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田路小学申报“区绿色学校”报告

(2008-12-09 21:19:09)
标签:

申报

杂谈

分类:

倡导绿色文明   打造绿色人文生态校园

                             ——古田路小学申报“区绿色学校”报告

 一、学校概况

古田路小学地处桥口区西大门的古田二路,创建于1970年。学校占地面积3697平方千米,建筑面积4574.6平方米,生均面积4.83平方米,绿化面积864.5平方米,绿化率100%。学校有微机室、电视台(演播室)、多功能电教室、保健室、图书室、体育器材室,自然实验仪器设备达到武汉市一类标准,有足球场、篮球场。校舍布局科学、合理、外观新颖、线条明快、色彩柔和、格调高雅,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教育化,并融整体性、艺术性为一体,渗透舒心、冶情的教育作用。

我校现有教学班19个,学生770人。全校职工54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中高、市学科带头人1人,区学科带头人3人,区优秀青年教师2名,省、市、区骨干教师8人,校骨干教师17人;高级教师35人,一级15人;学历达标100%,其中研究生学历1人,大本学历15人,大专学历20人,占64%。全体专任教师均已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三年来,在“建设生态校园,成就精彩生命”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学校办学成果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古田路小学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建立领导体制,确定运行机制,构筑保障体系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为纲要》,确立了创建“区绿色学校”的目标,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坚持以“以人为本”贯穿“创绿”工作的全过程,学校党总支和行政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和教育工作,把环保教育列为学校五年发展规划中德育和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认为建立合理的领导体制,确定良性的运行机制,是抓好环境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保证环境教育实施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学校成立了以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大队部、总务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环境教育领导小组。制定了每学期学校环境教育工作计划和活动主题,很好的借助学校少年科学院这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利用教师学习和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环境教育等专题讲座和学习,使教师受到环境教育的启发,认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明确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而调动教师参与环境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设计了一系列的环境教育活动,在不同层面的活动中,使学生树立环境意识,理解和巩固环境知识,培养、提高环境技能。协调各部门工作不定期召开创建环境教育活动的动员宣传会,研讨会,及时掌握校内外动态,使环境教育落到实处。形成了上下一起抓,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工作网络,为开展创建“绿色学校”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证。

三、增加经费投入,美化校园环境

创办“绿色学校”应高度重视学校环境建设。学校是师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及整体素质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环境教育的实施。随着办学条件的逐年改善,办学经费的投入加大,区教育局、学校先后投入十多万元用于环境的改造,建设。如今,校园环境建设呈现出新的时代风貌。长达十几米的画墙,崭新、气派的综艺橱窗,充满人文气息的走廊墙壁,漂亮的塑钢门窗,大面积树木的种植,每天加上专人种植的各种鲜花的装点,营造出了优美、现代、人性化的校园环境。优雅的校园环境和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古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赏。

四、抓好学校环境教育阵地,促进创建工作

1、抓学科教育的阵地,通过学科渗透,适时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环境教育应立足课堂,利用课内教育的主渠道,持之以恒地进行渗透。为了提高师生关于环境科学知识和自身环境意识,我校每学期都组织教师进行环境科学知识和环保法规的学习,组织教学观摩和教学研讨活动。做到立足课堂,依靠各学科教科书,尽量发掘,找出那些与环境教育有联系的课文,采取融合、引伸、扩展的方法将环境保护的内容渗透进去,使环境教育与各学科教学融合为一体,相得益彰。在现行的思品、社会、自然等教材中,有很多环境教育的内容,我们充分发挥这些教材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教育,期初这些学科的教师制订了结合教材实际开展小调查、小实验的计划,建立这方面的小组开展活动,如自然第7册关于保护水资源,学习后就组织学生调查附近水资源的情况,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保护水资源的建议,还向全校师生发出了节约用水的倡议。例如《社会》第五册《我国的环境》,课文讲述了依法保护环境的内容后,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调查家乡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例如:语文教材中的《秋天》、《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自然教材的《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空气的污染和保护》、《土壤的保护和改良》、《保护大自然》等等都是很好的环保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对可以进行环境渗透教育的课文可采用感官启发式教学法。在把握好教材中心内容的同时,注意找好渗透结合点,使这些课文的教学与环境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大胆改革课堂学习形式,采用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环境教育。科学教师带着孩子来到学校草丛、花坛边,让学生观察昆虫,了解生命的意义;语文课《桂林山水》根据的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研究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桂林山水的美以及形成原因;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观察各种树叶,说说自己的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责任;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课上,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把他们关心地球,爱护地球的感情表述得淋漓尽致,更有一番改造地球的雄心壮志。学生在作文《我给地球披衣裳》中写到:我为地球妈妈设计的这件衣裳是一个人造‘臭氧层’,人们就再也不用为空气污染而忧心忡忡了。当学生们觉得学少年科学院贴近马路汽车噪声大时,通过摆放盆景来抵挡灰尘、降低噪声。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环保知识来解决是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还启发学生改善环境的信念,并且能带动家长,影响家庭,共同创建绿色社区。

2、抓德育教育阵地,通过丰富多彩的环保课外活动形成环保习惯。   

 

学校开展“关注环境变化,共建美好家园” 和“绿色—节能型学校”活动。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了解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开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校园建设。学校围绕减缓气候变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宣传、实践活动。为了教育学生用实际行动减缓气候变化,学校还向师生发放了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资料,在学生中开展了“可怕的白色污染”和“武汉市汽车调查”活动,“跳蚤市场”活动,“小手拉大手—和家人一起节约水电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少学生和家长一起制定了家庭节水、节电计划。利用节假日,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做一件环保好事,美化我们的家园。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科技活动节”活动。为了进一步深化我校环境教育,每年的科技活动节我校均能以环保为主题或渗透环保教育内容,开展了全校师生参加的环境教育活动。在开展活动之前,学校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召开会议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就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向全校教师进行了讲解和指导,并发动学生开展手抄报、环保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比赛,低、中、高年段以展板形式展示各自的成果。

 

3、环境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每周校园广播对少先队员进行环境、卫生、文明等方面的宣传。环境教育还列入了我校学生一日常规的评选。每天各班十分关注班级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文明有礼的行为表现。

4、环境教育与重大节日活动相结合。

 全体师生员工是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主力军,各班分有卫生管理区,他们既要负责此区域内卫生,又要负责环境保持和管理。每遇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地球日、无烟日等环保纪念日通过主题班会课、专题墙报、读书活动、提环保建议、绘制环保宣传画、征集环保宣传语、观看宣传片、社会调查、劳动实践等多种形式,还开展专题活动,提高环保意识。校园内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垃圾。学校组织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开展“你的学习、生活环境好吗?”,“为环境出点力”等活动。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生活、学习的环境,并对这些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及改进意见,从而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让他们明白“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从我做起,美化家园”、“爱护环境是你我共同的责任”等道理,并通过多角度、多方式的参与和实践活动。

5、绿色环保活动与社区活动相结合

 环境与人是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尝试。为努力实践绿色教育理念,在坚持环境育人的同时,学校还积极与社区配合,组织“雏鹰假日小队”,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内有意义的活动。“捡拾白色垃圾”“清除非法小广告”“环保知识宣传”“环境调查”等活动中,孩子们不仅用实际行动来带动他人,而且还要积极向家长和社区居民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尽可能使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拥有良好的绿色文明行为。如建议每个家庭都要多种花草树木,爱护现有的花草树木,家里设计分类回收垃圾箱,上街买菜用小布袋,使用节能灯,使用节水龙头,循环用水,循环使用空调排出的水……建议社区管理好施工给小区带来的噪音污染,在小区内设一个环保宣传橱窗,清除垃圾广告等,号召社区居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活动消除了学校与家庭的界限,紧密与家庭和社区联系与沟通,构建大的绿色文明行为教育环境。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他们从行为走向习惯,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绿色环保教育活动”的网络。

我校环境教育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一些环境科学、环境法规的基本常识,逐步培养环境道德及伦理观念,养成较好的保护环境的行为意识和习惯。坚持“五个结合”,即环境教育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环境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环境教育与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环境教育与重大节日活动相结合;环境教育与社区共建相结合。

五、存在的问题

 1、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捕捉环境教育结合点的敏感度还比较欠缺。

2、校本课程还需要根据时代特点延伸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社会热点问题,在高年级还需要提供一些试验、考察的机会,形成有一定科学价值的结论。

3、环境实践活动还需形成横向(每年开展的主题)或纵向(各年段开展的主题)的层次性。

 创建绿色学校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工作还有差距,创建水平还有待提高。为了使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并向纵深发展,我们认为,必须突出“抓”和“重”两个字。“抓”就是抓理念(思想基础)、抓制度(制度保障)、抓骨干(教师队伍)、抓载体(教材活动);“重”就是重结合(素质教育)、重特色(校情实际)、重典型(评价激励)、重实效(扎实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古小人有决心、有能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打造人文的生态校园。

 

 

                                                古田路小学

 

                                                    2008-11-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