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365 第三章、奴隶社会
(2014-07-31 06:19:09)
标签:
365奴隶奴隶社会奴隶主体力劳动 |
分类: 读史感悟 |
第三章、奴隶社会
第一节
随着石器的使用,金属工具的出现,生产有所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产品除维持人们的生活必需以外,开始有了剩余。剩余产品的出现,同时出现劳动力的剩余,使人们开始有了分工:一方面为一部分人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科学活动,从而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为私有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社会上出现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奴隶制度逐渐形成,奴隶社会随之产生。
人类社会中,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都是奴隶,这样的社会叫奴隶社会。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拥有奴隶,劳动活动以奴隶为主,无报酬,无人身自由;奴隶主可以买卖奴隶;无生存权利,奴隶主可以随意杀害奴隶,或用奴隶陪葬。
奴隶社会是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社会。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发展方向。
奴隶社会最早出现于埃及、西亚、中国和印度,继而在希腊和意大利等地产生。产生和确立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能够生产剩余产品,从而使奴役他人变为有利可图的事。从此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
最早的奴隶主,是原始社会内部分化出来的部落氏族中的贵族。最早的奴隶是氏族部落战争中被俘虏的外族人。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氏族部落内部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富裕的氏族贵族对贫困的氏族成员的奴役也日益加深,其主要形式是债务奴役,无力还债的贫困氏族成员往往被债主卖到其它氏族部落充当奴隶。此外,惩罚罪犯、海盗、贩卖人口、买卖奴隶、家庭奴隶等也是奴隶的重要来源。
随着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作为奴隶主阶级镇压奴隶和其它被剥削者的奴隶制国家应运而生。
在奴隶社会,居民被分为自由民和奴隶两部分;在自由民内部一般又可分为占有奴隶的奴隶主和不占有奴隶的自力谋生的劳动者;奴隶内部又划分为若干集团;在自由民与奴隶之间还存在着许多过渡性阶层。在自由民内部,存在着面临沦为奴隶危险的平民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在自由民与奴隶之间,在奴隶占有制国家与被奴役的外邦人或臣民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奴隶社会对于原始社会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奴隶主占有制社会打破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关系的狭隘性,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发展,为整个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在此次历史变革中,奴隶主无疑得到最大利益,可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或者不参加劳动而获得最多的财富。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奴隶也得到了利益,某些战俘奴隶避免了战败被杀的命运,同时生活水平要比原始社会总体要有所提高。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一是战俘不再被杀死而是变成奴隶,保存了大量生产的劳动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有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是奴隶主占有大量生产资料和大量劳动力——奴隶,集中在自己的庄园和作坊中,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产生巨大的财富。三是大量的奴隶在大规模的生产劳动中,进行简单的分工协作,使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也迅速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事实证明,由于奴隶制的建立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可见,一种社会制度变革为另一种社会制度,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在于新的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从奴隶社会开始,人类便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经验和自然知识得到继承、积累和传播,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阶级压迫的出现。广大奴隶的劳动提供了较多的剩余产品,这就使社会上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另一部分人,则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他们主要是奴隶,于是,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在奴隶社会,体力劳动者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这种分工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当时社会分工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在奴隶社会,没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文化的巨大成就。所以,在奴隶社会,出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历史的进步
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奴隶社会,脑力劳动者在科学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不可能脱离体力劳动者的活动。没有体力劳动者辛勤劳动生产出各种生活资料,脑力劳动者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明创造;没有奴隶和工匠们的体力劳动,只有脑力劳动者的设计,也不会创造出任何文明成果;没有广大奴隶等劳动者的生产实践,脑力劳动者也就丧失了科学文化的丰富的创造源泉。所以,脑力劳动者的任何成就,归根到底都是建立在广大体力劳动者劳动的基础上的。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后,从事脑力劳动就成为奴隶主的特权,奴隶则被剥夺了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权利。奴隶主脱离体力劳动,把体力劳动看作是卑贱的事。他们还利用自己所占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对奴隶的统治。这样,就形成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这种对立体现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
奴隶社会把人类带入了文明时代,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历史的一个大进步。但同时,奴隶制度也是一个最野蛮的制度,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和广大奴隶的遭遇就可以很明显地说明这一点。
奴隶主为了维护奴隶制度,不断强化军队、法律、监狱、法庭等国家机构,对奴隶进行统治,镇压奴隶的反抗。奴隶制是最惨无人道的压迫制度,突出表现在用奴隶作人祭或殉葬。奴隶主还常常以摧残奴隶的生命来取乐。奴隶主为了维护其统治,还从思想上欺骗和麻痹奴隶,他们编造种种谬论,把奴隶制说成是永久长存的,以使奴隶安于现状,听天由命,放弃反抗。总之,广大奴隶受到了有形和无形枷锁的束缚,遭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过着最黑暗、最悲惨的生活。
同时,奴隶制生产关系固有的局限性也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其表现:一是在奴隶劳动中故意不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因为奴隶主不关心生产技术改进;二是奴隶主对奴隶的强制超负荷劳动,不断引发奴隶的反抗,这导致奴隶主只给奴隶使用粗笨的不易破坏的生产工具;三是偏重于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仍主要使用石器,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都是这种情况。
奴隶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相对落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局限性,是在新式生产工具出现以后才充分暴露出来的。新式生产工具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到新水平的标志,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在奴隶劳动中不能被广泛采用,这证明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发展的桎梏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之日,也就是奴隶制生产关系走向没落之时。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奴隶社会后期,奴隶们极端仇视劳动,奴隶主们极端鄙视体力劳动。许多田地荒芜,手工业衰退,商业停滞,人口减少,经济萧条,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败景象。
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被奴役的氏族部落反抗征服者的斗争,往往表现为大规模的奴隶起义。但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方式,更为经常的是消极怠工、逃亡、破坏生产工具或杀死个别穷凶极恶的奴隶主。在反抗奴隶主剥削和奴役的斗争中,奴隶有时与自由民中的平民联合行动。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生产技能的积累、劳动分工的发展,奴隶占有制的生产关系日益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矛盾。在奴隶社会末期,出现了一批由奴隶主阶级中产生的大土地所有者,广大自由民逐渐沦为与奴隶处境大体相同的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各奴隶占有制国家通过长期的不同形式的革命性变革,逐步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大土地所有者演变为封建地主,奴隶和自由民转化为农奴。以剥削农奴为主的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取代奴隶占有制为主导的生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