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山水,寻找昨日的记忆之古寺庙
(2015-06-30 16:08:52)
标签:
佛学文化历史 |
分类: 龙湖烟云 |
宿松山水,寻找昨日的记忆之古寺庙
石普水整理
(1)
寺庙是中国古代一种独有的文化景观。她是千百年来古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信仰追求,一种独特文化。它得到官方提倡,得到民间拥护。
寺:我国古代三公所居称“府”,九卿所居称“寺”。秦朝,凡宦官任外廷职务的官舍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大常寺等。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寺”成为僧人藏经、讲佛的场所。隋炀帝大业中曾将其改称道场,到了唐代又复称寺,直至如今,其中名寺有少林寺、寒山寺、普陀寺等。寺、庙、观、庵不但是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是我国古代建筑之精华。
庙:我国古代将供祭祖神位的屋舍统称庙,后来,将皇帝的宫殿称之为“庙堂”或“廊庙”。先秦以后规定,凡有功于国于民的,死后可入庙,享受人们的祭祀礼拜,如大禹庙、孔庙、关帝庙、岳飞庙等。
观:古代宫阙两旁的望楼称观。由于西汉帝王对道教极为推崇,把道教的庙宇称为“观”,所以,自汉以来,“观”一直是道教士宣道之所,如紫阳观、大玄观等。
庵:在佛教中,凡居住女性僧人(即尼姑)的庙称为“庵”。
寺、庵是外来宗教的宣讲所,供奉的是佛,主持管理事务的是和尚(也称方丈)或尼姑。庙是历代炎黄子孙为纪念国殇、忠孝而供奉的优秀人士,庙里管理香火事务的叫庙祝。而观则是属于道教的,供奉的是仙,主持道观事务的叫道士。
寺庵里的佛,是超然世外的。而庙中的神,则是人的偶像化。
(2)
古有“一寺三庵十二庙”。宿松有多少古寺庙?没有统计资料。道光版《宿松县志》记载:庙28处、祠7处、寺22处、观8处、庵49处。
关帝庙、城隍庙、火神庙、旗纛庙、刘猛将军庙、公侯庙、东岳庙、总管庙、五显庙、景祐庙、太子庙、周公庙、国公庙、泊神庙、李力士庙、天妃庙、夫人庙、李侯庙、簰湾庙、冯大王庙、萧公庙、大王庙、炎帝庙、平浪王庙、乌轮庙、九姑庙、五谷庙、南屏庙等28处之多。
关帝祠、振英祠、遗爱祠、惠民祠、忠孝节义祠、大节祠、白云祠等七处。
东禅寺、福昌寺、殊胜寺、资福寺、宝相寺、月山寺、界牌寺、寺兴化寺、柘林寺、南池寺、南台寺、报恩寺、忠节寺、祖堂寺、严恭寺、双井寺、双峰禅寺、法华寺、七祖禅林、罗汉禅林、栖隐寺、文殊寺等等22处。
灵泉观、灵佑观、元真观、东平观、玉枢观、神钟观、神真观、紫云观等八处。观观
般若庵、龙王庵、青莲庵、万缘庵、红砂庵、古老庵、三仙庵、广佑庵、国公庵、佛来庵、云林庵、慧莲庵、圣迹庵、高觉庵、橙莲庵、泽普庵、优昙庵、圣帝庵、永镇庵、水月庵、瓣莲庵、护云庵、紫竹庵、藏经庵、永善庵、梅仙庵、石龙庵、李公庵、如来庵、准提庵、三官庵、聚福庵、福寿庵、西来庵、漱云庵、九龙庵、骑龙庵、大歇庵、蕨草庵、雨幢庵、回龙庵、严恭庵、普济庵、朝龙庵、朝天庵、紫姑庵、圣水庵、普陀庵、观音庵等49处。
(3)
宿松寺庙,首推小孤山。
小孤山的寺庙,始建于唐。 当时中国佛教兴盛,南岳怀让之法嗣马祖道一,曾在星子县龚公山、 宿松县的灵隐山一带传授佛法,留下了马祖殿、道一洞、冻僧桥诸遗迹,后以小孤山秀过灵隐,便到这里开山建庙,号曰 “启秀寺”。其弟子怀海,世称百丈禅师,于唐德宗时,曾到此寺讲法,传下《 禅门规式》, 故山谱上有 “马祖开山,百丈传达室规” 的记载。相传是时庙甚狭小,内塑一男形神像,为曹溪始祖智药禅师。山僧后裔均自称为 “曹洞宗” ,是佛教禅门中一个较大的宗系。盛唐后日见荒芜。顾况诗云:“石庙枫林江水边,寒鸦接饭雁横天” 句,便是最好的佐证。 晚唐时,几经兵乱,寺庙一度颓毁,仅余断垣残壁。
北宋时期,庙重建,改名 “惠济寺”。 天后,宋莆田林愿第六女,始生有祥光异香,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升化后尝衣朱衣,飞翻海上。宋、元、明时,累著灵迹。由于小孤山砥柱中流,川险涛急,号称“海门”,林氏女又显灵于海岛江屿,故宋代立庙祀之,并对女神一再加封,给以“助顺安济广济惠济夫人”的称号。南宋绍兴初,魏国公张俊从湖湘还,曾对小孤山寺庙加以营葺,扩建为六重,规模宏敞,庙前额曰“惠济”,神号“安济夫人”,并有碑载其事。以后,山巅又建“牧羊亭”,亭为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 )江州守臣厉文翁所建,并筑有石级可登 名 牧羊 者,据说是为了纪念南北朝时在此地庐牧羊的隐士,与庙祀无关。元代以海运效灵,又对小孤山寺庙略加修缮,赐额“广济”,给妇神加封“显灵”,称为“显灵广济夫人”。
延佑间,虞集登此山,见亭荒路毁,即鼓励安庆府判李维肃新修其亭,改名曰“一柱亭”。万历间,为便利舟济,又在庙南山门侧,立一铁柱,长三丈有余,系以竹索,让舟人攀援渡险。石上镌有俞瀚书的“海门第一关”,门首重书“启秀寺”三字。明代是小孤山佛庙鼎盛时期,洪武二年(1369 )谴良工、官员对庙寺进行维修和致祭,加封女神为“天妃圣母”。永乐间,封山神为“护国佑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妃”,额曰“天妃庙”。每岁正月十五,三月十三,遗官致祭。官制祭文曰:“维神下奠巨浸,砥柱中流,吴楚之镇,畿甸之喉,延搅万里,享祀千秋利有攸往,唯神是求。迄今祭奠,以迓神麻。尚饷”。为安南兵事,成祖遗国公朱能、英国公张辅,先后于永乐四年七月二十二日、七年二月五日,两次祭山。宣德二年二月七日,又遣龚良上山致祭。弘治时,邑令陈恪、施溥,均对庙宇重新修葺。嘉靖九年(1530),安庆知府叶梦熊予以维修,并刻诗文记述其事,至今尚存。亭改名为“梳妆亭”,被誉作天妃圣母梳妆处。二十六年 (1547 ),因山小庙隘,敕别建天妃行宫于山西里许处,其砖瓦皆各地所献,每片有督造官姓名。颜曰“护国寺”,一进九重,中为“天妃殿”,制度宏巨,画栋雕龙,俨若王居。院内有“御碑亭”,刻嘉靖的父亲兴献帝诗一章,落成后,派官员致祭,有“在昔二圣曾此经过,顾览神栖式展处,敬重以御题勒石,兼葺庙庭,珍器尚藏,用充俎豆”诸语,使小孤名盛一时。是时庙藏文物,有宣德铜香炉两只,成化青花瓷瓶一对后因岁久江坍,护国寺水毁无存 清代对此山庙宇,不断加以修葺。顺治九年(1652),邑令孟兴建了小孤山门和关帝阁,庙内住持僧宝慧,经过多年杖钵募缘,把重楼余庑,构制一新。康熙初,知县五民工,重建护国寺,于故址东北隅,与山上天妃庙互相辉映。五十九年(1720 ),诏令天下直省州县皆为天妃庙,加封女神为“天后”。 乾隆间,山上天妃庙亭日就圮毁,总督高某奏请核准,庙于乙酉(1765 )重建,门首镌有御书“灵昭江屿”额 亭由邑国子生王传璋重修,改名“妆亭”。 五年(1788) ,又为天后加封“显神赞顺”四字。嘉庆五年(1800) ,又加“垂慈笃佑” 四字,六年封天后父为积庆公,母为积庆公夫人,令地方官安设神牌于后殿,每年春秋二季,有司同日致祭。当时妆亭后侧石上刻有刘黻题的“云香水翠”草书。山僧西照还募砌石台于山麓,修石级至殿,以便舟泊登山,并置天灯三盏于妆亭上,照江上舟楫夜行。咸丰间,庙因多年失修,又遭兵燹,狼籍不堪。丁巳七年(1857 ),彭麟视师江表,与彭友胜等重建小孤山庙,碑记上序云:“本来巾帼,灵爽千秋,道造无极,威镇中流。水绕而曲,山峻而幽,江南妙境,此争上游。年代已久,石刹云休,修理复旧,抑又何求。”并扩建了外舍,献制了铁香炉、匾对和石刻,自此,庙貌文物,又焕然一新。一九二三年,七社集资增修山东北隅的护国寺,后三年,又将湮没的御诗碑复制重建,移置于小孤山绝顶梳妆亭后,邑人黎问夫有文不对题记载其事。此后,二十多年中,山僧龚明道,还不断化缘募资,对山上庙宇,作过多次增建和维修。一九四九年建国后,人民政府对山上庙宇和文物石迹实行保护。一九六四年,安庆行署派工程队前来,将山上的庙寺亭阁,修葺一新。山僧果修勤劳爱山,积累添置了不少文物,供人游赏。一九六七年,文革中,山寺、佛像和历史文物,频遭破坏,宗教活动基本停止。一九七八年以后,各种佛事恢复正常,寺庙也开始修缮。近年来,由于政府重视,小孤山寺庙已列为宗教开放点和文物保护单位,连续拨款增修。山上扩建了临江轩一座,山下新建了管理处和招待所等服务设施,主要殿宇、佛像、文物、石迹,除山下护国寺湮没久废外,均经修复充实,重放异彩如今名山胜境,更焕发雄姿,成为国内外游人、香客的向往之地
(4)
天下名山寺占多。严恭山有三座庙宇,山顶为严恭庵,山腰为一天门,山麓为严恭寺,布局似三角形。景色不一,各有千秋。
道光《宿松县志》把严恭山称之为“祖山” 。 “松山互障,西北递分,脉络有三:其中正北为严恭山,自蕲州界三面尖分脉,趋本邑西源山老冈岭迤逦而来,县治祖山也。”“ 严恭山县北30里,为县治祖山。”
严恭山是宿松的名山,坐落在宿松县的西北凉亭镇夏家村境内,北与趾凤乡的白崖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望,南邻梅墩乡且寄冲,西南坐望九井沟。
关于严恭山的名称由来,道光《宿松县志》说: “唐武德四年改宿松县严州,以此得名。”(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志·第三十一地理五》记载:“宿松,上。武德四年以县置严州,七年以望江隶之,八年州废,县皆来属。有严恭山。”民间传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武德帝偕同爱妃严氏,御驾游览严恭山,见霞光炯炯,紫气袅袅,奇花异草,胜于仙境,即对严妃说:“此山千姿百态,分外妖娆,恰似爱妃也。”严妃笑着答道:“陛下既爱此山,何不为之赐名。”帝武德满心喜悦:“爱妃之言正合吾意。寡人欲将爱妃之姓赐于此山,让黎民如恭敬爱妃一样恭敬此山,爱妃乐意乎?”严妃谢恩。帝回行宫,即颁诏御赐为“严恭山”。并将宿松县改称“严州”
严恭山由云天岭、玉屏峰(四顾寨)、石道峰三座山峰构成,互成鼎力之势。道光《宿松县志》介绍严恭山有云天岭、禅椅石、玉屏峰、钵盂峰、印心石、玉泉桥、玉泉井、鲤鱼石、白狼洞、打鼓石、石道峰、流云峡、中天壁立等景观。
严恭山上,终日云烟缭绕,古木葱茏,奇石嶙峋,异兽出没,既有名贵草药,又有吸铁石矿。登山远眺,一幅天然画卷展现眼前,西面是夕阳霞鹜齐飞,南面是长江水天一色,北面是重峦叠翠,东面是旷达无垠的平川。
严恭山景点甚多,临境触目。行至山麓,便见一条清澈见底的茶地河,展现在眼前,河的左侧有一石,状若青蛙,兼有跳跃之态,游人赞曰:“茶地青蛙河边坐,潺潺流水笑青蝌。”
穿过茶地河,行不过百米,可见三块巨石,矗立眼前,其中两块犹如蜡烛,一块恰似灯笼。传说是当年达摩祖师特意在山门前装上灯笼、蜡烛,照明山路,迎接香客游民。
循一天门北上有一峡,名曰“流云峡”。为巨石形成,形如刀切,为天然峡谷。峡谷长三十余米,高十余米,宽一米许,走进峡谷,白云扑面,凉风袭人,四面暗黑,仰望长天一线,如同皖南黄山的“一线天”。明太史程大猷,当年慰劳明军时,曾游过此峡,并命匠工在峭壁上镌有“流云峡”三个大字,旁有“明 绕过灯笼石,爬坡百余米,即是严恭山之一天门。山门两旁,险峰兀立,高不可攀,中间地势险要,庙宇便落在其中。堪称严恭山之要塞,故名之曰“一天门”。太史程大猷书”。至今历历可见。曾有游人作诗赞道: 霞光紫气穿峡过,人不流云峡留人。
流云峡之右峰,有一奇石,貌似战鼓,名曰“打鼓石”。石旁,有一洞为“白猿洞”,曲径通幽,深不可测。神传两万八千春的张果老,当年骑驴上山,行至白猿洞边,见洞口凉风习习,清静优雅,便打坐纳凉,休闲良久,猛一起身,随意一石,击中打鼓石,鼓声咚咚,响彻天地,惊得毛驴躲进了白猿洞,果老赞不绝口。
流云峡之西侧,有一陡壁悬崖,崖下峡谷长三百余米,谷高几十米,两旁树木成荫,算是天然隐居佳境。流云峡前有一奇石,高丈许,平展而滑,大石均匀裂开,中间横卧一石,宽约一米,长约两米,形如条桌。这里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春秋时,南海慈航、黎山老母、赤脚大仙云游到此,南海慈航、黎山老母在条桌石上对弈,赤脚大仙在旁观棋,兴奋之余,大仙手舞足蹈,大声喝彩,搅得老母心烦意乱,无心对弈,连遭败局,便恼羞成怒,即从头上拔下金钗,随手一划,大石霎时裂开,将大仙隔离一旁。后人称它为“张口石”。
严恭山著名景点当数严恭石道,严恭石道乃宿松十景之一。《安徽名胜楹联集注大全》有两幅对联:
其一,不泥不木石生成,不土不皮道士,硬骨怎装修,苔藓衣裳云帐幔。
经雨经风形弗朽,经霜经雪精灵,禅堂难造就,天官庙宇月灯光。
其二、硬骨本天生,历尽风霜犹傲岸。奇胎从地出,不需衣食也长年。
严恭石道既不是木雕,也不是石刻,天生而就,它伟然屹立在严恭山主峰身高三米有余。昂首观望,道貌俨然,神采奕奕,好像正在: 查人间善恶,观世界风云。 石道之旁,还有药血、丹灶,遗迹历历可见。 石道右侧,还有四个醒目大字: 中天壁立。 此系明太史程大猷石雕手迹。相传,战国期间,真人戚无何隐居严恭山之峰,吸日月之精华,纳天地之正气,虔诚修炼,刻苦参禅,炼丹炼药,普济万民,久而久之,功倍事成,便化成一尊巨石僧人,矗立在主峰大石之间,呼风唤雨,广施佛法洒江天。这就是宿松县志所载的严恭石道。
严恭庵就座落在大山之巅美景之中。《宿松县志》既严恭庵也有严恭寺: “严恭寺,唐大满禅师建,明朝洪武年间重建,后毁。国朝乾隆元年,邑监生余德依捐修殿宇佛像。”(105页)(109页有严恭庵)寺的正面有一条河,上游有一股飞泉从峭壁中直泻而下,形成瀑布,流至响石宕。瀑布旁有一奇石,恰似鲤鱼,生有鳞腮,更有腾云跳跃之态。清乾隆十二年,宿邑禀生陈衍昌见状,赞叹不己。次年,陈老又携重金再上严恭山,在石的下游,新建起一座桥,命名为“玉泉桥”。河为“雨花河”,石为“鲤鱼石。”有诗赞曰:玉泉飞泻串珠流,雨花四季泛碧州。桥上行人桥下影,诗开画景水中图。 古桥已毁,现新建了一座拱形玉泉桥。 玉泉桥的上游,天生一株“望春树”。传说是当年唐代僧人从西域移植而来。此树叶如杜鹃,花色各异,春有红花,夏有白花,秋有黄花,冬有紫花。以春为首,四季不谢。 登临严恭山之巅,凉风徐徐,古木参天,空气新鲜,清静幽雅。其诗曰: 暮鼓晨钟,还来众多香客;朝花夕月,欢送广大游民。 有关严恭山的传说及可游的景点还有许多: 如“禅椅石”、“干沟”等传说,“岗西脑”、“七丘田”、“跑马场”等景点,只待游客亲身去感受了。(云中飞)
(2015.6.29)(草稿)(待续)
(5)
日前, 石莲洞禅宗文化园人选中国旅游投资优选项目。
石莲洞坐落在河西山。吴汉亮老先生根据史料和采访的不完全统计,散落河西山地区各处的历代寺庙计有十五处之多。
石莲洞禅林:亦称五祖禅林。县西五里河西山佛坐岭下,这是亦仙亦佛之秘宅。“石莲洞”刻石相传为唐末忠义诗人罗隐笔迹,罗避乱隐居修炼于此,既老,以服食仙去。洞坞有佛坐石,传五祖弘忍尝宴坐石上,作风动波声之偈,则名山僧占抑已久,洞前故有刹,兴废废兴,莫辩为何代。几经兴哀,明初在遗址之上重建,但已不似前,末年又烬于兵。清初,有诛茅结庵者,仅数橼。岁久,欲转风轮,僧逐竟去。释某不忍祖迹就湮,用惗稔,敛粟鸠蚨,重构精舍。以忍祖坐石为中禅堂石龕,以石莲洞为授法洞,以洞顶石上青莲为峰顶,荷衣地上白莲为佛灯建寺,曰“五祖禅林寺”亦烬于兵,到二十世纪八十年复由信徒募损重建,后又几经扩建和完善配套,已具规模,为点缀河西山增添了光辉。
西来庵:座落城西河西山麓的翠眉山。古有一庵名“青莲庵”,民间传说翠眉山本系龙湖五里中青莲花仙的化身,因此而名。唐初有叟吴公自缚茅庵于此,曰“隆望庵”,因谐音所至,“隆望”误为“龙王”。清顺治甲午年,僧惺一扩建补敞,时孝廉袁自昭以“山分灵鹫,大意历然”之意,建议惺弃“龙王庵”匾额,易新名曰:“西来庵”,沿用至今。(109页)
大王庙:一作河西庙,一作张公庙,公候庙,在治西五里佐坝乡碧岭村,旧建、屡建屡毁,祀汉令张何丹,因宋时封王,故名大王庙。(99页)
九龙庵:亦称上华庵祀张何丹,治西十里,明袁伯溥建。屡建屡修,毁于战火。(109页)
骑龙庵:在治西十里,旧建,祀龙神,明季毁。国朝康熙庚午,大旱,知县唐宗圣祷雨其处,雨大降,逐命众重建。(109页)
龙王庵:县西南三里河西山东南麓水口山近处,传为唐宿松县令闾邱祷雨之处,祀龙神,历经重建修茸、均毁于战火。(《宿松县志》说龙王庵有10处:横山、凿山、难暮山、便民庄、义乡庄、污池、严恭山、祈雨山、张公山。这里大约就是“治西三里”了。)
潄云庵:在治西十里,河西山西麓。祀风雨雷神系民间祷雨之处,传为唐建、后毁。(县志在治西八里)。
观音庵:治西四里河西山,供祀观音,唐时初建于水口山,翠眉山之西北、后毁,清初顺治年间由民间募建。(5处)
慧莲庵:西五里荷衣池东下侧,旧建,元末毁于红巾军战乱。(宿松县志说在治八里东30里,我们一世祖石兴宗建,祀张巡。)
九姑庙:治西八里,清乾隆二十二年建。(99页)
炎帝庙:城西郭外,清初由詹姓庵改建,乾隆二十四年由知县王熙泰重修。今不复存在。(99页)
平浪王庙:杨泗庙。治西郭外半里,旧建。清乾隆二十年,邑人王东升、楚山等募修。道光六年增生朱麟、监生王秀江、耆民陈启盛纠募重修。(99页)杨泗庙在我们佐坝到县城小路上。
乌轿庙:在治西五里县河坝上,昔前殿有演武厅。据志载:演武厅扁于正庙,霜降等操练士卒,率卒庙外,不得入内。(99页)
雨社:亦名张公雩社,为汉令张何丹祷雨处,祀张公何丹。雨社在治西十里河西山西南之大王庙山左上侧。面临河口,峦秀水萦,有竹树之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