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典型的沟通模式
(2018-05-23 08:56:05)
二讨好型的人,最会为别人着想,很体贴,很会自我牺牲,可是却失去自我,最容易被人忽略。这类人的优点是擅长关心别人。
1 面對壓力時,常常是先反省自己,看自己哪裡沒做好
2 內在的感覺是:我沒有什麼價值,我什麼都不是
3 過多的責任感,強烈的自責與歉疚感
4 犧牲式的行為使的負擔過重,造成不快樂沮喪
5 將自己的渴望投射到別人身上,所以敏感、體貼地觀察他人之需
當我們討好時,不顧自我價值的感受,而將我們的權力交給他,或是來者不拒。討好乃是戴上取悅的面具,是種極受他人接納的行為,給予他人的訊息是『我們不重要。』所表現的內在獨白包括『我應該永遠對人好。』『我應該永遠不惹人厭。都是我的錯。
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讨好型的人永远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他们小心翼翼,缩手缩脚,丝毫不敢责怪别人,他们的情绪是内向的,往往温和的表情下潜藏着汹涌的情绪 言语——同意:"这都是我的错" ,"我想要让你高兴"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 ,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 "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讨好型
1 面對壓力時,常常是先反省自己,看自己哪裡沒做好
2 內在的感覺是:我沒有什麼價值,我什麼都不是
3 過多的責任感,強烈的自責與歉疚感
4 犧牲式的行為使的負擔過重,造成不快樂沮喪
5 將自己的渴望投射到別人身上,所以敏感、體貼地觀察他人之需
當我們討好時,不顧自我價值的感受,而將我們的權力交給他,或是來者不拒。討好乃是戴上取悅的面具,是種極受他人接納的行為,給予他人的訊息是『我們不重要。』所表現的內在獨白包括『我應該永遠對人好。』『我應該永遠不惹人厭。都是我的錯。
试图远离对自己产生压力的人或减轻自己因某些人所带来的压力。
讨好型的人永远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他们小心翼翼,缩手缩脚,丝毫不敢责怪别人,他们的情绪是内向的,往往温和的表情下潜藏着汹涌的情绪 言语——同意:"这都是我的错" ,"我想要让你高兴"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无助" ,恳求的表情与声音,软弱的身体姿势。
行为——举动:过分的和善,道歉,请求宽恕、谅解,哀求与乞怜,让步。
内心感受——"我一无是处" "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心理反应——神经质、抑郁、自杀倾向。
躯体反应——消化道不适、胃疾、恶心呕吐。糖尿病,偏头痛,便秘等。
讨好型
在语言上,常用:这都是我的错,没有你我活著没什么意思,我只是想让你高兴等等。
内心的情感诉求:我很无助,我什么都不行。
在动作上,讨好型双手呈奉献姿势,让人从心理上产生怜悯,甚至折射到自己身上也感到很无助。
当一个人说:“亲爱的,我只希望你快乐。”时,他内在的真正感受是歉疚、怜悯和轻视。
当他觉得歉疚、怜悯和轻视时,他就不可能和别人建立彼此喜悦的接触。
当对方感觉出这种歉疚、怜悯、轻视时、他也不可能真实亲近你。
讨好型的口语内容
我总是做错事
心里认为——
我必须讨好每一个人,
这样别人才会喜欢我。
当他觉得歉疚、怜悯和轻视时,他就不可能和别人建立彼此喜悦的接触。
当对方感觉出这种歉疚、怜悯、轻视时、他也不可能真实亲近你。
讨好型的口语内容
我总是做错事
心里认为——
我必须讨好每一个人,
这样别人才会喜欢我。
内心深处却觉得——
我真不讨人喜欢……
(我的胃在痛)
我真不讨人喜欢……
(我的胃在痛)
2.讨好型(placating)
惯用语:「至少我总是认同大家,并设法让大家开心。」
例如,当程序设计师开会迟到时,讨好型专案经理说:「我实在很抱歉,我们有那么多会要开。我会想办法让我们以后不用开那么多会。」
指责者能够经常愚弄别人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害者当中有许多人是「惯性讨好者」:他们通常自尊低落,不太考虑自己的立场,言行举止就象是在说:「我什么也不是,你才是老大。」
在功能失常的组织里,主管指责部属、部属讨好主管,是相当常见的模式。指责会对讨好型员工造成的伤害包括:讨好型员工可能会同意主管所说的任何事(不论事情有多么不合理);或是憎恨主管,并且有意无意地不认真兑现承诺。
惯用语:「至少我总是认同大家,并设法让大家开心。」
例如,当程序设计师开会迟到时,讨好型专案经理说:「我实在很抱歉,我们有那么多会要开。我会想办法让我们以后不用开那么多会。」
指责者能够经常愚弄别人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害者当中有许多人是「惯性讨好者」:他们通常自尊低落,不太考虑自己的立场,言行举止就象是在说:「我什么也不是,你才是老大。」
在功能失常的组织里,主管指责部属、部属讨好主管,是相当常见的模式。指责会对讨好型员工造成的伤害包括:讨好型员工可能会同意主管所说的任何事(不论事情有多么不合理);或是憎恨主管,并且有意无意地不认真兑现承诺。
一、讨好型】男人出门在外会耀武扬威,但关起门来,却没有几个不怕老婆。“女流之辈,不和她一般见识”“男人要大度一些,让着点女人”这些观点没问题,但长此以往女人会觉得你缺乏一些男子气概,有点儿窝囊,要知道,女人都希望找一个能做主的男人。于是,我们发现,你越讨好,女人越是刁难你,事态就这样在不断地讨好和不依不饶中逐渐升级
讨好型的人,顾名思义,在两个人的角色上始终扮演一个“可怜虫”的形象。他们常常忽略自己的需求,自我价值感比较低,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这都是我的错”、“我想让你高兴”、“我绝不能让别人生气”之类的话。他们即便自己感觉不好,也会对别人和颜悦色,行为上过度友善,习惯于道歉和乞求。这些人容易被视为软弱可欺、没有能力、没有主见,认为其在能力上不够而不能成为合作伙伴。
--------------------------------------------------------------
一指责型
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看法,并且觉得自己的意见是最好的,可是却容易忽略别人的声音,并最擅长让家人有罪恶感,但这类型人的优点却是拥有自我肯定的自信。
1 面對壓力時,希望自己能夠掌控局面,容易求好心切使自己压力更大 2 容易把憤怒的箭頭指向他人,造成別人的壓力 3 不能包容別人的弱點,也同時不能接受自己的有限 為了保護自己,他們蹂躏、譴責別人或環境。忽視別人,只重視自己和情境,表現出***、苛責、還有敌意或暴力的行為。指責激發了他人的恐懼,青少年常常選擇這種姿态,因為它讓他們感覺到支配,特別是在講求秩序與安靜的家庭里 总是试图表明不是自己的过错,让自己远离压力的威胁。 指责型的人总是喋喋不休地埋怨别人、抱怨生活,从而掩饰内心的焦虑和脆弱,他们表面上咄咄逼人,实质上并没有真正的自信心。 言语——不同意:"你永远做不好任何事情" "你到底怎么搞的?" "都是你的错。" 情感——指责:"在这里我是权威。" 身体姿势:很有权力的样子,僵直。 行为——攻击:***、批评、吹毛求疵。 内心感受——隔绝:"我很孤单和失败"。 心理反应——报复、捉弄、欺侮。 躯体反应——肌肉紧张、背部酸痛。循环系统障碍、高血压、关节炎、便秘、气喘等等 |
指责型
在语言上,常用:你什么都不行,这到底是怎么搞的,都是人的错。
在行为上表现出批判、独裁、吹毛求疵。
在动作上爱用手指著别人,让人从心理上产生抗拒和不舒服感。
责备型的沟通
当你用责备型沟通说:“你真笨,老是做这种笨事!”时,其实内心真正的感觉是害怕、无助、敌视、甚至于想去杀人。
如果朋友之间心存害怕、无助、敌视,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有喜爱的接触。而如果你觉得对方是可怕的,那么你自然不想去接触令你觉得害怕的人。
我们可以批评,但不需要用责备的方法。
责备型的口语内容
你从没做过一件对事!
心理认为——
没有人关心我,
我不这样大喊大叫,
没有把我当人看。
如果朋友之间心存害怕、无助、敌视,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有喜爱的接触。而如果你觉得对方是可怕的,那么你自然不想去接触令你觉得害怕的人。
我们可以批评,但不需要用责备的方法。
责备型的口语内容
你从没做过一件对事!
心理认为——
没有人关心我,
我不这样大喊大叫,
没有把我当人看。
内心深处却觉得——
我不讨人喜欢……
(我觉得身体绷得紧紧的)
批评,虽然不是快乐的事,但它是人类生存中必然有的现象。
我不讨人喜欢……
(我觉得身体绷得紧紧的)
批评,虽然不是快乐的事,但它是人类生存中必然有的现象。
1.指责型(blaming)
惯用语:「至少我获得力量,可以猛烈抨击大家。」
例如,当程序设计师开会迟到时,指责型专案经理说:「你老是迟到,你从来没有替别人着想。」
指责者会藉由责骂他人来强化自己,在指责别人时,指责者其实是在说:「我是老大,你什么也不是。」不过,聪明的观察者(具有关照全局能力的经理人)会将指责的重点,当成一项明确的评量,藉此得知指责者的能力有多么不足。
惯用语:「至少我获得力量,可以猛烈抨击大家。」
例如,当程序设计师开会迟到时,指责型专案经理说:「你老是迟到,你从来没有替别人着想。」
指责者会藉由责骂他人来强化自己,在指责别人时,指责者其实是在说:「我是老大,你什么也不是。」不过,聪明的观察者(具有关照全局能力的经理人)会将指责的重点,当成一项明确的评量,藉此得知指责者的能力有多么不足。
。【二、指责型】“看看,你到底怎么搞的?”,“我是一家之主”,“我不会有错”,在家里男人有点一言堂,摆一摆大男子主义不是什么坏事。你不必包容对方的所有错误和缺点,但过多地指责对婚姻绝对是一种严重的伤害。指责会大大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使对方陷入深度的自责和自卑之中。如此一来,她只会“错”得更多。同时,指责会使人觉得非常压抑,一旦爆发,她有可能会说:“反正都是我错,我不伺候了!”指责让一个人看上去很强硬有底气,但也是软弱的表现。只有害怕被否定,不愿承担责任的人才会指责他人。可能你死守“永远正确”的阵地不放就是要争这么口气,所以对方承认责任在她后,你反倒会表现出大度谅解。但对于女人来说,不能承当和分担责任的肩膀,是无从依靠的
指责型的人则与讨好型截然相反,总是在命令、挑剔对方。他们常常忽略别人,习惯于攻击和批判,将责任推给别人。他们奉行这样一条社会原则,即应该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接受来自任何人的观点、借口。“都是你的错”,“你的这种做法行不通”是他们的口头禅。外表强势的他们,常常因指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给对方留下了“不好相处”的印象,甚至得罪了对方,结局往往落单和失败。尤其是在一些服务行业工作的人,可能因此失去了潜在的顾客或消费者。
有趣的是,指责型的人通常会找一个讨好型的人为伴;相反,讨好型的人也倾向于选择指责型的,这也正形成了生活中的所谓“性格互补”。
---------------------
三超理智型的人,最会说道理,很像机器人,非常缺乏人性的客观。这类人不熟悉用内在的感受和人接触,他们很会处理事情,可是处理人事却一筹莫展。“在婚姻的关系里,假如另一半是超理智型的人,另外一半则会份外孤单,无法在心灵上取得契合。但超理智型人的优点是理性,做事有效率。”
1 面對壓力時一點都不情緒化
2 完全忽略負面的感受
3 喜歡說道理
4 因缺乏感受使人感覺有莫大的距離,很難親近
超理智的溝通模式是忽略自己與對方,只重視情境,且通常是重視数据和逻辑的層次,常表現出严肃、僵硬、威嚴、長篇大論地說教的型態,即使聽眾摸不著邊際也無所謂。
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超理智型的人往往就事论事,表现得一本正经,但他们的内心相当顾虑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因而极力克制真实率性的自我。
语言——极端客观: 使用抽象字眼及冗长的解释, "什么事都与学术有关" "我只关心事情合不合乎规定或正不正确" "人一定要有理智"。
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身体姿势僵硬。表情很优越(若有表情的话)。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 "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会性病态、社交退缩、固步自封。
躯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1 面對壓力時一點都不情緒化
2 完全忽略負面的感受
3 喜歡說道理
4 因缺乏感受使人感覺有莫大的距離,很難親近
超理智的溝通模式是忽略自己與對方,只重視情境,且通常是重視数据和逻辑的層次,常表現出严肃、僵硬、威嚴、長篇大論地說教的型態,即使聽眾摸不著邊際也無所謂。
逃避现实的任何感受,也回避因压力所产生的困扰和痛苦。
超理智型的人往往就事论事,表现得一本正经,但他们的内心相当顾虑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因而极力克制真实率性的自我。
语言——极端客观: 使用抽象字眼及冗长的解释, "什么事都与学术有关" "我只关心事情合不合乎规定或正不正确" "人一定要有理智"。
情绪——顽固、疏离:"不论代价,人一定要保持冷静、沉着、决不慌乱。" 身体姿势僵硬。表情很优越(若有表情的话)。
行为——威权十足:顽固、不愿变更、举止合理化、操作固执刻板。
内心感受——"我感到空虚与隔绝。" "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觉。"
心理反应——强迫心理,社会性病态、社交退缩、固步自封。
躯体反应——内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脏病、胸背痛。
超理智型
在行为上,他们忽视他人和自己,只在意情境,非常坚持原则,固执、强迫性、客观且不谈感情。
在动作上,经常双手交叉在胸前,头仰天、鼻朝上,以“理性”来保护自己,压抑自己的情绪,家庭关系显得疏离。
超理智型的沟通
“维持一个人的平衡是很重要的,你必须为失去平衡付出相当的代价,根据最近一个报告……”如果你用这种方式与人沟通时,事实上,你的心里却觉得自卑、觉得自已很愚蠢。
当你用冗长的话语、无数的解释、众多的参考资料来和别人沟通时,你很可能是觉得自卑、愚蠢、乏味,人们这样子做常驻机构是在逃避与别人亲近的机会。
虽然聪明对人类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我们必须弄清楚你是用文字来传讯息呢?或是用来显示自己的聪明呢?
超理智型的口语内容
做错事自己承担,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心里认为——
我必须让别人知道
我有多聪明、头脑清楚、
又讲道理
当你用冗长的话语、无数的解释、众多的参考资料来和别人沟通时,你很可能是觉得自卑、愚蠢、乏味,人们这样子做常驻机构是在逃避与别人亲近的机会。
虽然聪明对人类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我们必须弄清楚你是用文字来传讯息呢?或是用来显示自己的聪明呢?
超理智型的口语内容
做错事自己承担,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心里认为——
我必须让别人知道
我有多聪明、头脑清楚、
又讲道理
内心深处却觉得——
我真不讨人喜欢……
(我觉得身体很僵硬)
3.超理智型(superreasonable)
惯用语:「至少我很聪明。」
例如,当程序设计师开会迟到时,超理智型的专案经理说:「《Peopleware:脑力密集产业的人才管理之道》那本书里提到,开会迟到率高达30%时,效率就会降低。」
超理智行为通常较难察觉,也难以做为判断组织是否健全的评量标准,因为超理智者往往会设法以理性当作挡箭牌,借以隐藏自卑。在上例中,《Peopleware》的作者根本没这样说,但是超理智者却喜好依据主题,引述权威人士所言。
超理智型的态度是一个很好的掩饰,尤其是当沟通对象受到正确性、适当性、权威性和深奥思想威胁时。然而,有时候超理智者只是碰巧说对了,毕竟就算是圣贤也会出错。
我真不讨人喜欢……
(我觉得身体很僵硬)
3.超理智型(superreasonable)
惯用语:「至少我很聪明。」
例如,当程序设计师开会迟到时,超理智型的专案经理说:「《Peopleware:脑力密集产业的人才管理之道》那本书里提到,开会迟到率高达30%时,效率就会降低。」
超理智行为通常较难察觉,也难以做为判断组织是否健全的评量标准,因为超理智者往往会设法以理性当作挡箭牌,借以隐藏自卑。在上例中,《Peopleware》的作者根本没这样说,但是超理智者却喜好依据主题,引述权威人士所言。
超理智型的态度是一个很好的掩饰,尤其是当沟通对象受到正确性、适当性、权威性和深奥思想威胁时。然而,有时候超理智者只是碰巧说对了,毕竟就算是圣贤也会出错。
。【三、超理智型】虽说让理智来协助判断总不会出错,刻意回避情感,你的婚姻会逐渐失去它该有的热情与温情,而当你的心中形成了一个情感的空洞,对方便会以更多的情绪来弥补这种婚姻中的亏空。过度客观的思考,为的是树立起理性的堤坝,从而抵挡住情感的洪水。理智会帮男人赢得应有的成就与尊重。但当理智过多地被引入婚姻中,就会破坏彼此之间的亲密联结。请问在感情的地盘大谈理智,是一种很理智的行为吗?【
互动中的另一种沟通方式是超理智型。这类人极端客观,只关心事情合不合规定,是否正确,总是逃避与个人或情绪相关的话题,漠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显得非常教条,缺乏人情味。他们告诫自己:“人一定要有理智”,“不论代价,一定要保持冷静,决不能慌乱。”这类人表面上很优越,严格恪守规则,但实际上他们内心很敏感,很空虚,最终很难与别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变成了孤家寡人。
在互动中,以上四种沟通方式没有一种是恰当的。萨提亚所倡导的是第五种方式—表里一致型。这种模式建立在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类人,在言语上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很容易博得对方的好感。
“理智型”人的优势:
理智型的个体,性格品质中理智成分超越情感成分,善于通过逻辑分析得出结论;善于分析各种选择的利与弊;善于批判性思维,理智感强、意志坚定;容易接受冷静的、实事求是的推理;做事讲求实效,不感情用事。对于事业成功,这些品质都具有积极意义。
“理智型”人的软肋:
在人际关系方面,过于理智的人就可能会碰到一些麻烦。由于对情感不够重视,理智型的人往往不善体会他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处理事务时也不善于照顾他人的心情,做出的决定往往对别人的需要重视不够,有时会无意间伤害他人感情。对于他人内心的情感,理智型的人也不愿倾听,在他们看来,关注情感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得更糟。这样的个体通常被视为冷静的领导者,而不是一个可以亲密交往的朋友。因此,这样的个体有很多关系密切的合作者,却很少有知心朋友。
四
打岔型的人很难焦聚在人或事上,这类人特别敏感于家庭的压力,每遇压力,会刻意表现得轻松,他们很有创意及具幽默感,可是就是不能就事论事,时常顾左右而言他。
1 任何壓力的來源都是他要逃避的東西
2 逃避接觸自己內心的感受
3 不想了解別人內心的世界
4 淡化事情的嚴重性
5 顯得無責任感,但也較幽默、有創意
6 常是群體中的開心果
7 容易使用代替品來轉換情緒
8 容易对酒精、藥物上癮
是理智型的相反,他們不斷地移動,企圖在討論問題時,分散他人的注意力,打岔者對自己、他人、情境都不在乎,他們的存在令人感到有趣,但也常常越軌且顯得毫無目的,让别人在与自己的交往时分散注意力,也减轻自己对压力的关注,想让压力因素与自己保持距离。
打岔型的人糊里糊涂地生活,对压力满不在乎,其实他们并不如表现得那般洒脱,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痛苦,只好用自欺来逃避
言语——漫无主题:毫无道理,抓不到重点,随心所欲,随口表示,东拉西扯:"我自己也搞不清"。
情绪——波动混乱,满不在乎,"我心不在焉。"身体姿势特征是不停地在动。
行为——转移注意力:不恰当的举动、多动、忙碌、插嘴、打扰。
内心感受——"没有人当真在意。" "这里根本没有我说话的地方。" 失去平衡,以打断别人的谈话来获得大家的注意。
心理反应——不适当、不合情理、心态混乱。
躯体反应——神经系统症状、胃疾、眩晕、恶心、糖尿病、偏头痛、便秘。
打岔型
1 任何壓力的來源都是他要逃避的東西
2 逃避接觸自己內心的感受
3 不想了解別人內心的世界
4 淡化事情的嚴重性
5 顯得無責任感,但也較幽默、有創意
6 常是群體中的開心果
7 容易使用代替品來轉換情緒
8 容易对酒精、藥物上癮
是理智型的相反,他們不斷地移動,企圖在討論問題時,分散他人的注意力,打岔者對自己、他人、情境都不在乎,他們的存在令人感到有趣,但也常常越軌且顯得毫無目的,让别人在与自己的交往时分散注意力,也减轻自己对压力的关注,想让压力因素与自己保持距离。
打岔型的人糊里糊涂地生活,对压力满不在乎,其实他们并不如表现得那般洒脱,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痛苦,只好用自欺来逃避
言语——漫无主题:毫无道理,抓不到重点,随心所欲,随口表示,东拉西扯:"我自己也搞不清"。
情绪——波动混乱,满不在乎,"我心不在焉。"身体姿势特征是不停地在动。
行为——转移注意力:不恰当的举动、多动、忙碌、插嘴、打扰。
内心感受——"没有人当真在意。" "这里根本没有我说话的地方。" 失去平衡,以打断别人的谈话来获得大家的注意。
心理反应——不适当、不合情理、心态混乱。
躯体反应——神经系统症状、胃疾、眩晕、恶心、糖尿病、偏头痛、便秘。
打岔型
在言语上的表现为毫无道理,在口语上经常出现答非所问等。打岔型的人,忽略自我、他人、情况。总给别人思维在别处,和混沌的思维感。、
打岔型的沟通
“错了!错了!哦!最有趣的一句话是:所有的鸟都有湿的羽毛。”你在说什么呢?
这种沟通法在任何情形都是不合适的,而它所带出来的力量会是破坏和歪曲。
这常让别人觉得失去平衡、没有保证,刚开始大家或许觉得有趣,但不久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而徒增人们的害怕、生所和拒绝。
我们需要轻松和幽默,我们也需要有时改变一下自己的方向。在打岔型沟通里,幽默不再是那么有趣,而他的内心也不能让别人理解。
打岔型的口语内容
唉!真不对劲!
咦?我的铜板怎么不见了……
心里认为——
我一定要做点什么,
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这种沟通法在任何情形都是不合适的,而它所带出来的力量会是破坏和歪曲。
这常让别人觉得失去平衡、没有保证,刚开始大家或许觉得有趣,但不久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而徒增人们的害怕、生所和拒绝。
我们需要轻松和幽默,我们也需要有时改变一下自己的方向。在打岔型沟通里,幽默不再是那么有趣,而他的内心也不能让别人理解。
打岔型的口语内容
唉!真不对劲!
咦?我的铜板怎么不见了……
心里认为——
我一定要做点什么,
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内心深处却觉得——
我真不讨人喜欢……
(觉得身体挺不起来)
我真不讨人喜欢……
(觉得身体挺不起来)
5.打岔型(irrelevant)
惯用语:「至少我受到瞩目。」
例如,当程序设计师开会迟到时,打岔型的专案经理说:「你们有看昨晚巨人队的比赛吗?我跟同事打赌赢了,正要找人一起庆祝呢!」
打岔行为是一种妨碍事情完成的负面力量,因此当组织成员对于达成目标不抱任何希望,或是感到无能为力时(例如,专案即将被取消),打岔行为的次数便会增加,传递出「什么事都不重要」的气氛。而随著更多打岔行为的出现,专案的进展只会更糟,最后导致整个专案彻底失败。
惯用语:「至少我受到瞩目。」
例如,当程序设计师开会迟到时,打岔型的专案经理说:「你们有看昨晚巨人队的比赛吗?我跟同事打赌赢了,正要找人一起庆祝呢!」
打岔行为是一种妨碍事情完成的负面力量,因此当组织成员对于达成目标不抱任何希望,或是感到无能为力时(例如,专案即将被取消),打岔行为的次数便会增加,传递出「什么事都不重要」的气氛。而随著更多打岔行为的出现,专案的进展只会更糟,最后导致整个专案彻底失败。
每个人在“自己”、“他人”和“情境”所组成的客观环境里,对以上三个元素常常顾此失彼,有所取舍,甚至完全忽略,以至于造成负性情感以及生理症状。讨好型应对姿态的人常常忽略“自己”;指责型的人常常忽略
“他人”;超理智型的人同时忽略“自己”和“他人”;打岔型的人则将三者全都忽略。除以上这四种姿态之外,将“自己”、“他人”和“情境”全部关注到的应对姿态,被称为一致型。这种姿态表明,其因利用自己本身资源而带来高的自尊。
?【四、打岔型】在你看来,当遇到那些你不想直接或是马上面对的问题时,打岔似乎是不错的应对方式。但正是这种打岔,使沟通变得不够顺畅,从而助长了对方的擅作主张。因为,人家本来是想要征求你的意见,却被三岔两岔地转到了别的话题上。既然你并不想一同去面对或是解决一个问题,那干脆也就不再费力和你打招呼,而是去自己想自己干了。打岔会让对方觉得失去尊重,从而感情用事,冲动而为之。打岔说明你心中存有太多的顾虑,而且比较焦虑。这种拖泥带水往往延误了问题解决的最佳时机。我们应该如何健康沟通
同样,与超理智型的人相对,打岔型的人沟通起来总是抓不到重点,习惯于插嘴和漫无边际地聊天,不直接回答问题或根本文不对题。这种方式常导致他们内心焦虑,很难获得别人的认可,并经常被人误解,认为对别人的事情不关心,只想着自己的事,很难善解人意。
E 一致型:
一致型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他们认可压力的存在,正视自己处于压力之中,承担起自己在压力中的责任,为有效地应对压力而作出努力。能够如实地接受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同时能够关注对方,感受并接纳对方的情感,从而真正达到真实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言语:
尊重现实、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情感:
稳定、乐观、开朗、自信。沟通过程中,内心坦然和安稳。
行为:
接纳压力和困难、应对投入、顾全大局、乐于助人。
内心感受:
虽有时惶恐,但仍充满勇气和信心,有坚强的毅力,敢于如实地面对各种消极内心感受。
心理反应:
合情合理、心平气和、泰然处之。
躯体反应:
全身放松、精神抖擞、健康、充满活力。
一致型模式建立在高自我价值的基础之上,达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谐互动。这种模式的人言语表现出一种内在的觉察,表情流露和言语一致,内心和谐平衡,自我价值感比较高。他们认可压力的存在,正视自己处于压力之中,承担起自己在压力中的责任,为有效地应对压力而作出努力。能够如实地接受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同时能够关注对方,感受并接纳对方的情感,从而真正达到真实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言语:
尊重现实、尊重自己、尊重别人。
情感:
稳定、乐观、开朗、自信。沟通过程中,内心坦然和安稳。
行为:
接纳压力和困难、应对投入、顾全大局、乐于助人。
内心感受:
虽有时惶恐,但仍充满勇气和信心,有坚强的毅力,敢于如实地面对各种消极内心感受。
心理反应:
合情合理、心平气和、泰然处之。
躯体反应:
全身放松、精神抖擞、健康、充满活力。
一致性的沟通
当我们所想的、所感受的、就是我们所表达的、所做的时,我们称之为一致性的沟通。
当我们对当下的情境,作出负责、真实的选择——而不是逃避、愤怒、指责时,我们称之为一致性的沟通。
“真实”是一种智慧。它代表我们不是活在过去中,用旧的方式来被动回应——它代表着我们拿出智慧来作出适当的选择。
“真实”是一种勇气。它代表着我们不是回避或漠视自己的感受、而是面对它,表达它,呈现它,并运用它。
“真实”是一种信用。它让我们内心的感受、观念、能量自然地向外面流动、而不加扭曲与掩饰。一个真实的人是知行合一的、一个真实的人是言行合一的。在真实与一致中,人们消除内心的内耗并自如地运用自己沟通中的能量
当我们对当下的情境,作出负责、真实的选择——而不是逃避、愤怒、指责时,我们称之为一致性的沟通。
“真实”是一种智慧。它代表我们不是活在过去中,用旧的方式来被动回应——它代表着我们拿出智慧来作出适当的选择。
“真实”是一种勇气。它代表着我们不是回避或漠视自己的感受、而是面对它,表达它,呈现它,并运用它。
“真实”是一种信用。它让我们内心的感受、观念、能量自然地向外面流动、而不加扭曲与掩饰。一个真实的人是知行合一的、一个真实的人是言行合一的。在真实与一致中,人们消除内心的内耗并自如地运用自己沟通中的能量
在一致性沟通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期望做出反应,而不是为了仅仅摆脱困境
------------------------
让我们以同样的一个背景为例,讨论一下这几种模式的沟通效果。
背
景
丈夫在竞聘部门经理一职中失败了。晚上下班回到家里,他见到了妻子。
指责型沟通模式
丈夫开门、进门。
妻子冷笑一声说道:“看你那个蔫样儿,今年又没轮上你吧!”
丈夫闷闷不乐地说:“论能力,我绝对能拿下这个位置的。谁知最后领导竟然会用那个姓赵的小子。”
“能力顶个鬼用!我说过多少次了,让你看清形势,不要那么乐观。你这样下去,整天呆头呆脑的,不会有什么前途!当初我怎么会看上你,真是瞎了眼了!”
分析:妻子把所有过错都怪罪到丈夫头上。要知道,此时的丈夫在单位遭受不如意,正觉得窝火,妻子的指责无异于火上浇油,结果只能激起丈夫更多的烦闷和怒火。那么,接下来丈夫无论是沉默还是爆发,都会伤害夫妻关系。
讨好型沟通模式
妻子开门,丈夫进门。妻子满面微笑:“回来了?”顺手接过丈夫的包。
丈夫脸色阴沉,不说话。
“怎么了?”妻子愣了一下,“我刚才没听见你敲门,炒菜的声音太大了。”
“不是因为这个……”
“那是我做错了什么事?我昨天晚上不该跟你说现在咱们经济紧张,你哥家买房子需要些钱……那就按你说的办好了。”
“跟这事也没关系。”
“那究竟是什么事呢?”妻子很疑惑。
“工作上的事,部门经理的位置让那个姓赵的得到了。”
“这件事情啊!哎,那就算了,别难过了啊。来,咱们先吃饭,吃完了我陪你出去转转,散散心。”
分析:讨好型的妻子很想取悦丈夫。当看到丈夫略显愁容的时候,就努力想办法讨好他,主动承担所有可能的差错,希望丈夫开心并喜欢自己。其实,这时候过分讨好只能让丈夫心烦,反而觉得妻子不理解自己,“站着说话不腰疼”。
超理智型沟通模式
妻子打开门,看到了无精打采的丈夫。
妻子问:“今天单位又有事?”
丈夫叹了一口气:“是啊。那个部门经理的位置,叫姓赵的给抢了去。”
“你看看,果然如我所料吧!”妻子说。
“唉,心里真是窝火啊!这个位置从各方面条件看都应该是非我莫属,好多同事也觉得我是最佳人选啊。可今天居然宣布是他,我真的觉得……”丈夫一脸沉重地坐在沙发上。
妻子把菜放在桌子上:“嗨,别想啦,现在的事情都是这样的,有能力不如拍马屁,拍马屁不如有关系。你真有本事,领导反倒不敢用你,他是怕你哪天超过他,抢了他的饭碗,我早就这么提醒过你了。”
分析:超理智型的妻子最明显的特征是无感情地陈述,不考虑自己或丈夫的感受,对事情稍有了解就长篇大论地说教。看起来她懂得多,实则给人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印象。她的话使此时正心情不好的丈夫更觉得刺耳。
打岔型沟通模式
妻子开门,亲昵地摸摸丈夫的脸:“怎么了?我的老公。想吓人呢,呵呵!”
丈夫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来,倒在沙发上,“唉……”
妻子一边利索地从厨房里端上准备好的饭菜,一边说:“今天我去超市转了转,应季的东西都上架了,咱们该买个新空调了吧?对了,今年的夏装刚刚上市,样子我都挺喜欢的,我那几个朋友都穿上了。”
看着唠叨了半天的妻子终于坐下来,丈夫抬起头说:“今天心情不好,本以为非我莫属的部门经理的位置却让别人拿去了,唉……”
“来,吃排骨!不开心的事就别想了。我今天买了一张光盘,刚上映的电影,现在被炒得热火朝天。待会儿吃过饭我们一起看看,据说特搞笑,看完保管你不郁闷了!”
分析:打岔型的妻子不断地在心情沮丧的丈夫面前晃来晃去,尽管她也出于好心,但在讨论问题时总是分散丈夫的注意力,自己也不能把注意力放在一个主题上,而总找些无关的事情来逃避讨论丈夫当前的烦恼,令丈夫觉得自己是一个人面对挫折,于是更加烦闷。
以上四种沟通模式,不仅给对方带来情绪和心理上的不和谐,更会给夫妻间深入的情感交流带来很多障碍,这就是不良的互动。由于很多时候,表达的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于是很容易引起对方的误解和敌意。
每种沟通模式都是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如果一个家庭里父亲很严厉,母亲很讨好,他们这样相处了很多年一直相安无事,其子女就会模仿指责和讨好这两种方法来处理问题。而如果在一个父母经常吵架、给孩子带来痛苦的家庭里,孩子就可能使用超理智或者打岔的模式,来避免思考和体验痛苦,在面临问题的时候仿佛“置身事外”。
上面的情景,如果妻子能用比较理想的沟通模式——表里一致型,则会增进夫妻的互动。
表里一致型沟通模式
丈夫开门。
妻子一边在厨房做饭一边说话:“回来啦!”
丈夫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来,躺在沙发上,“唉……”
妻子一边从厨房里端上准备好的饭菜,一边问道:“今天这是怎么啦?心情不好?是不是在单位遇上不顺心的事?”
丈夫紧闭双眼,说道:“心情糟透了。本以为非我莫属的部门经理的位置,却被姓赵的给抢走了。”
妻子坐在丈夫身边说:“真是够让人生气的!你心里不舒服,我也为你鸣不平!你为这个事做了那么多准备,结果却是这样,换做谁都会生气的。”看丈夫的脸色稍有起色,她接着说道:“但话又说回来,这个职务能不能得到,对你各方面的影响也不大。让这么一个官僚的领导呼来唤去,我倒觉得你做了经理反而会更操心,更受气。再说了,你为单位的事情付出多了,对家里的照顾自然就少了啊。家里的顶梁柱可是任何时候都必须由你来担任啊!”
分析:表里一致型妻子的沟通顾及了丈夫、自己和情境三个方面。她先给予丈夫理解和支持,对丈夫的低落情绪表示了认同和接受—“换我也会生气”。这意味着丈夫的反应是正常的,是可以被妻子接受的,这对丈夫来说是一句充满支持的话。然后,她又提到了丈夫在家里的顶梁柱位置,让他产生“在家人眼里还是不可或缺的人”,“此事对他在妻子、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没有任何影响”的感觉。
由此可见,表里一致达到了最好的沟通效果。如何向这种沟通模式转变呢?
---------------------
指责型的人需要增加一些替别人考虑的因素,多些换位思考和宽容体谅,如“这事就是不容易,能做到你这份上已经令人佩服了”,“换我做可没有你那么有耐心”;讨好型的人则需要增加一些为自己着想的成分,肯定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让自己活得真实和轻松;超理智的人需要加强对自己和他人感受的察觉,对人对事增加一些感情;而打岔型的人则需要增加对他人、自己和情境的了解,在谈话中多说一些关于此时、此地、此事的信息,体现出对他人感受的重视。
以上提到的这四种类型,并不是单独存在、单独出现的。在婚姻中,我们有时候会突出表现其中的某一种沟通模式,而大多数时候,这四种模式会混合或相伴出现。比如,讨好型和打岔型混合时,就会表现为在讨好对方的同时,通过打岔将对方的注意力从矛盾中引导开;由于理性要求完美、正确的决断,因此过度理智型往往伴随着对对方的指责而呈现出来。
前一篇:萨提亚的五种沟通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