

这时我燃情总结:作者“我”的所有追求与父爱相比,都是渺小的,父爱犹如茉莉一样静静开放,无论你在何方,父爱那慈祥的眼神定会伴随你一生,这就是父亲-----子女默默的守望者,子女坚实的支撑者。

    五、关注线索,全息择取                               

    有些亲情类文章篇幅很长,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们可以采取关注线索,全息择取的教学策略,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文章很长,时间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我全息阅读,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而这种立体多维式的建构,“一线串珠”,“瞻前顾后”,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彰显着个性,提升了阅读的品质。   

    教学亲情类文章,应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关注行文特点,关注段落构成、关注词语表意,引导学生感悟文风,感悟细腻的语言,从中受到爱的熏陶和感染。综上,对亲情类文章的教学我归结为“以读促情,文字悟情,表达升情”也可以简单地说成“读、悟、写”总体阅读策略,

    一、以读促情

    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通过研读重点词句,让学生品味词语使用的精妙。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同时在读中要引导学生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读出情趣和理趣。

    二、文字悟情

    感知悟情的过程是学生亲历体验的过程,需要认知的参与,需要情感的参与,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千万不要把优美的文字分析的支离破碎,把文章蕴涵的深深的情感硬灌给学生,让本应是浓浓的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变为说教课,从而思品课的痕迹很重。教学时,也不要面面俱到,不要让亲情变味。而是要在潜移默化地引导中,在和文本走几个来回后,紧扣细节、抓住重点词句和段落,引导学生感悟情感,从中受到爱的熏陶和感染。

    三、表述升情

    这里的表述我们可以分为口头和书面,由读到悟再到表述,这是一个完整的体验过程,经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感染,学生内心的情思涌动,真情实感自然喷薄而出。

在教学亲情类文章时,我们还要谨记不要走进亲情类文章的教学误区:

    1、重情感,轻训练或重训练,轻情感。如:过分煽情,过分注重情感教育,弱化语文本质属性----工具性;或过分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弱化训练中的情感渗透及价值取向;

    2、重铺垫,轻文本。如:过分注重文本之外的铺垫而忽视通过文中语言文字感悟人物内心品格、品位作者写作方式,混淆主次;

    3、重过程,轻方法。注意了学生感悟的过程,但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引领不到位,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如:抓重点句、找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等方法的指导不够,造成学生感情朗读、句子的理解的不到位;

   总之,学习语文的本质,归根结底是向那些优秀的文章学习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面熏陶。以上仅是对亲情类文章阅读教学的一点思考,有些想法还不够成熟,愿意与各位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线下进一步交流!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