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研究》研究报告
金坛市尧塘中心小学
执笔
张仁荣
一、
问题的提出
学校德育是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方面。新世纪学校德育面对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经济市场化、信息多元化诸方面提出的新的挑战,为此,我们的教育不得不作出相应的回答,如从德育的目标、德育的内容、德育的途径、德育的策略方法一些来迎接挑战,解决新问题,在促进学生德育素质良好提高的基础上,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造就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育目的。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总是人为地把德育与其他诸育割裂开来,把德育当作是学校分工中的一个门类。事实上,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苑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渗透到诸育当中去,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共同育人。
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人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基础作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学校德育运行中心工作是各学科教学的渗透,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和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教材要求、教学建议等方面,都提出了德育的要求。为使教师的教书育人活动落到实处,对新时期语文学科德育工作的渗透做深入研究,为造就二十一世纪实际素质过硬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
1、新时期;①指现代社会背景下,世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将发生革命性突破,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青少年道德教育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以及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人才的素质的新要求等的社会环境、气候。②指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在新课程、新课标等条件下对语文德育渗透的研究。
2、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道德思想素质形成的规律,采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政治、思想心理健康等方面素质的系统过程。
3、渗透:指把语文教材与语文内容类别(识字写字、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中的德育内涵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与显现,发挥语文的德育功能,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德语素质得以主题提高。
三、研究的目标
研究在新时期条件下,深入研讨语文学科中德育新内涵、新功能;研究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提高学生德育素质的途径、策略方法,做到如何有意、邮寄、有度、有效地进行学科德育渗透,为培养具有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现代公民打下基础。
四、研究进度
本课题从2002年3月——6月课题策划方案、课题组成立。
2002年9月——2003年1月为成员熟悉方案,以“新时期德育的要求、内容设计”为研究专题。
2002年2月——2003年7月以双册语文教材、习作教学德育为研究专课题。
2002年9月——2003年12月以单册语文教材、语文内容各类别课堂教学德育渗透途径为研究专题。
2004年2月——2004年7月以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德语渗透途径,德育渗透策略为研究专题。
2004年8月——2004年9月综合性研究阶段、结题阶段。
五、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通过两年的探索研究,研究目标基本达成。我们分阶段对新时期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内容、渗透的途径、渗透的策略三方面作了侧重研究。下文就从上述三方面做研究成果分析。
(一)、德育内容以全面的人文素养培植作基点,在此基础上唱响时代的主旋律。
以往的德育渗透,往往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的说教,可谓好高骛远。“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程为凸现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复归奠定了保证,即确认工具性的同时强调语文是人文素养培植的摇篮。
人文素养是什么?所谓人文素养是制作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处理自己与他任、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这里看到,人文素养的内涵远比传统德育观来得宽泛,来得血肉丰满,来得有底蕴,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道结合教书育人的教育。
“德育是长在人文土壤上的庄稼。”(吕型伟)发现,新时期德育渗透必须重视语文课程人文资源的开发,注重教学的人文熏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我们是这样要求的:1、研究教材,寻找德育渗透的结合与生成点。学期初课题组成员集体研究教材,把握一组教材德育渗透的主题,乃至一篇课文的德育主价值观。例苏教版第十教材第一组课文,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我也是普通一兵》歌颂了老一代革命领袖的爱民如子的高风亮节。以教材为灾,开拓课程德育资源,让德育渗透成为课堂的亮点,让育人的功能充分显现。2、备课备的鱼。依据每篇课文的特点,教学流程中设计生动恰当的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法,强调三维目标的不可或缺。3、教学反思有德育,侧重于对渗透的时效做出评价小结,把德育渗透作为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艺术评价的指标之一。没有浓浓人文馨香的语文教学是苍白无力的,德育渗透犹如语文教学的灵魂。德育具有时代的特点。周济部长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中小学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党中央在新时期阶段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周济部长又强调,课堂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学科在课程设置中占有学科最多的份额,因此新时期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主旋律、重要性也就很明确且突出了。我们课题组结合教材,从而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育。
教学相长,科研提高教师,这两者也在课题组成果中得到了体现。教师的师德建设与时俱进,学生的道德素养与人文素质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德育渗透的途径以课堂教学为教学阵地,以语文学科类别渗透为依托。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自然成为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接受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在新课标教材编写建议中、课程基本理念、教学建议等部分,都明确强调教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要求。
新课程语文内容的类别包括识字写字、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学习过程出课堂教学外,还包括课外学习以及新课程大力鼓励的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即语文强调学得的同时还强调习得。为此,语文德育渗透除课堂外,还应包括学生在生活里更多的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和生活的瞬息万变。这样,有助于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课程各类别在德育渗透内容上也分别有其特点,具体的表现在德育策略部分具体赘述。
(三)德育策略以人为本,探索德育有渗透方法的多样化与艺术化。
课堂中培植人文素养,除教材外,还有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因素。其一,教师的人文态度。从教师层面三上来说,“人文态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中,教师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以发展人为归宿。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状况。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独特体验。爱心就是关爱人,服务人,循循然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日臻德育渗透无痕迹的艺术境界。
其二学生的人文态度。表现为学生在与教师、教材的对话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以及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善于合作,乐于共处等品质。这是未来高素质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教师需求呵护的,更是课堂教学与德育渗透追求的。
德育策略的以人为本,强调并追求的是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彼此尊重规范自己的课堂道德生活(课堂言行),实现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达到“人文互动”的情境场。注重情境型体验型德育模式。
从语文学科的内容类别来看,各大块其德育渗透的方法也讲究各自特点,方法各异。例如张仁荣撰写发表在《基础教育研究》的拙作《例谈阅读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和谐生成》一文中,把阅读教学渗透德育的策略总结为:创设和谐、自由的人文环境,关注课堂师生生活;渗透和谐寓于语言文字的教学训练之中;过程与方法多角度增强渗透效果;追求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的结合与统一。成员徐粉红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途径渗透德育》一文中,主要策略小结为:揭示课题中、人物形象剖析中、创设情境中、朗读指导中灵活渗透德育的五种方法。贺云飞老师则归纳为“设身处地”法、“身临其境”法和“直观演示”等三种方法。
在例作文教学,课题组强调跟现代作文理念,要求习作中表真情,说真话,抒真意。作文全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尤其提倡在作文评价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思想引导的方法,超越了传统作文的功能,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在这方面,课题组成员发表了多篇作文与育人整合的教学案例和论文。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徐粉红、郑苏霞老师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良好表达的习惯入手,同时结合交际内容相机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贺云飞、张国华老师较侧重。我们发现,改变以往仅以课堂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空间,构筑了开放、鲜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的语文课程空间后,学生的视野大大拓宽,强调了学生在多元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实践、探索、真实的体验,为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的保障,养成了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其中郑苏霞撰写的《培养学生创造个性之探究》获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大型征文活动三等奖。
七、研究的反思
在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之时,对照研究时,我们有如下思考与专家们商榷。
A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更须强调的是意识,强调的是过程,而不仅仅在于效度的标准化的检测。
B)在课程改革的情况下,语文学科渗透德育,以学生为德育的主体,强调学生的德育体验,目标的归宿是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人,有强烈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中国人。
注:此课题为常州市青年教师招标课题 2003年10月通过结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