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守愚斋主人
守愚斋主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616
  • 关注人气:12,2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比较优势中寻求竞争优势

(2009-05-14 22:46:16)
标签: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

农产品

国际竞争力

孔祥智

财经

分类: 书评

在比较优势中寻求竞争优势 ——评《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入世”脚步声越来越近,人们对国内产品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产品相比较的优势问题讨论得越来越多,由于是比较而言的优势,所以叫“比较优势”。一般说来,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因而,相当一致的看法是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一个不言而喻的推理就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应该具有相应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这样,应对“入世”的举措,在产品选择上就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似乎只要这样,我们就可以无忧了。

理论当然没有错。但是,近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遭遇却不容乐观,并且足以说明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之间还有相当长的距离。比如,畜产品是我国农产品中比较优势最明显的产品之一,以牛肉为例,国内牛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80%左右,出口价为世界水平的60%,但是,近年来欧洲“疯牛病”肆虐,我国牛肉的出口量并未借此机会大增。实际上,我国牛肉的出口国多年来一直是包括独联体国家在内的一些中低收入国家,在发达国家的高档牛肉市场上我们只占微不足道的份额,并且国内高档饭店、餐厅消费的高档牛肉还主要依靠进口。从一年多的情况看,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多种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去年年初,欧盟以我国出口的禽肉、龙虾制品中农药残留及微生物超标为由,全面禁止我国动物源食品输入。受此影响,我国海产品和冻鸡出口急剧下降。原来出口日本的菠菜,检测指标只有18项,自去年初起实行批批精密检验,先后增加到42项、64项,检测方式也由原来的样柜抽检变成每柜必检。许多国家对从我国输入的农副产品进行全面化肥农药残留检测,尤其是日本,已对150多种农副产品、230多种农药化合物进行限制,并且增加了食品添加剂的检测项目,凡使用其农林省认可的338种添加剂之外的添加剂加工的产品,一律强行回收,其中一些标准,比对他们国内企业的还要严格得多。在这高高的门槛面前,去年初以来,各地出口到欧盟、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农副产品频频告急,大批产品出口无门,许多产品被退货甚至销毁。上述例子告诉我们,在WTO框架下,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中国的农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立足,还必须在产品的质量、规格、品种、上市季节、文化内涵等各方面下一番苦工夫,切实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但是,国内学术界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上,与现实需要严重脱节,明显存在着理论准备的不足。目前的研究仍然主要局限于成本与价格优势和某些非价格因素的比较分析,尚未见到关于中国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成果,因而,理论界也就很难题出既有理论依据又符合中国国情,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可喜的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乔娟教授,首先选取在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在国际市场上也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肉类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在国家社会科学资金的资助下,进行了长期研究,其最终成果由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1月以《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为名出版。

本书的最大特色,是以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竞争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基础,构建了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框架。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或一个产业的竞争力通常由六个要素组成,即:生产要素——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如人工素质或基础设施的良莠不齐;需求条件——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程度;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以及政府和机遇。在此基础上,乔教授认为,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首先需要确定比较研究的主要产品范围和国家范围,然后再从国际竞争力的实现结果和决定及影响国际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从结果分析,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可直接表现为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越高、获利越多,则表明其国际竞争力越强。从决定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切有助于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以此获取利润的因素,都可作为研究对象。在本书中,作者从国际竞争力实现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显示性比较优势)、影响国际竞争力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包括成本和价格、质量和安全、生产力水平、品种资源和技术、出口产品结构、企业规模程度)、影响国际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包括生产要素、国内市场需求条件、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战略、政府的作用和机遇)等方面,具体设计了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框架。该框架不仅能够有效用于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还能够为其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所借鉴。

在本项研究中,作者为了构建中国肉类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具体分析框架,并与有关国家(主要进口国和主要出口国)相比较,共搜集和运用了十多万个数据,对猪肉、禽肉(鸡肉)和牛肉三种肉类产品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提出了可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的对策建议,即: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目标营销战略、促进畜禽养殖和加工销售的产业组织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对肉类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等。进行这样大规模的研究,费力多、耗时长,没有一种甘座冷板凳的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

国内学术界对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只有很短的时间,我国肉类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流通状况又比较复杂,加上包括“钻石模型”在内的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缺陷,因此,弄清楚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尚需经过艰苦的努力。但毕竟,乔娟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和基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