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w690/5333a0bftd09f79990363&690
关注生命成长的生态课堂
课堂兴则教育兴,课堂解放则教育生产力解放,课堂生动则教育文化生动。
什么样的课堂才能实现充分挖掘每个孩子最大潜能的目标?
晋城教育人苦思冥想,一种展现了“自主、合作、探究”课改理念的绿色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在部分中小学得到了实践:课前学生先做、独学;课中群学、展示、质疑,教师点评、点拨、讲解;课后学生再做再学进行反思巩固。
课桌的摆放不再是沿袭千年的学生面对老师,而是学生桌对桌、面对面;教室里除了讲台上的黑板外,后墙上还有一块更大的黑板,其它墙上也有展板,黑板不再是老师独舞,更多的是学生的展示;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时间比以前大大缩短,大多数时间交给学生讨论、展示、质疑。
没有了“正襟危坐”,没有了“满堂灌”,没有了“死记硬背”。这就是我们在开放的课堂看到的情景——以生为本的生态课堂逐渐取代了以师为本的传统课堂。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就是逆“天”而行,把学生这一鲜活的生命当作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感受,只是一味地强灌硬注,学习缺乏内在的动力。教育家乌申斯基则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索,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人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和民主意识,忽视教育最根本的宗旨——人性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也提出了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的、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学校的教育,就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生态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安全、人文、和谐的环境中成长,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发展生命得到激扬。绿色课堂应该关注孩子的生命本真、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内心的发展,把课堂的学习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创新。让每个学生在这样的“生态课堂”中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获取考试高分的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