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生老师点评:
各位老师,现在开始上第四课,上课的题目是竞赛课带给我们的启示。二十课.王兰老师一段话,她参加了三届竞赛课,一届比一届好,这一届很大,不是一点,而是几个层次,这就是王兰同志和我对这二十节课的评价。
李亮老师对现在的语文教学说了三句话:清清楚楚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快快乐乐地教语文,用这个标准来看看这二十节课。
第一条感受,我们收获了什么?
第一,教学目标更明确。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目标更加明确,到位。张庆老师曾告诉我,语文要坚持中庸之路。他说,中就是不偏不倚,我们需要感情淡不能过度,我们需要理解但不能过深,我们需要课堂形式的变革,但不能花里胡哨。什么是庸,常道也。识,写,读,背,这是语文课都要抓住的东西。语文姓语,小学姓小。十九号得分这么高,基础目标完成到位。
阶段目标更加清晰,凸显。过去的课高不成低不就,全都是温吞水。而现在的课就开始清晰起来。低年级的课就注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比如《夕阳真美》,西沉、落山……就是给夕阳做了注解,动态的注意,引申义等都做得非常好。了解课文内容……我觉得这节课有丰富的内涵。《赶海》这篇课文,老师牢牢抓住了趣字,纲举目张,随后就抓了摸海星……就抓语言而言,她又抓住了语气词,她还抓了修辞手法,还抓了相关句式……从不同角度对……这位老师很注重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阐述了不同年级的年段任务。)
弹性目标更加合理、有度。我们老师的拓展都是根据学情,课情。
第二,教材解读更加准确。
一对扫除阅读障碍的预判。
二对四个基本问题都作出进了应答。课文写了什么,课文怎么写的,课文为什么这么写,课文写得怎样。我觉得重点是写了什么和怎么写。
三对阶段要求的范例的选用。
第三,教学流程更加合理有效。
一是课堂氛围更加和谐。
二十节课虽然很累,但是如沐春风。我们的孩子如果天天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那多好啊!
二是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我们的课堂能够感觉出来是快捷的,是板块式的,是符合儿童认识规律的。
三是教学对话更加灵动。
记得课改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棒棒棒,对对对。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的过程,是有针对的评价。
四是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如果我们学生每天都上这样的课,就是李亮老师说的快乐学语文。
第二,我们有哪些的思考?
我们更多地是展望明天。
思考之一:我们更要关注课文的语文价值。语文学科特殊矛盾,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并不一致。别的学科教学内容就是教学目标。而语文不一样。读一篇课文有六个要素,人,事,物……而情、理需要挖掘,需要我们领着孩子去揣摩它,需要老师的文化底蕴。明明人家是这么写,而你却看不出来。导游都不在,你怎么领着团队往前走。
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是阅读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因此,引领学生读出课文蕴涵的情、理、趣,尤其要弄明白可我呢是如何表达的,这就是语文的价值所在。
所以,语文的特殊任务是课文是怎么表达的。我们语文老师总是大公无私,但是,怎么表达的,谁来帮我们做?千万不要荒废了自己的园。
“圆润”说。
(介绍“圆润”这个词语来历,侯耀文说的。)
就是情感就是要从语言文字中来,要真情实意地来,而不是做作,也不是忽悠。老师们注意了孩子的情感调动,但不要忘了圆润。
思考之二:我们更要关注课文的体裁样式?
我们需要加强的是体裁样式,体裁样式是文章的外在形式。其实形式和内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往往可以根据形式去推测内容。比如说寓言,我们要解决的就是故事与寓意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能发现中间的联系,读寓言就不困难了。
体裁分类:叙事性课文,说明性课文,诗歌。
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曲,诗歌。
课文时课标的分类,提出了扎要能够的要求,叙事性课文:梗概,细节。《天鹅的故事》首先是梗概,也就是我们说的情节。这里的情节按一般的规律有三个,遇难,破冰,成功。这是记事性课文的一般规律。情节推动人物有三大规律:把人物放在两难的境界,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情节规定了人物的动态,在行动中表现人物的性格;情节把人物闭上了死角,打也得打。就在这三个规律的推动之下,这样一类的课文应该是这样抓的。
说明性的课文要注意要点和方法。写了几样啊?苏教版课文讲说理性的课文也称之为说明文,叫说理文。《雾凇》第一奇观,第二成因,第三赞美。抓住了这三个要点,再把他的说明方法让孩子读懂,就可以完成了。
诗歌:诗意,意境,情感。关于诵读的要求。低年级将诗歌、童谣都算作一类,粗通大意即可。中年级在诵读中能理解诗人的感情。这里有一个吟诵的问题。吟诵有三条:吐字归音,交代字头,字符,字尾。特别咬得清楚。速度放慢一倍。为什么要放慢,因为是书面语言,读快了孩子们出现不了画面。书面语言有个反应的过程。注意平仄。关于吟诵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吟唱。吟诵是靠近朗读。我们不必过于强调吟,而要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意境,就是把诗人的感情附着在景物上。比如说“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一种热烈的感觉,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看到了今年的西湖如此的壮美。
思考之三:我们更要关注课文的整体把握。
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决定成败,细节体现精彩。
评委打分大概也是这样,首先是整体,然后是细节。
读文先辨体,解文先理序。诗和词有很大区别,词是定调了全能唱,我想古代的词,大概有点像昆曲。定片,上片几个,下片几个。诗歌是偶句用韵,词是根据句子用韵。解文先要解结构,顺序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比如说“太好了,又涨工资了!”
读书切入口,情采交汇处。《文心雕龙》有一篇,情是什么,是内容;采是什么,是文字。找内容和语言的结合部。比如句子的总起句,过渡句。
思考之四:我们要更加关注能力系统的建构。
苏教版教材实验区,我们明白了目标,我们教材解读有了发展,我们还要建立能力的系统。
系统为了某一具体目标而按照一定互动方式组织起来的结合。
感受能力:低中高读书训练系列。
低年级:朗读,学习默读,诵读儿歌古诗。
中年:朗诵,诵读,默读,浏览……
以朗读和默读为主线,根据文章的题材不同和年段不同采取诵读或默读,愿我们孩子读的方式读的能力都能提升。
理解能力:词句+篇章+文体。
中高年级要关注篇章意识,要强化篇章意识,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一个唐代的瓦罐没有任何破裂值一百万,打破了只值二十万,你为什么要打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