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试卷考查点解析

(2009-09-17 05:30:43)
标签:

小学语文

试卷

考查点解析

杂谈

分类: 教学技能展示

小学语文试卷考查点解析

阿城区阿什河南城小学王新

    纵观我区进修提供的历次语文试卷,大至由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习作这三部分内容组成,而各部分内容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全面,教科版语文试卷还出现了知识点考查略有提早的现象,这就给我们教师的平时教学带来了新的要求——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依照课程标准扎扎实实的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语文训练。我想,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不在考得超不超,就在训得到不到。下面仅结合自已平时对各年级语文试卷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这两方面知识点考查的认识与在座的各位老师进行探讨交流,如有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语文基础知识

一、各年级共性考查点

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各年级试卷均注重对看拼音写词语、多音字、形近字、仿词、标点、查字典方法的考查。

(一)看拼音写词语,以书后生字表连在一起的词和课文中的好词为主。人教新课标教材要关注每一单元的词语盘点,

(二)多音字,一般以当册书多音字做为范围考查,(考低一个年级的多音字不超标,平时积累很重要,注:教科版出现中括号的字就要开始教多音字)。如“和”字在小学阶段会出现五种读音。

“和”字五种读音:

“和”he,二声,和平的“和”

“和”he,四声,一唱一和的“和”

“和”huo,二声,和面,和泥,掺和的“和”

“和”huo,四声,可作量词使用,比如洗衣服换水的次数。

“和”hu,二声,就是打麻将所说的“胡了”的准确用字。“赢了”的意思。

(三)形近字,考查范围一般为当册书

(四)仿词(平时积累和训练很重要)

郁郁葱葱(AABB)、沉甸甸(ABB)、全心全意(ABAC)、饥肠辘辘(ABCC)、津津有味(AABC)、九牛一毛(数字)、争先恐后(反义词)、举手投足(身体部分)、虎头蛇尾(动物)等

(五)标点符号的使用

标点符号从一年级就要求正确使用逗号 句号问号感叹号,随年级的递增要求掌握的难度增加。

 标点符号包括两大类:点号和标号。常用的点号有七种,标号有九种,共十六种,如下:

点号:句号 问号 感叹号(句尾点号)  逗号顿号 分号 冒号(句中点号)       

标号:引号   括号   破折号  省略号 着重号 书名号  间隔号 连接号 专名号

 1.说话时的标点符号使用是一个考查重点,如:

   “真怪!是肥皂放得太多了, 还是太少了呢?” 我正在自言自语,爸爸进来了。(话在前,谁说的话用引号,如果他接着说还得用冒号,没说但是后面还有叙述的话用逗号,后面没有叙述了用句号)

2.省略号用法

(1)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 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2)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在广州有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3)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

 例如:“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4)表示意在言外的省略

 例如:觉得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金色的鱼钩》)此例中的省略号所省略的文字是“吃草根和伤病员吃剩的鱼骨头”。

    两种情况在一起使用,如:“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这一句中前两个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第三个省略号属意在言外的省略。例中“将来”后面所省略的内容无非是“为四化建设作贡献”之类文字。这种用法的省略号,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并不鲜见。

3.破折号(——)用法,在目前试卷中大致考查以下几种用法

(1)表示破折号后面是解释说明的部分。

例如:“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2)表示意思的递进。

例如: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例如:例如:“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4)表示语音延长。

例如: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六)查字典方法

    1音序 2部首 3数笔画

    王刚看课外书时,“载”字不认识,就用(     )查字法查字典,先查(   )部,再查(  )画。看了几页后,又遇到了“吏”字,他既不认识又找不到部首,就用(   )查字法查字典。在写作文时,他不会写“地大物bó”的“bó”,就用(     )查字法,先查(    ),再查(    )。

二、按年级递增的基础知识考查点

一年级:

1.词语搭配,往往以连线形式出现。

2.着,了,过正确使用

3.他,她,它的正确使用

二年级:

1.近、反义词

2.补充成语

3.词语搭配开始变为补充填空

4.出现缩句(应在三年)

三年级

1.把、被句训练(目前二年级下就已经有。)

2.扩句、缩句

缩句,就是把写得比较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剪枝去叶,留下主干。缩句要一缩到底。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中的"着、了、过"如何处理

例:他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大苹果。 "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是不能删的。 应当缩为:他吃着苹果。

3.利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4.比喻、拟人、反问、夸张等修辞的考查

    考查区分与运用(二年开始渗透,起初时不一定提到修辞术语,随年级增长,考查难度递增,建议教学时在文中做以标注)

四年级

(一)的、地、得用法(二年级填词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意渗透,备注两种考法:根椐的、地、得填词和直接填写的、地、得)

说话、写文章经常要用到“的、地、得”这几个字。由于它们的口语发音都是“de”,因此一些人在使用时往往不加区分地混用。

使用“的、地、得”简单地说只要记住三条:

    1、名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的”字衔接,作名词的定语;“的”后面跟的都是名词,如“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2、动词前面的修饰成分,用“地”字衔接,作动词的状语;“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如“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3、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用“得”字连接,作动词或形容词的补语。“得”前面跟的多数是动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词,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二)关联词语

小学语文常见关联词语

并列关系:

    既……又……;   不是……而是……;一方面……一方面……  

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既然……就……;  因此……;

    之所以……是因为……  

条件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总……   

转折关系:

    虽然……但是……;   尽管……还是  

假设关系:

    如果……就……;   即使……也……;   要是……就……  

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  是……还是……;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   不仅……还……

考试时大致有以下两种考查方式

1.选择下面的关联词语,填在句子中。(最容易,可用试换法,排除法)

2.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连起来或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三)同音字考查

mò                   )          )         

lì  :                             )

五年级

(一)啊的音变

第一种情况是放在句首时,声调不同。如

1、感叹句“啊,天气真好!”要读第一声,ā,表示赞叹。

2、疑问句“啊,明天会下雨?”要读第二声,á,表示追问。

3、陈述句“啊,我知道了。”要读第四声,à,表示应答。

第二种情况是放在句末时,要变音。如下:

这个变音有规则,现把它编成一首顺口溜如下:

1、敲门的是谁呀?“啊”变“呀”,前面跟着i、ü、o、e、a;

2、“啊”变“哇”,u和ao、iao在前爬;他的字写得多好哇

3、“啊”变“哪”,n总在前面排。你过河要小心哪!

4.“啊”在后鼻韵母后面应读nga . 如:唱啊

5.a 在zi/ci/si后面读za ,如“什么字啊”读za

6.a 在zhi/chi/shi后面读ra ,如“你应该多学点知识啊”读 ra

《桂林山水》一课“啊”的变音特别明显,如真险啊、真奇啊、真秀啊!

(二)间接转述考查:注意标点,注意人称变化。

例:奶奶对我说:“我最喜欢看赵本山演的小品。”

正确为:奶奶对我说,她最喜欢看赵本山演的小品。

(三)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改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六年级

全面综合大考查,只要是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考啥一切皆有可能!

 

阅读理解题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目前,小学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题的比重在逐渐加大,其中主观测试题的题量呈上升趋势。而学生在考试中该题项失分较多。往往在考试时,碰到阅读题型,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不知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乱了方寸,稀里糊涂答题,做题不完整,答题答不到点子上,本来会做的题也往往丢分,导致成绩不理想。

    其实,阅读理解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明确解题要求,遵循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大部分题还是能够正确解答的。如果掌握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就会消除畏难情绪,所谓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浅见。

一、认真读文,切忌匆忙。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读短文时,有的学生会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问题,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适合一二年级)有的学生会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问题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二、仔细审题,切忌遗漏。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有的同学反而把加点的字给解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再就是落题。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三、问题定位,答案定位

    我们可通过“定位法”解决,即问题定位和答案定位。问题定位:所有的阅读试题均出自选文的某一处地方,其关键词基本涉及到具体的字词句,我们可以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找准问题的出处。答案定位:答案一般也源自文章具体内容,不会纯粹是答题者的主观臆想,有时文章中就直接呈现现成的答案,有时只提供部分答案,或是解答思考的线索和方向。答案一般在问题关键词前后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联系上下文进行搜索定位。

    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低年级较为常见)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如《花边饺子》一文中妈妈包的花边饺子里包的是什么?(是肉馅,隐着的是母爱的伟大无私……)

四、结合中心 万变归宗。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我们还可以用置于语境,体验情景,联系生活,结合中心等方法做题。

其中,结合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结合中心”是思考问题时时常都不能忽略的方法,只有结合中心来思考问题,回答才会对路子。 

五、控时答题,先易后难。

    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答题时间,先易后难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的一般方法。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建议我们平时课堂教学大体三步走: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仔细研磨精彩瞬间——回归文章主旨,弄清思想感情) 

注:六年级语文试题与初中接轨,开始出现语文常识性知识的考查,例2009年阿城区期末毕业试卷阅读题中出现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相关内容的考查. 

    各位老师,以上仅为我翻阅试卷中的一些发现和教学中的一点经验,对知识点解析甚为肤浅,所谈观点也许还有待商榷,让我们以今天的交流为契机,提高学生语文成绩,共育南小英才。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