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址小 马韬)
(2010-05-17 15:50: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成长足迹 |
读中悟诗情,品中明诗理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石灰吟》与《竹石》两首古诗,同为咏物诗,都是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对自身高尚品格与情操的真实写照,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教学着两首古诗的时候,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明理的方法为线索,通过主要指导第一首诗《石灰吟》的学习,通过“初读正音—再读解意—三读悟情—四读明理”顺序,引导学生们自读自悟第二首诗《竹石》,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了解诗句的运用。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点、难点:
1、
2、
3、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石灰吟》
一、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完后想一想,通过第一次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2、
(1)
(2)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互相问一问,或者勾画出来。
2、
(1)
(2)
3、
(1)看到“若等闲”这个词,很熟悉,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中有这个词呢?(《长征》)
是啊,《长征》中红军战士把“万水千山”把“远征难”看作等闲,那今天我们所学的《石灰吟》这首诗中,又是把什么看作等闲之事呢?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而这一切,都为了把(“清白”,)把高尚的情操留在人间。
(2)这是一种怎样的石灰呢?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4、
三、三读古诗,感悟诗情。
1、
对,正像你们所说,这首诗更是诗人于谦一生的经历与人格的真实写照!
2、
(1)
(2)
3、
(1)
(2)
4、
(1)
(2)
A、我们的诗人于谦自幼才华横溢,他青年就写就了这首《石灰吟》,立下了志愿,他告诉自己要做一个这样的人——
B、明英宗被俘后,他坚决不肯投降,力主抗战,为了祖国,为了保护百姓不受蹂躏和践踏,他站在高高的城楼上,面对入侵的外族,他愤慨的大声地说——
C、英宗复辟了,佞臣当道,于谦被以谋逆罪处以死刑,面对那些小人权贵们,两袖清风,正以凛然的于谦大声地喝道:——
四、四读古诗,明诗理。
1、是啊,我们的文学家,诗人,民族英雄于谦就这样去了,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是,他留给我们世人的,却是那永远抹不灭的清廉、正直、刚强不屈的精神,代代相传!
2、齐读古诗。
学习《竹石》
五、总结学法。
初读正音—再读解意—三读悟情—四读明理
六、自读自悟。
七、汇报交流。
八、悟情明理。
1、《竹石》这首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诗人那种坚韧不拔、正直不阿的高傲风骨?
2、抓住“咬定”“任”两个词语进行深入理解。
3、指导朗读。
九、引导升华,学会运用。
1、出示古诗。指名读。
2、看到这两句古诗,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哪些人的身影呢?
3、引导。如:岳飞、文天祥、革命英雄、焦裕禄、抗灾英雄等等。
4、是啊,这两首诗,不仅是两位诗人自身的写照,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几万同胞的精神所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和诗人一起来吟诵这两首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古诗吧。
5、激昂的音乐中,学生最后齐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