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浪淘沙》《北京的春节》评课4

(2009-11-02 16:15:30)
标签:

教学

杂谈

分类: 成长足迹

前些天, 张老师组织我们区中心教研组高年级组成员一起在联盟西路小学观摩了王文辉老师的一节古诗教学——《浪淘沙》。这节课上,教师语言精简,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实而不紧,稳而不慢。同时,王老师注重从古诗的字眼入手,引导学生品诗词,想意境,采用吟诗作画的形式,把短短的28个字体会的淋漓尽致,给人美的享受。下面就来谈谈我个人对这节课的粗浅的认识:

一、王老师导入简洁明了,直入主题。为后面的学习留下的充足的时间。

二、王老师能做到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在学生的发言中能俯下身子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做到及时点评、指导。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有两个字音没有读准确,都被王老师的火眼金睛发现了。其中一个是“簸”,王老师这样引导大家:这是一个多音字,表示动作时读第三声,表示名词时读第四声,这里应读第四声。学生理解了意思再读,没有一个出错的。可见老师的指导是相当到位的。再有一个字是“曲”,这是同学们常见的一个多音字,所以王老师只是简单的引导:在表示弯弯曲曲时它读第一声,在表示乐曲、歌曲时读第三声,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里应该读第几声呢?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进来,抓住这样的学习机会,很自然的读准了字音,扫清了文字的障碍,为品读古诗,体会意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王老师注重古诗教学以读为本,特别是在本课中王老师采用吟诗作画的形式,让学生在反复读诗后,对古诗的意境进行简单的勾勒,是一个亮点。既是对文本处的想象补白,又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训练点,一举两得。在自己的教学中,偶尔也尝试着运用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补白,但由于自己预设也引导不够,总是虎头蛇尾。但王老师的这节课中这个环节就体现得非常完美。

四、王老师能巧妙适时地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黄河的汹涌澎湃的气势和当时的写作背景,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融入到古诗的意境中去,引起了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同时借助“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使学生明白了“直上”的表面意思,理解了作者的心境,为诵读古诗推波助澜。同时,新旧知识的结合也使这节课的学习变得非常完整,充满了生命力。

另外,在这节课中,我还有一点小小的建议,在王老师的这节课中,比较侧重了对古诗意境的渲染和感悟,似乎对课题的理解少了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我觉得这里还是应该给学生补充一下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养成课内外知识及时进行整合的好习惯。当然,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要想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太多的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北京的春节这是一节课,一节能把我们带回儿时的喜悦与童真中的一节课。春节年年过,可总说越过越没意思。然而听了马老师的这节课,自己失落的、久违的那种心情又回来了。如马老师说的,春节不仅仅只是大年初一那一天,而是从腊八开始,从迎接春节开始就算是过年了。整节课中,马老师从春节的准备阶段入手,把一个年味十足的老北京的习俗呈现在读者眼前。下面就马老师的这节课谈一下我的粗浅的认识:

一、马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语言亲切而有磁性,亲和力很强,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不离老师左右。整节课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气氛十分活跃。

二、马老师注重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上课伊始,马老师通过五彩的图片出示了老北京诱人的小吃、多姿的花灯、飘香的点心等等,先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正如马老师说的让人“大饱眼福”。一下子把孩子们对于课文中老北京那些陌生东西的距离拉近了。让孩子们急于想知道老北京人是怎样过年的。

三、马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在感悟课文内容时,马老师带领同学们先回忆了本课的写作顺序,按着腊八、腊月十九、二十三、除夕、元旦、元宵节、正月十九这几个有代表性的时间,把课文分为了准备过春节、过春节、春节结束这三个阶段。然后详略得当地学习了其中的前两个阶段。

四、马老师注重对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语文学习有机结合。如在学习了老北京人迎接春节之后,马老师这样追问学生:“为了迎接新年,你都要准备什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使学生有话可说,然后再来看作者是怎么写的,从而体会到了老舍先生语言的风趣幽默。

五、马老师能做到以读促讲,以读促思。虽然这篇课文篇幅很长,但马老师还是能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反复读书,通过自由读、感情朗读、引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品味语文,品味年味。真正做到了读进去,悟出来。让人不由得想说“春节早点来吧!”

关于马老师的这节课,我还想说的是,这些图片的出示放在上课一开始是否合适,毕竟这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如果是为了朗读感悟文中描写的事物服务,是否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再出示这些图片会更有针对性?

以上是我个人的粗浅认识,大家可以互相探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