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上《冀中的地道战》教材研读

(2009-09-20 23:02:46)
标签:

教学

杂谈

分类: 研训之窗

 

我乡六年级的语文老师们在乡校部领导组织下对《冀中的地道战》进行了研读,就这课的知识点、重难点和教学中的有效做法及疑问进行了互动学习,使老师们对教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研读中,我们首先撇开“这是一篇课文”的思维定势,把自己当作一名读者,把教材当作一篇读物来读。读完后我们了解到《冀中的地道战》一课以地道战的特点为线索,有序地介绍了冀中地道战的产生、作用和结构特点以及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的惊人奇迹,歌颂了我国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其次,有了初步了解后,以教师身份我们再次研读,讨论编者为什么《冀中的地道战》这篇课文选入本单元。首先本文是战争题材,更能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符合本单元的教育思想。其次这篇课文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特别是课文的第二部分,用任丘的地道为例,以点代面,把地道的复杂结构、多种作用和样式特点写得清清楚楚。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感悟中国人民的聪明是无穷无尽的还要感受冀中的地道战是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内容符合六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孩子们会喜欢的。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

最后,我们以学生身份揣摩自己的阅读过程,体察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解决难点的方法。

本课重点是了解冀中地道的结构特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难点是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的聪明是无穷无尽的。

疑点是为什么把冀中的地道战称为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我们要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在脑海中想象教学活动情景:孩子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甚少,对地道战没有直观的感受,怎么办?经过我们的研究,我们采取1课前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交流2抓重点和中心、突破难点,课文重点是第三至五小节介绍了地道的式样、构造及特点,如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三至五小节,初步了解地道里面的构造,然后让学生细读课文,抓重点语句或段落,画一幅地道示意图,并能结合示意图,要求学生作简单的介绍进行看图说话,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但我们到要想对孩子进行合理评价指导自己要先有底,所以我们先画了一些地道示意图。教学本环节,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同时,我们重视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例如围绕“奇迹”这一中心词深入学习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这一重点内容。通过播放《地道战》电影片段将学生带入地道战的情境之中,让他们总体感受地道的奇妙无穷,感受人民的无穷智慧,得到心灵的震撼,将课堂掀入高潮,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通过小组观看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归纳:1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方面的结构看,口外:隐蔽安全,堆满荆棘,设置陷坑;口内:活道——“孑口”,死道——地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2从对付敌人破坏方面的结构看,防火攻——土和沙;防毒攻——吊板;防水攻——跟枯井暗沟相连;3从通讯联络方面的结构看:“无线电”——吆喝声,“有线电”——拉铃声。这些都说明了地道的“奇”。冀中人民在这里边战斗边生产,充满生活气息课文从“奇迹”一词开始,到“奇迹”一词结束。全篇课文通过对地道的构造、特点和冀中人民利用地道巧妙地打击敌人,以及地道在战斗中所起的作用几个方面的描写,具体阐明了地道战是个惊人的“奇迹”。从而说明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战争具有巨大的威力。

字词句教学

课前让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对于重点词:堡垒、扫荡、封锁、孑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后游击战争。脑海里浮现这样一幅教学情景:围绕这些关键词语,老师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交流理解就能解决。我乡连丽红在教学“地道的开口在隐蔽的地方”中的“隐蔽”一词,先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所了解的地道口的位置。学生踊跃发言---马槽里、草垛下、锅台下等,答案之丰富详尽,令人感叹。从而使学生很快的理解了隐蔽学生对地道的构造及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冀中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也有了感性而深刻的理解。对于有线电等词语我们认为这更能体现人们的乐观精神,所以为了让学生体会我们还制作土电话让学生切身感受一下。重点句: “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地纺线呢。”这句话进一步说明地道里既不气闷也不黑暗,非常安全,强调地道特点,又能体现人们乐观主义精神。

指导朗读

我们在研读中还探讨了朗读指导方法:当学生读书读的感情不到位时教师有必要范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有时候还可以引读,如“原来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只要一个人拿一根木棒,就可以把孑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让不同的学生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以“有了地道战这个斗争方式,敌人毒辣透顶的“扫荡”被粉碎了。冀中平原上的人民不但坚持了生产,还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为例,播放电影《地道战》片尾总攻部分课件,让学生齐读享受胜利的喜悦,得到心灵的震撼,就是我们所主张“将心比心”法,就是角色转换法,把自己的感受通过齐读宣泄出来。

读与写的结合点:

1模仿式。学了本课,可让学生模仿这课的写法,以小导游的方式按照总分的顺序空间转换顺序介绍一下地道战,学校或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

2感想式。这是学生表达阅读感受、体会的一种方式。既可以对文章的词句段作批注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抒发对整篇文章的读后感受,也可以写对课文中某个方面的感想,关键是要抓住文中最打动学生的地方,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真正做到让学生“有感而发”。

探求课外“延伸点”:

1阅读延伸。如学了本课后,引导学生阅读《小英雄雨来》;《王二小》等自己喜欢的战争题材的文章。

2实践延伸。如学了本课后,组织学生对我们保定人文历史地理环境进行调查,开展人类智慧大搜索活动,如狼牙山,冉庄地道,保定军校……一方面再次认识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将认识转化为行动,在实践中加深体验,升华情感。另一方面启发他们积极动脑,大胆想象,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做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之,通过集体研读本课收获到不仅仅一课的上法,更关键的还是思想意识的提升。我们知道了讲课并不是单单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而是我们真正坐稳身子安安静静地读书,认认真真地钻研。才能真正获总得课堂生成的快乐。        

 

                     焦庄乡六年级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