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不住这片精神家园我心痛


标签:
文化转贴杂谈 |
分类: 打工文学 |
http://pb.images22.51img1.com/6000/qsjzqly/b803e80583ea35be9a8d839c98952ca4.jpg
陈佳裕 黄华荣
http://images18.51.com/1000/b/19/27/lfy_hl/1202437884_70882400.gif
一个文学边缘人,倾家荡产艰难地构筑和支撑一个属于打工仔的精神家园,到底算不务正业还是自讨苦吃?
郭风、孙绍振、舒婷等一批福建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前辈们投来了关切的目光。一个美丽的开端过后,《打工文学》陷入重重困境,各种怀疑猜测接踵而来。
今天,这个刊物已经无以为继,许多石狮、晋江和泉州至整个福建的打工仔也于心不甘,看着它诞生,看着它长大,而今又要眼睁睁地看着它即将慢慢死去。
心痛的不应只是谯家怀,责任也不只是谯家怀一个人。政府、社会就没少给它关心。但是重要的是,人们应当在重新审视它的同时扶他一把。
http://images13.51.com/108/a/19/27/lfy_hl/1201594681_01770800.gif
谯家怀要改行了。或者去搞食品机械维修,或者去做他的川菜厨师。消息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四处飘荡。扔下《打工文学》走吗?《打工文学》就这样没了?打工兄妹询问甚至责问的信件寄到他小小的编辑部,就如当初不舍远在寄来稿件一样。
谯家怀哭了,他不能不哭!5年前他和伙伴们创办《打工文学》时,石狮30万、泉州地区近百万打工仔无不为他们终于有了一片倾吐心声、升华思想的精神家园额首相庆。而今,谯家怀成了这片家园孤独的守园者。在艰难困守的日子里,他为《打工文学》设计过各种逃生的办法,他尝试过种种求人的解困的方法,但是一切都于事无补。为了生计,他不止一次想过改行。这两天,他把自己关在小屋里整理文稿收拾什物,他想买个大坛子把文稿和存刊放进去埋在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然后打工挣钱,攒够了再来打开它,把刊物续办下去。自从有了这一颇具悲壮色彩的想法后,他5年来疲惫的身心终于获得了一种久违的轻松感,昏胀的脑子也清醒了许多。一份百万打工读者的刊物就要入土,他真的舍得吗?这百万读者会答应吗?他陷入新的痛苦。是的,他应当梳理一下思路。
生
1995年5月,27岁的谯家怀在晋江林锦记食品公司当机修,这已是他从四川达州老家来福建的第三份工作了。说不清哪天了,反正就在那个叫象山村的一间打工宿舍里,几个打工兄妹聚在一起竟有了一个一致的想法:办一个刊物,辟一处园地,就是办一个仅供打工者阅读的那种小本本。要不是后来真的办成了刊物,不知有多少人要把他们当成狂人。不过当时他们确实很激动。毕竟他们想做的事,在福建还前无古人。
想法是粗糙的,但是促使他们产生办刊想法的思路却是清晰的。身为打工一员,他们耳闻目睹工友们工余时间打扑克耍把戏,理解他们内心世界寂寞空虚渴望填充的精神需求,他们甚至常见常听打工兄妹误入歧途沦为罪犯和打工他仔被欺压被坑骗,并为此呼吁有一个引导他们走出误区和维护权益的良师益友。他们认为办一个刊物,办一个完全由打工人写、打工人编、打工人看、打工人评的刊物,可以走进打工仔的精神世界,健全他们的精神境界。
只拥有一张初中文凭显然远远不够,因为没有办刊经验,谯家怀不知道头一期刊物该如何入手。但这在他们看来并非困难。他和同伴买来大量报刊杂志阅读,希望能从中学得办刊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对面临的困难也做了许多估量,但惟独没有想到有一个困难是打工仔无法逾越的,那就是办刊所需的经费。
资金,这个当时他们放在最后考虑的问题很快成了直至今天的困扰刊物发展的难题。在此后的近一年时间里,谯家怀和他的伙计们带着采写和约来的稿子四处游说,告诉人们他的办刊设想,但是没人理他。他自己写信也动员别人写信向家里求助,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个简单的现实,正因为穷他们才出门打工。一封封说尽好话的家信发出去,一封封苦口婆心的劝阻信又飞回了。
谯家怀年轻的妻子甚至以离婚阻吓,希望夫君回心转意,不要不务正业。但是交锋和较量没有因此停止,信来信往,老家的亲友们从饭碗中抠出的几十元、百来元终于一笔笔陆续汇到。
刊物的印刷费凑齐时,时间已过去了将近一年。就在他们张罗着联系印刷时,新的生存威胁来了。谯家怀和几名热心工友所在工厂的老板发现他们的反常举动,放言要炒掉他们。但他们已经没了退路,这一年的艰辛和希望,老板们肯定无法理解,他们决定豁出去。
1996年5月1日,两千册小开本的《打工文学》杂志终于从印刷厂的机台上走下,青阳镇的打工仔们闻讯赶到象山村,人们像做客赶集一样喜悦,捧着菜发油墨香的小刊物,就像见到久违知心朋友一样。那几天象山简直成了书市,按捺不住的老板们终于动怒了,谯家怀被赶出了工厂,几个志同道合的工友看不过去,也辞工出来帮忙。
爱
工友们所帮的第一个忙就是卖书。石狮外来工比晋江集中,《打工文学》就摆在当地的闹市上卖,那时是1996年5月中旬,湿润的阳光照在这个欣欣向荣的侨乡新城,也一扫谯家怀心中的团团阴影。5月16日,他和伙计们照例在石狮声党楼前卖书,当时的石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林一峰和科卫文体局副局长黄章煌开会路达, 他俩拿着书本好奇地翻动了几下就带走了。开完会后,林副部长对他们说,要安排他们与市里有关部门开个座谈会。5月18日,石狮市委宣传部、科卫文体局、市文联、文化馆负责人和当地媒体记者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肯定了《打工文学》的办刊方向,并就如何贴近外来工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看到当地党政部门的爱护,谯家怀认准了石狮这片助他容他的热土。他许下宏愿,要为石狮30万打工仔开拓一方新的精神家园,要用好的成绩回报社会的关爱和厚望。
很快,第二期刊物印刷成册了,买书的场面一样热闹。不知怎的,省文联的领导和多位知名作家知道了这个刊物,他们纷纷写来热情洋溢的信件给予鼓励和支持。著名诗人舒婷在给谯家怀的信中说,打工的日子很不容易。但是,凭自己的劳动谋生却是值得骄傲的。打工人热爱文学更不容易,因此,《打工文学》将得到支持和关注。《福建文学》总编黄文山的题词是“愿辛勤劳作的每一天,有文学的阳光温暖着你们”。
1996年11月15日,福建省文联诗歌颁奖会福州举行。谯家怀作为《打工文学》主编身份应邀参加那次座谈。会后,省文联还专门为《打工文学》召开座谈会,谯家怀他永远不会忘记省文联主席郭风老师在座谈会上讲的话:刊物办得有特色,贵在坚持。福建文学名家季仲 ,孙绍振、蒋夷牧、朱谷忠、章武、陈奋武等也纷纷为刊物题字鼓劲。
回到石狮后, 谯家怀把情况向当地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同时更加全身心地抽入采编创作。12月15日,《打工文学》杂志编辑部有了自己的家。这一天,他初到石狮遇到的两位好心人,市委宣传部林一峰副部长、黄章煌副局长以及文明办的吴彦南主任为杂志编辑部举行了挂牌仪式。从那天起,编辑部成了打工文学爱好者的家,成了广大打工仔倾吐心声联络情谊的家园。编辑部每天人来人往,红红火火。但是红火很短暂,红火背后的危机,谯家怀想不到,许多人更想不到。
困
红火后面的第一个危机是有人在帮忙售书时连书带款卷走,使得第三期刊物没有足够的印刷款。于是他们将剩书作为内部交流书籍放在新华书店和书报亭寄售。但问题随之而来,《打工文学》无法与打工仔直接见面,毕竟打工仔进城逛街的机会不多,滞销书越积越多。资金困难成了这个刊物的第一只拦路虎。还好,石狮文化馆王人秋馆长得悉此情后资助一千元,一个不知名的打工妹倾其所有,拿出二千元给编辑部,表达打工兄妹们对自己刊物的厚爱之意,也使第三期开始,资金短缺就一直困扰着这个刊物,及至今日,5年来《打工文学》就仅出过10多期,平均每年两期,每期都因办刊经费问题一拖再拖。到了去年,全年仅出过一期,今年直到现在书稿还被锁在印刷厂里。
渐渐的,谯家怀感到资金问题仅是一个表相。空闲的时间里,谯做过几次社会调查,他认真审示了这个区域社会的每个层面。他发现,石狮还是原来的石狮,打工者也大多还处在这个社会的那个特定阶层,政府热心,读者热情依旧。遭遇资金困扰,是国为打工读者虽有热情,但对刊物的要求高了,《打工文学》必须更加贴近他们,反映他们的呼声,成为联系政府与打工者的纽带,这样刊物才会受欢迎,才会有生命力。
但是,这一痛苦的发现毕竟来得迟了点。当他真正懂得如何做时,他没了起码的启动资金。
他还是拘泥在过去的思路里,他又重新踏上游说资金的路子,但很不幸,好人遇过,但是好人没有钱;有钱的不少,有钱的又对文学不感兴趣。他陷入绝境。他的编辑部搬了又搬,为的是找个租金低一此的地方,电话也没了,所有对外联系就剩一个呼机,吃饭的问题靠亲友接济,接济断了,只好靠自己在外面拉砖头做小工所得。
谯家怀和他的《打工文学》已经四面楚歌!
不过直至去年,他还不死心。因为他舍不下这片属于打工仔的精神家园,但是困难没有因为他的执着减退。及至今年5月他把书稿编校后交给印刷厂,他仍然缺着印刷费用一千多元,而所有他能想到的地方他都跑过讷过,人家就连10元50元也不愿出。尝够白眼的他走投无路,他困在屋子里一连几天不吃不睡,像一个罪人似的,就感到,对打工兄妹来说,守不住这片家园是个罪过,他要惩罚自己,以求内心平衡痛苦解脱。
面对困境,痛苦的何止是谯家怀。许许多多的打工仔得知消息后给谯家怀写信,诉说他们希望刊物存在的种种理由,也有三五成群来到编辑部劝说他苦撑下去,打工兄妹只要能剩点钱就一定不会忘了刊物,甚至有人捎话说,要是刊物倒了,他们要离开石狮到有这种刊物的地方去。在他们看来,《打工文学》没了,犹如他们的精神家园崩溃!
从5月份起,编辑部事实上已经停滞,就差个没摘牌子没关门而已。11月14日,记者敲开编辑部那扇紧闭的大门时,谯家怀像是突然想通了,他不无忧伤地说,他要必行去当厨师或修理工,他期望自己多挣点钱几年后再来办刊,或者希望有识之士重整这片家园,如果继任愿意,他可以为这样的识之士免费打工。
谯家怀说,5年了,他撑不下了。他问,有谁能站出来救护这片打工仔的精神家园吗?
观点:
阳光
陈长豪
在人们的印象中,文学是高雅的。
如果有人告诉你,泉州有一群打工仔几年来对文学孜孜以求,你可能吃惊。
然而,打工者玩文学,只是人们印象中的反差,事实是打工仔需要自己的精神家园。守望这个精神园好比守候一缕缕冬日的阳光,敲开打工仔的心扉,温暖他们的心田,让他们因此对生活充满梦想和爱。
打工文学的存在需要一片沃土,这沃土便是打工读者的需求。泉州近百万打工他心中的呐喊就是明证:“《打工文学》是我们的。劳动之余我们也要有多彩生活。”
打工刊物因此拥有更加光明的前景。因为它不仅是打工仔倾吐心声、交流心灵、诠释梦想的家园而且还是社会各阶层观察、了解打工的窗口。人没有精神寄托不行,社会管理部门少了这个窗口也不行。
尽管,打工仔自办的刊物还很幼稚,但因为她根植泥土,因为她平白直接,所以她拥有自己的读者群。
打工刊物需要理解和呵护,这种理解与呵护最应当表现在:不卑视、不漠视,需要时伸一下你的手。毕竟,打工仔也是泉州主人,他们和我们一道在建设更美好的大泉州。
冬日的阳光,不会有春光的明媚。但只要有过从故乡到异乡的辗转或者有在外谋生的经历,这阳光一定眩眼。
众说:
颜年安 (石狮市委副书记):外来工特别是外来青年希望有一个反映自己心声刊物的愿望可以理解,也应得到重视。去年我给 《打工文学》改了个刊名《外来青年》,就表达了我对刊物的期望。
郑伯洋(石狮市政协常委、石狮书画协会会长):内部交流的刊物不好办,生存能力也较低。刊物读者定位为打工仔有特色,但要贴近打工仔的现实生活,这样做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罗爱新(上海培金拉链公司石狮分公司总经理):我常翻常来看《打工文学》,还参加与其中的一些策划活动,同时还上过更名后《外来青年》的封面人物。我认为,解困的方法,第一要突出石狮、泉州特色。第二要有经营理念。第三目前更可试行股份制。
候昌武(福建拼牌公司总裁助理):《打工文学》主编谯家怀喜爱文学,也有一定的办刊经验,特别是他执着的精神令人敬佩。
杨初兴(石狮环卫处办公室):我既是这个刊物的忠实读者,又是它的热心撰稿人。虽然它现在处境不很好,但我们对它的热爱不减。
李炳礼(晋江陈埭奄上工业区一鞋材厂):《打工文学》最早产生于晋江,到现在为此,还有许多打工仔在谈论这本刊物,表时打工仔的精神需求中,这个刊物占有重要的位置。
蔡忠东(南安市官桥镇):我是闽南本地人。《打工文学》不但打工仔看,就是本地人也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需要知道与他们一道创业打拼的员工的思想和感情。
http://p3.images22.51img1.com/6000/lfy_hl/38ea1bb891976d40a602fba18aec999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