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白鹿原》改编得失面面观
文/雨田
引 子
«白鹿原»是一部描写陕西关中百年变迁的史诗性作品,可谓一部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的小说,可加冕以经典。
我对小说«白鹿原»的评价为:一书在手,终身受用;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陈忠实先生身前对电视连续剧«白鹿原»的改编给予厚望。尽管该剧开拍时他正经受着病魔的摧残不能到现场见证这个历史时刻,但他还是强忍病痛挥毫写下了自己对剧组的满腔期望——“激荡百年国史,再铸白鹿精神。”
众所周知,由于受容量的制约等原因,电影«白鹿原»上映后,它对小说原著精髓的把握与还原,不但没有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还招惹了一出涉及“关中老腔”的侵权官司。陕西话剧团的«白鹿原»,我错过了在苏州观其演出,不知剧情究竟如何演绎,估计比起电影来也精彩不到哪里去,因为话剧受制约的因素更多。
江苏和安徽卫视财大气粗,购买了电视剧«白鹿原»(以下简称“«白»剧”)在全国的首播权。其在4月16日敲响“开场锣”后便没有了“下回分解”,一时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不少的猜疑。直到5月10日恢复正常的播出后,才有了云开日出,如释重负。小道上盛传的暂停播出的原因有多个"版本",有说«白»剧被一群高颜值的“小鲜肉”主演的«欢乐颂»抢了风头,也有说与万众瞩目的反腐大戏《以人民的名义》不期而遇、“狭路相逢”。不管怎么说,大家见到的是苏、皖二台“避其锋芒,暂退三舍”。由此可见,在文化多元化与受众群体欣赏品味多元化并存的今天,要唱响主旋律确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更不是一道行政命令的强制就能奏效的,一定要靠思想高度与艺术魅力完美融合的作品来引导市场、占领“阵地”、赢得观众。好在电视剧«白鹿原»称得起这样的扛鼎之作,忠实先生闻知此情也会欣慰于九泉之下的。
对任何一部文学名著搬上银幕与屏幕,观众都是抱着殷切期望的,总是期待着它既能忠于原著,更能高于原著。对«白鹿原»自然也不例外。从该剧播出的前三十多集来看,就剧情的跌宕展开,矛盾冲突的交织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而言,我认为改编的再创作是成功的,特别是对小说中一些精彩情节的还原和对人物典型性格更饱满的刻画,除凸显真实之外,还有更深层次地拓展与升华,通过演员表演的二度创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有质感。
下面,我谈谈自己对电视剧«白鹿原»改编得失的一孔之见:
一、凝练极致的片头片尾曲
«白»剧剧组中,编剧和导演才华横溢,"老戏骨"们更是大显身手。张嘉译,何冰饰演的白嘉轩与鹿子霖的"对手戏",一集比一集精彩,特别是对鹿子霖的狡黠、贪婪、自负,刻划得入木三分,。
就音乐而言,我十分欣赏«白»剧片头和片尾曲的精炼,大气,对烘托全剧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可谓"四两拨千斤"。作曲是大名鼎鼎的全国音协主席赵季平,两位演唱者是当红的实力派歌手雷佳与韩磊。
"原上的白鹿吆,
我爷爷我爸爸的白鹿吆。"
这是片头曲的歌词,只有两句,雷佳在演唱中将"爸爸"还原为关中人的称呼"达",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回到了故事的发生地"秦川",带回到那在历史上曾有白鹿出没的神奇的"原上"......
"日子总会亮堂,
麦子终又再黄。"
这是片尾曲的歌词,取自小说,也只有两句。这两句再朴素直白不过的农家言语,却蕴含着哲学色彩与真理内涵。韩磊带有几分高亢的秦腔韵味的演唱,大气磅礴,把不屈不挠的"白鹿精神"抒发的淋漓尽致......
只有两句歌词,这怕是迄今为止影视剧的主题曲中最短的,也是最通俗、最传神的,正应了那句话:浓缩的都是精华!
已经听了三十多遍了,两首曲子的旋律烂熟于耳于心。每晚,我都会跟着电视,在片头忠实先生的遗照出现之后,轻声地哼唱起来......
——2017年5月28日晚19:20写于苏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