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救赎不了爱情——读杨海信小说《情殇》【云中鹰】

标签:
文化情感文学评论云中鹰 |
分类: 散文杂文 |
死亡救赎不了爱情
——读杨海信小说《情殇》
云中鹰
生活并不仅仅只有爱情,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完整的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当一个女人把生活的全部当成爱情来信仰的时候,她注定就是个傻子;当一个男人把生活的全部当成爱情来信仰的时候,他就注定是个悲剧。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奋斗是为了理想而奋斗。
杨海信先生的小说《情殇》,紧扣住爱情这一线索,主人公王海涛从校园爱情的单相思,到英雄救美后遭遇上官丽丽的爱情;遭遇权利和金钱的尴尬,失去心爱的姑娘;遭遇了工作、失业;遭遇了几个女人的愚弄,结婚,离婚;遭遇了网络爱情骗局,当口袋被洗窃一空,当遭遇莫名其妙的殴打的屈辱,一个身为大学毕业的教育工作者,一个男人,尊严何在?
《情殇》所涉及的生活面很广,问题指向社会的各个层面,从校园爱情,到权利金钱的干预,到混乱的爱情生活,结婚离婚,邂逅昔日旧情人,网络爱情见光死,甚至遭遇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其间经历了被迫分手,就业,下岗,再就业,再下岗,深爱的旧情人可望不可及,被骗离婚后的网络爱情,种种际遇遭际一身,导致了王海涛这个大学毕业的教育工作者失意,甚至堕落。
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看到了一些因权利仗势欺人的血淋淋的事实,金钱买卖生命抵罪的官二代富二代,腐败包养比自己女儿甚至孙女还小的女孩做二奶等等,在此背景下,我爱你成了病毒,年轻的一代不再相信爱情,甚至恐惧生活,进而很多人没有了信仰。下面用解构主义批评方法分析一下《情殇》主人公王海涛之死所涉及到的几个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童年时期留下的心理症结;失意的校园爱情;爱情死在钱和权的石榴裙下;三番五次的就业下岗;遭遇卖淫女刘红红的爱情;不修边幅的老婆;初恋心里的圣洁女神上官丽丽只愿做情人;坍塌的校舍……一切的一切,导致了王海涛混乱的情感世界。
第一,校园爱情。现在校园里流行这样一种说法:人在教室心不在,读书不如谈恋爱,读书为了考大学,恋爱为了下一代。也有教育学家说大学时代是学习的时代,如果大学时期没有谈过恋爱,那么这个人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初恋是美好的,让人难忘。为什么呢?不是因为他/她很漂亮或很帅,也不是因为得不到就是好的,而是因为人初涉爱河时心理异常纯真,绝无私心杂念,只知道倾己所有去爱对方,而以后的爱情就没有这么纯洁无暇了。纯真是人世间最可贵的东西,大多数人在倾其一生追寻它。
当校园爱情遭遇钱和权的时候,王海涛和上官丽丽选择了屈服。上官丽丽的父亲斜着眼睛盯着王海涛说:“要么手里有十万八万,要么混个经理呀或者局长什么的,至少也得在县城有车有房吧——像你现在这个样子,没有人给你铺路架桥,恐怕只能回到你的农村老家去当一个教师。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呢?小伙子,念你对丽丽的一片痴心,这些钱给你,你们之间就没有什么关系了。以后就不要再来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嫁得好呢?强权干预正常的生活,王海涛的爱情死了,死得很难看。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在校园爱情的故事里,王海涛所认为的爱情圣洁观被嘲笑为迂腐。
引文:“你把咱们的校花搞到手了吗?你摸过她的乳房吗?你咬过她的舌头吗?你撩起过她的裙子吗?……”
当王海涛怒吼着:“不许你玷污我们的爱情!”
引文:那个男生好像很吃惊地说:“告诉你,不要让到手的鸭子飞走了!你这个穷鬼还懂得什么叫做爱情?现在都到什么年代了,还有什么爱情?什么叫爱情?有钱有势就有爱情,让你们的爱情见鬼去吧!我看你是典型的阿Q,是个空想家。”
而如今的校园爱情,我们会看到什么呢?《情殇》给我们展示的是最真实的剧情:“快要毕业了,那些谈恋爱的同学却闹出了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有的女生的肚子都挺起来了,有的女生宿舍楼下会看到被遗弃的婴儿,还有一个女生从五层宿舍的窗户跳了下来,又有一个女生因为失恋持刀砍伤了一个男生……那一段时间,总能听到不少绯闻。有一个中文系的男生因为和外语系的一个女生准备私奔,却要把那个在高中时期的女朋友一脚蹬了。没有料到,那个在农村苦苦等待的女孩绝不善罢甘休,把中文系的那个忘恩负义的男生告到了法院,要求赔偿各种损失。最后,学校经过调查,把那个男生开除了。”
不知道主张“大学时代是学习的时代,大学时代没有谈过恋爱的学生,他们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那些社会学教育学家们看到此,会不会有所触动呢?
据有关校园性生活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男生的家长是同意的,而大部分女生的家长是不同意的。笔者认为,恋爱虽然是人生的必修课程,但它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发生。我们知道,校园爱情大都不会有结果的,而人生的每个阶段对另一半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虽然不能剥夺孩子们对美好爱情的感觉,但在对于学生时代的爱情这个问题上,最好不要涉及到性问题。
第二,买卖爱情。应该说是拜金主义爱情。当爱情的天平加上金钱的砝码,它就会失去幸福的平衡;当买卖的婚姻成交的时候,往往就注定是爱情悲剧的开始。如果把金钱和权力当作爱情的化身,无疑是把爱情推向绞架。
上官丽丽通关当官有权且又有钱的父母在省城一家大工厂找到了一份舒适又体面的工作,并嫁给了厂长的草包儿子,不是因为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是一个悲剧。当上官丽丽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因贪污离职,她连续遭遇锅炉房的苦差、厂长的强奸、丈夫抱着发廊妹的羞辱,婚姻最终还是解体了。
上官丽丽的婚姻是建立在利益至上的,没有爱情做保障。在她父母失意,家庭土崩瓦解的时候,她的丈夫,那个男人不能和她一起尽一个男人应有的责任,一个女婿应有的义务,这个错误不能只怪那个草包男人,而要怪上官丽丽自己。因为当初,上官丽丽只是用青春和爱情换了一份体面的工作,而不是用心去爱那个男人。
错误的婚姻观:到了年龄找个人结婚却不好好过。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到了结婚的年龄,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找到自己心动的另一半,便随便找个人结婚。这个无可非议,大部分人都能过得好好的,在婚姻里找到了爱情,建立了亲情。而有一些人像王海涛一样,总觉得看着对方不顺眼,心里想着昔日那个貌美如花优柔高雅的初恋情人,即使找个人结了婚,却也不和人家好好过日子。
第三,失意爱情。王海涛一直无法走出失恋的阴影,眼里心里想到看到的一切都是上官丽丽,他处在极度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引文:“就在我百无聊赖之时,有一个名叫刘红红的待业女青年托人传话,提出要嫁给我。那个红红以前开过理发店,还在一家舞厅干过。在我的眼里也是一个能干的女人。我也觉得身边需要一个女人了,就答应和她约会。我也想尽快忘记我和丽丽的那一处伤疤。”
王海涛和刘红红的一夜情,是建立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上的。他只是想忘记昔日的旧情人——上官丽丽,当刘红红喊出“我的身体不是随便让你占有的——拿钱来!”,他又能怎样?
爱情既是友谊的代名词,又是为共同的事业而奋斗的可靠保证,爱情是人生的良伴,你和心爱的女子同床共眠是因为共同的理想把两颗心紧紧系在一起。而王海涛的爱情观是这样的:“爱情就是生理上的需要和体贴,是心理上的寄托和关照。人,到了时候,就应该结婚。”
王海涛和房东女儿的婚姻本来就是凑合到一块的,那么那个女人在得不到关心呵护的时候,那个女人心也是会死掉的。“房东的女儿虽然没有什么工作,但出租房子的收入也很可观。她穿衣服很随便,总是拖拖拉拉的,在我看来,她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美”。在王海涛眼里,天下的女人没有一个有他的初恋情人上官丽丽那样美丽可人的。王海涛不爱那个女人,也许只是看上了那“可观的房租”,他自己从没想过自己的问题,天下哪个女人同意自己的男人心里一直偷偷装着别的女人呢?即便没有爱情,也该有一丝亲情吧,王海涛居然把那个被他暂时看作家的地方住着的那个女人——自己的老婆——“犹如武松打虎一般把她教训了一通”。
第四,寻觅爱情。王海涛由于个人的出生、经历、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等不同,对生活的看法也与常人不同,当然对于爱情的追求也是不一样的。毛泽东曾讲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只知道搞一点饭吃,跟狗搞一点屎吃有什么分别?”老人家的话虽糙了点,但话糙理不糙,其中揭示的道理入木三分,不谓不深刻!一个人只关注和重视自己的物质生活,而不顾及自己的心灵,不关注和重视自己的精神生活,这样的人与禽兽无异,这不是在作践自己、糟蹋自己吗?这样的生活还有什么品位和质量?当王海涛邂逅初恋情人上官丽丽的时候,激情回归,期待着重拾旧爱,但上官丽丽却只愿意做他的情人,他又迷茫了。
王海涛在爱情世界里屡错屡败,愈败愈勇,他竟然忘记了自己为人师表的身份,走进网吧,找低胸热辣的美女网友寻刺激。不知道这个为人师表的王海涛王老师在课堂上,是怎么教育自己的学生的?
接下来,王海涛和网友空谷幽人约会,决意离婚。当王海涛和空谷幽人准备激情演绎爱情童话高潮的时候,被一声大喝“你怎么敢勾引我的老婆?走,去派出所!”,这句话把他吼醒了,他不但被搜干身上所有的钱财,还遭遇一顿暴打……
打老婆的男人不会是好男人。自以为怀才不遇,大男人主义自居的王海涛也许没有想到吧,当初打老婆的时候,他可能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被女人骗,并遭遇毒打。
不要在别人的痛苦泪水中去驾驶自己的快乐之舟吧。当你在行使“恋爱自由”权利的时候,请不要忘记遵守起码的社会公德。王海涛破碎的爱情经历使他完全失去了理智。
第五,坟墓爱情。坟墓是埋葬尸体的,不仅仅是死亡的肉体,还包括爱情的尸体。一个人活着,寻找的另一半应该是能够一起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能和自己埋葬在一起的那个人。
当王海涛最后一次遭遇空谷幽人的爱情的羞辱后,第三天早上去上官丽丽的住所,不知道他想做什么?得知上官丽丽服安眠药自杀的消息,也许他寻寻觅觅的爱情真的寿终正寝了。
引文:我无所牵挂地回到了生我养我的故土,看到了白发苍苍的父亲,我一头扑在母亲的怀抱放声大哭。父亲说:“回来了就好——好出门不如赖在家。”
亲情是安抚伤痛的良药,王海涛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也一样。童年时期杏花的死使王海涛蒙上心理阴影,那个强奸杏花致死的老村长,他的儿子居然当了现在的村长,他不愿去见这个村长,但为了生活,还是看着父亲从村长家门口的商店里买了一条“好猫”烟揣进怀里。当年过四十的王海涛准备在村民集资的村西小学“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时候,因为村长挪用公款,建造时偷工减料,学校里的厕所倒塌了,把一个孩子砸伤了。屋漏偏遭连阴雨,十几个孩子一起转学了,学校成了猪圈,王海涛再次失业了……
梦想再次破灭了。王海涛死了,死在了清明节的那一天。被孤零零地葬在山岗,坟墓里只有他冰凉的尸体,没有爱情,更没有象征爱情的另一半的祭奠,他是不是还心有不甘?不知道王海涛死后,那漂泊的灵魂是不是走出了无尽的悲哀?
我们知道,当人们面对事物的自然属性时,认识是趋于一致的,但对其社会的属性认识则有较大的区别,有时甚至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这是由于每个人的出生、经历、社会地位、文化修养等不同,对同一事物、现象做出不同的判断。一千个观众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上述区别仅仅局限于个人范围,则属于个体的喜好和感受。但人们面对公共利益和基本价值做出决策和判断的时候,有没有相对的客观标准,我想应该是有的,即大都数人的感受、看法、意见可以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存在即是合理的这句话,是从其自然属性做出的判断,如果从其社会属性(道德层面上),我想大多数人是难以接受的,存在不是其具有合理性,而是条件决定存在。王海涛这个人物的存在是情感心理障碍的产物,他把爱情看作是生命的全部,一生遇到上官丽丽、刘红红、房东的女儿、热辣女网友、空谷幽人这些女人,他从学生时期就背诵情诗,如饥似渴地迷恋着普希金的诗,狄金森的诗,裴多菲的诗,心里除了女人好像没有别的追求,这就注定了他的人生是一个悲情结局。
笔者不知道作为为人师表的王海涛王老师,他在教学过程中,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一个人活着,应该有所创造,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不要把安逸、快乐、金钱、权势和女人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那是猪栏式的理想。照亮前进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们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那是真、善、美。
死亡救赎不了爱情。也许死亡里萦绕着有意义和真理的光环,或许充满着期待的喜悦。死亡成了一种由此岸向彼岸的救赎,难道现实生活中没有另外的值得一书的抗议方式么?走向自由,走向正义,成为向死亡而在的救赎,也许这才是年轻男教师王海涛之死所能给予我们的最有意义的价值吧!
《情殇》这篇小说,作家杨海信先生以王海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他的情感波澜,多方位多层面地描写了王海涛这个风流才子,前程渺茫,爱情无望,爱情死在权利和金钱的石榴裙下,对生活从雄心勃勃到一蹶不振,对爱情从坚贞到猥琐,刻画得入木三分,加重了这个角色的悲剧色彩,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