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变坐等病人上门为主动上门 孝南400名社区医生签约29.8
(2015-09-19 18:30:08)
标签:
转载 |
记者 侯伶俐 通讯员 熊东平
5月19日上午8点多,市开发区汉光社区卫生服务站前摆起了摊。家住汉光小区的李军阿姨走过来,笑盈盈地对旁人说:“这里的医生服务态度好,行动不便的老人只要打个电话,他们再忙也会赶过来上门服务。我有高血压,平时一不舒服就过来量血压,他们总是很贴心。”说完,她竖起两个大拇指“点赞”,并且第三度与社区医生签下服务约定。在她身后,前来签约的居民排起了“小长龙”。
贴心服务换来暖心点赞
43岁的李凤英是汉光社区卫生服务站三名签约医生之一。当日上午,在签约的空档里,她与一户姓都的居民家庭预约了上门服务。
沿着绿荫小路往前走,一路上不时遇到提着菜篮、拄着拐杖或悠然散步的老年人。李凤英总是主动打招呼:“阿姨,您去买菜啊!”“爹爹,出来走走啊!”也常有居民主动和她打招呼,有的还就自己的身体状况咨询起来。不长的一段路,这样走走停停的,也用了十几分钟,记者与她的聊天也时常被打断,但是却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好像李凤英是回到了自己长大的地方,左邻右舍都非常熟悉。
记者与李凤英医生一起来到预约的都爹爹家。爹爹十多年前就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6年前中风在床且双目失明,老伴张阿姨也是位糖尿病患者。李凤英为卧床的都爹爹测了血压,发现低压有点超标,叮嘱说:“早晚各吃一颗降压药,等恢复正常了就减半颗。”
在回服务站的路上,李凤英碰到骑三轮车的蔡爹爹,后面跟着他的老伴,双方互相问好。“蔡爹爹中风两次,奇迹般地康复了,一家人可高兴呢!爹爹每天骑三轮车锻炼身体,婆婆就在后面跟着。”李凤英说,蔡爹爹中风后,不愿意在大医院住院,坚持拿着大医院的治疗方案请社区卫生服务站帮忙护理。服务站的医生每天上门服务,从不收出诊费,护理非常悉细心。
“小院居民和签约医生们关系非常好,自家小院里的樱桃、枇杷、柿子熟了,都会摘些送给我们吃,推都推不掉。”提到这里,李凤英笑了。她说,信任背后离不开签约医生们的努力。由于是家庭医生,每个签约的居民来服务站看病,医生们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家庭和身体状况,就像“活电脑”。
签约服务改变诊疗观念
记者从孝南区卫计委了解到,自2013年起,孝南区连续3年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和“家庭医生进万家”活动,400多名来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乡村(社区)医生与辖区居民累计签订卫生服务协议29.88万户次。
如今,居民们有个头疼脑热首先就想到这些签约的家庭医生,尤其是行动不便时更是将他们当成“及时雨”。
“我们社区共有高血压患者565人,糖尿病165人,65岁以上老人900人,精神病患者7人,还有孕产妇及儿童。这六类重点人群我们每年至少上门服务四次,实际上很多家庭远远不止这个数。”李凤英指着办公室里一柜子整齐的签约居民的健康档案说,这六类是他们重点服务的人群。
一位22岁的年轻产妇,没有公婆,爱人工作也繁忙,患上产后抑郁症,总焦虑宝宝没吃饱、没睡好。那段时间,李凤英每天都接到她的电话,有时一天三四个。后来,李凤英上门看望她,对她进行心理疏导,使她顺利度过了心理焦虑期。
像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以前是医生坐等病人上门,现在是医生主动上门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拉近了医患关系,使医患间形成了良性互动。”李凤英坦言签约服务正悄悄改变着社区医生的服务观念、服务模式,也逐渐改变着居民的就诊方式。
后一篇:冬天又要来了/云中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