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5/mw690/53315618tdba7af28d374&690 秦始皇封禅遗迹今何在? 真悟" TITLE="寻访泰山之五 秦始皇封禅遗迹今何在? 真悟" />
1、千古一帝秦始皇,封禅泰山,对历史影响深远。
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其辞曰:‘皇帝临位,……”这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封禅泰山最早的记录,那么泰山还有这次登临的遗迹可凭吊吗!
秦始皇封禅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统一六国后第三年,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皇帝是受命于天。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云云,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
秦始皇的封禅大典分两步进行,首先辟山修路,从泰山之阳登上山顶,“立石颂秦始皇帝德 ,明其得封也。”是为封礼。
其次从泰山之顶下山,“禅于梁父,其礼颇采太祝之祀雍天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是为禅礼。目前,的遗迹有三:
http://s15/mw690/53315618tdba7bb31398e&690 秦始皇封禅遗迹今何在? 真悟" TITLE="寻访泰山之五 秦始皇封禅遗迹今何在? 真悟" />
2、玉皇顶民国时期的古登封台。
1、“古登封台”,它位于玉皇顶内。玉皇顶是泰山的主峰。因峰顶上有一座玉皇庙得名。海拔1532.7米。玉皇庙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东西配殿等,殿内祀玉皇大帝铜像。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自秦始皇之后,历代不绝。
http://s13/mw690/53315618tdba7c43d8fec&690 秦始皇封禅遗迹今何在? 真悟" TITLE="寻访泰山之五 秦始皇封禅遗迹今何在? 真悟" />
3、今日之登封台。
2、五大夫松,也就是秦始皇避雨之处。下山来到云步桥,北侧有五松亭。石坊赫然而立,额题“五大夫松”。坊西古松既为五大夫松,又称秦松。在这里可遥望十八盘、南天门,只见两山对峙,万仞中鸟道百折,云蒸霞蔚,迷离耳目衣袂之间;松涛阵阵,传千谷万壑不绝下望云步桥,只见水流潺潺,陡然入涧,瀑水悬流,溅花泻珠,风响水鸣,万籁俱寂,风景秀丽、幽谷深情。
http://s10/mw690/53315618tdba7ce734cc9&690 秦始皇封禅遗迹今何在? 真悟" TITLE="寻访泰山之五 秦始皇封禅遗迹今何在? 真悟" />
4、那颗屹立两千多年的“秦松”仍是郁郁葱葱。
3、李斯碑,它存于岱庙东御庙内。岱庙创建历史悠久,史载“秦即作畴”、“汉亦起宫”可见先有李斯碑,后又岱庙城。来到岱庙汉柏、唐槐、宋碑、明清文章,应有尽有。在中原地区的秦石刻,可能只有李斯碑最早了。三孔古老,其最早石刻也不过是西汉的北陛石、五凤石等。因此,其珍贵的历史价值,非同一般,可以说是镇庙之宝。游泰山每件到李斯碑等于没有去。据《史记》记载,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东巡,登泰山观先父遗存后说:“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遂令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也就是我们见到的李斯碑,而李斯碑还有一段历经磨难的故事。
http://s5/mw690/53315618tdba7d6462c04&690 秦始皇封禅遗迹今何在? 真悟" TITLE="寻访泰山之五 秦始皇封禅遗迹今何在? 真悟" />
5、秦李斯其人
http://s1/mw690/53315618tdba7dcacf240&690 秦始皇封禅遗迹今何在? 真悟" TITLE="寻访泰山之五 秦始皇封禅遗迹今何在? 真悟" />
6、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找到了李斯碑
据说,此碑是秦丞相李斯奉秦二世胡亥之命所刻,立于贷顶玉女池旁。明嘉靖年间,为防止风蚀雨淋,移于碧霞祠东庑。清朝乾隆五年,碧霞祠突遭火,烧的一塌糊涂,李斯碑也因之不翼而飞。嘉庆二十年,泰安知县汪汝弼知李其碑的价值与珍贵,为不能亲睹而慨叹,于是四处张贴告示,有知李斯碑下落者,重金犒赏。
一位九十余岁的赵氏老翁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泰安县衙,对汪知县说:“知县大人:我是个瓦匠,从前在山顶修玉女池时见过一截残碑,不知是否为大人所寻之物。”说这赵氏老翁一一描述碑的形状、字迹等。还说:“当时被人扔进玉女池,望大人差人前往查视。”
汪知县听了喜不胜喜,邀前任蒋知县一起上山。果然在玉女池中打捞出一截残碑。经过冲洗有九个字历历在目“臣斯臣去昧死请”等字样,确为李斯真迹。于是,汪知县在山顶造房兴宫,并在东岳庙西筑起精美的小亭——“宝斯亭”,后又称“读碑亭”。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又重赏了赵氏老翁。
清道光十二年,东岳庙因年久失修,西墙在一场暴雨中倒塌,此祸殃及“读碑亭”,碑亭被砸塌。新任徐知县差人从瓦砾中找出,将碑移到山下,放置于岱庙道院壁间。光绪十六年,一小偷看到人们将此碑视若珍宝,遂深夜将此碑偷走。知县毛蜀云下令全城戒严,捉拿小偷,终在北关石桥底下发现,重新立于岱庙。后移入东御园,与大殿中的乾隆龙床一起得到严格保护。
http://s3/mw690/53315618tdba7e772c722&690 秦始皇封禅遗迹今何在? 真悟" TITLE="寻访泰山之五 秦始皇封禅遗迹今何在? 真悟" />
7、位于西安碑林的李斯《峄山石刻》 ,艺术造诣精湛。
2013年5月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