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海掠影(农区)

(2008-08-03 22:40:04)
标签:

爱在中国行

藏族同胞

青海

wfp

青海湖

鸟岛

牧区

农区

油菜花

孔祥智

旅游

分类: 风光

     青海掠影(农区)

    青海掠影(农区)

    第一次去青海是在1986年的7月,当时在国务院农研中心工作的孙中华师兄协调该中心外联部给我资助了一个调研项目,题目大概是“青海牧区的商品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实际就是报销路费,并按国家标准发补助。我和唐忠坐几十个小时的硬座去的青海。记得当时南线被洪水冲坏了,火车走北线,一路荒凉,到了兰州我们迫不及待地去公园看绿色。到了西宁,去省委政策研究室接洽,好象是一位副主任恰好要去牧区开会,用吉普车把我们捎到了海南自治州,在海南州参加了恰好在当时召开的州扶贫工作会议,由于拿的是带“国务院”字头的介绍信,人家相当热情。在会上第一次了解了贫困地区难以想象之贫困。

    青海掠影(农区)

    青海掠影(农区)

    青海掠影(农区)

    会后由参加会议的共和县副县长把我们捎到共和县,这是一个在青海湖边上的县,副县长是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藏族,对我们很热情,还把我们送到一个青海湖边上的乡进行调研(乡的名字忘了,不知道唐忠还能否记得),乡领导对我们热情极了,尤其是汉族干部,像见了亲人一样。游览了青海湖,吃了湖中的黄鱼(现在还有吗?)看到了“倒淌”着的河(倒淌河),感觉极为新鲜。还参加了当地藏族的赛马大会,这样的盛会以后再也没有见到。热情的藏族牧民教我们骑马,马跑起来的时候感觉像腾云驾雾一般,以后每当在草原上骑马,就感觉到了青海。那时候青海湖边的草原真美,后来再去就没有那么多草了,草原退化了,让人心疼。青海的温度不高,但空气没有污染,阳光直直的晒下来,一会儿就受不了了,到了中午,记得我们两位和县上的干部都钻到吉普车底下躲避阳光。

    青海掠影(农区)

    青海掠影(农区)

    青海掠影(农区)

    青海掠影(农区)

去鸟岛有一段距离,好象没有公共汽车,我和唐忠在路上坐过拉啤酒的汽车和拖拉机到的鸟岛。记得只要在路上招手,路过的车就会停下来,比较热情地让我们上车,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这样。在路上第一次看见去塔尔寺朝拜的藏族同胞,赶着一群羊,以几步(三步还是五步?记不清了)一五体投地或的方式向前走。我们还和他们进行了交流,详细问了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情况。

在青海调研大约2个星期,回来后还写了一篇关于青海牧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文章,在《青海民族经济》上发表了,那是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好象还有十几元的稿费,那时就很多了。记得当时还在人大读书的杨学成老师说,这表明写作和专业水平基本过关了。当时很得意,后来才知道,这是杨老师鼓励我呢,不论是专业水平还是写作水平都差得很远。不管怎样,那篇文章和那次调研都应该算作一个起点,一个独立调研和独立思考的起点。

去青海的机会确实不多。工作后很多年,其他省区基本都走遍了,也没有机会再去青海。直到90年代末期,才有机会到青海开会。2002年接受国务院西部办的课题,去西北五省区调研,在青海从黄河上游的第一座水电站一直看到龙羊峡,也都是到牧区。2005年,受农业部国际司的委托,对联合国粮食计划署(WFP)的援华项目进行评估(从2006年起,我国从接受援助变成对别国进行援助),才有机会到青海农区,也就是西宁以东地区。这里尽管相对落后,但民风古朴,生产和生活方式和内地比较接近。三天的时间,我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帅传敏教授调查了化隆和平安两县。时间虽短,我还由于有事先走了,但印象很深。7月的青海,和江南的4月风光有相近之处,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和碧绿的青稞,在如水洗般湛蓝的天空下,美的让人窒息。关键是没有思想准备,在车里突然看到这样的画面,让人措手不及,瞠目结舌。

相对于其他很多省区,我对青海的调研算是很少的,前后也就是三次(开会不算),出的成果也不多,但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可以说,我的草原情节源于青海,对藏族同胞的感受也源于青海。青海在我的经济学研究中居于重要位置。

(后四张照片由青海省项目办提供,特此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