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址小  马韬)

(2010-05-17 15:50:15)
标签:

杂谈

分类: 成长足迹

读中悟诗情,品中明诗理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石灰吟》与《竹石》两首古诗,同为咏物诗,都是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对自身高尚品格与情操的真实写照,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教学着两首古诗的时候,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读中明理的方法为线索,通过主要指导第一首诗《石灰吟》的学习,通过“初读正音—再读解意—三读悟情—四读明理”顺序,引导学生们自读自悟第二首诗《竹石》,比较两首古诗的异同,了解诗句的运用。

教学目标:

1、  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读中理解古诗的含义。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诗人借物来抒发自己清洁、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品质与高尚情怀。

3、  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古诗运用的情境。

教学重点、难点:

1、  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2、  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体味古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品质与高尚情怀。

3、  体会运用古诗句的情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石灰吟》

一、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诗。

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完后想一想,通过第一次读,你知道了些什么?

2、  汇报交流

(1)       指名读古诗。

(2)       说感受。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自读古诗,说诗意。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互相问一问,或者勾画出来。

2、  交流

(1)       分句说诗意。

(2)       说整首诗的意思。

3、  抓住重点词语“若等闲”深刻感知。

(1)看到“若等闲”这个词,很熟悉,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中有这个词呢?(《长征》)

是啊,《长征》中红军战士把“万水千山”把“远征难”看作等闲,那今天我们所学的《石灰吟》这首诗中,又是把什么看作等闲之事呢?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而这一切,都为了把(“清白”,)把高尚的情操留在人间。

(2)这是一种怎样的石灰呢?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4、  齐读古诗。

三、三读古诗,感悟诗情。

1、  师:那么,孩子们,《石灰吟》这首古诗,诗人只是单单在赞美石灰吗?

对,正像你们所说,这首诗更是诗人于谦一生的经历与人格的真实写照!

2、  介绍背景。

(1)       学生介绍。

(2)       教师补充。

3、  谈感受。

(1)       了解了诗人清白、廉明,正直的一生,我想此时你们对于这首古诗,对于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一首铿锵有力震撼人心的《石灰吟》已经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谁来说一说。

(2)       学生说。

4、  指导朗读。

(1)       练习:是啊,粉骨碎身全不怕,诗人在借这首诗告诉世人,他不怕——,他不怕——,他不怕——。

(2)       引导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我们的诗人于谦自幼才华横溢,他青年就写就了这首《石灰吟》,立下了志愿,他告诉自己要做一个这样的人——

B、明英宗被俘后,他坚决不肯投降,力主抗战,为了祖国,为了保护百姓不受蹂躏和践踏,他站在高高的城楼上,面对入侵的外族,他愤慨的大声地说——

C、英宗复辟了,佞臣当道,于谦被以谋逆罪处以死刑,面对那些小人权贵们,两袖清风,正以凛然的于谦大声地喝道:——

四、四读古诗,明诗理。

1、是啊,我们的文学家,诗人,民族英雄于谦就这样去了,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可是,他留给我们世人的,却是那永远抹不灭的清廉、正直、刚强不屈的精神,代代相传!

2、齐读古诗。

学习《竹石》

五、总结学法。

初读正音—再读解意—三读悟情—四读明理

六、自读自悟。

七、汇报交流。

 1、读诗。

 2、说诗意。

八、悟情明理。

1、《竹石》这首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诗人那种坚韧不拔、正直不阿的高傲风骨?

2、抓住“咬定”“任”两个词语进行深入理解。

3、指导朗读。

九、引导升华,学会运用。

1、出示古诗。指名读。

2、看到这两句古诗,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哪些人的身影呢?

3、引导。如:岳飞、文天祥、革命英雄、焦裕禄、抗灾英雄等等。

4、是啊,这两首诗,不仅是两位诗人自身的写照,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几万同胞的精神所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和诗人一起来吟诵这两首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古诗吧。

5、激昂的音乐中,学生最后齐读古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