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226、黄授书——理论天体物理学家
(2012-03-29 06:22:40)
标签:
黄授书方正密近双星大黑紫金山天文台 |
分类: 读史感悟七:中国科技 |
黄授书(1915-1977)
黄授书和天体光谱学家斯特鲁维合作,做了许多恒星特别是密近双星如渐台二、角宿一等的研究工作。1963年他在《渐台二的一种解释》一文中提出盘状星模型,后来被天文界广泛采用。被列为“密近双星”研究史中八个里程碑之一。1961年从理论上预言了红外星的存在,1965年预言被证实。他在原子物理、恒星大气、恒星光谱、密近双星、行星系形成等方面,做过许多理论研究,发表论文120多篇。
黄授书预言存在红外星:光谱中主要的能量位于红外区的恒星,1961年黄授书就预言过这种天体的存在。根据普朗克辐射定律,黑体的温度越低,辐射的主要部分就越向长波区(即红区)移动,因此相当多的红外星是有效温度很低的晚型星。还有一些红外星,其辐射不符合黑体辐射定律,而显现出明显的红外色余;这可作如下解释:在星体周围存在着尘埃和气体分子云,它们吸收中心星发射的紫外线和可见光能量,再以红外波辐射出去。这些物质可能来源于原恒星形成的剩余物,例如来源于猎户座BN天体和金牛座T型变星这样一些红外天体;也可能是从中心星抛射出来的(见质量损失),如鲸鱼座o和IRC 10216的周围的尘埃壳。红外星主要是一些红色超巨星、长周期变星、碳星、淹没在浓密尘气吸光云中的O、B型星(见恒星光谱分类)、B型发射星、爆发后不久的新星、老新星、F、G、K、尘埃和气体分子型高光度星、金牛座T型变星和猎户座BN天体等。它们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年轻的正在形成中的恒星,或者是年老的走向灭亡的恒星。因此对红外星的研究是天体演化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1965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美国诺伊吉保尔-马尔茨和莱顿等发现红外星,如天鹅座NML、金牛座NML等,证实黄授书的理论预言;美国发射“阿波罗1号”宇宙飞船,法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第一次在太空舱外活动。
黄授书研究---绕地-月飞行的周期轨道, 通常以平面圆型限制性三体问题为力学模型,探讨绕地-月飞行的(施瓦茨型)对称周期轨道。对考察月球有实际意义的,只是那些近月距和近地距都不大的周期轨道。黄授书的研究表明:周期分别为1/2﹑2/3﹑3/4﹑2/5……6/11个月的14种通约型轨道,它们的近月距小于8万公里,而且近地距又在16万公里以内。与绕月飞行的轨道一样,这种周期轨道亦可分为绕行与非绕行两种;另一方面,周期轨道又它们是一些周期很短(几天)的逆行轨道,这些轨道的近月距比近地距小得多,而且它们是不稳定的。非绕行周期轨道比较普遍,周期相当的顺行与逆行轨道组成一对,当近地距缩短至零时,它们一起退化到同一个极限轨道──闭合抛射轨道。
黄授书在原子物理、恒星大气、恒星光谱、密近双星、行星系形成等方面,做过许多理论研究,贡献卓著-发表论文120多篇。他在《渐台二的一种解释》一文中提出盘状星模型,后来被天文界广泛采用,并被列为“密近双星”研究史中八个里程碑之一。为纪念表彰其在天文学上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已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黄授书星”。 1977年在北京讲学期间因心脏病突发,于9月15日在北京逝世。
为纪念黄授书先生,促进中国天文学的发展,鼓励并表彰在天文学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年轻天文学家,中国天文学会特设立黄授书奖。天文学会以黄授书先生遗赠设立专项基金,并接受海内外团体和个人的捐赠。
中国是研究天文最早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颛顼帝就根据自己对天体的观察,定四时(春夏秋冬),指导人们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时称颛顼历。中国人民继承了先祖的传统,涌现出了不少的天文学家。黄授书,虽为美籍,但他也是华人的后裔,沾到了中国人的脉气,因此他也颇有成就。不过,科学是不分国界的,所以他的成就,中国人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