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诊属于诊断学的望诊。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关于诊断学的内容,例
如五色与五脏相配啊,明堂分布啊等等,但是《内经》主要是讲医理的一本书,所以其诊断学的内容
不够详细,就是个大概。后面的《难经》和《针灸甲乙经》中也有部分涉及。但就舌诊而言,最早有
建树的是13世纪(元代),一个姓敖的人写的《敖氏伤寒金镜录》,这本书以伤寒为框架,将疾病的各种舌象排列起来,绘成了12幅图谱。同时代的一个叫杜清碧的人,认为这个方法真好,就在12幅的基础上添加了24幅舌诊图片,这36幅舌诊图片及描述都收录在清代薛己的《薛氏医案》里。后世又出现了张东的《伤寒舌鉴》和申斗垣的《观舌心法》,虽然《观舌心法》已经失传,不过舌诊的观舌方法已经有所传承。直到民国时期出的《临证验舌法》,都是这个体系的传承,图谱不断增加,舌诊也更加细致详尽。不过从建国之后,舌诊的书籍就不再按尊经的方法来构建了,而是另辟蹊径通过舌苔分类来讲述。舌苔按照五色进行分类,相对比较繁杂。
李玉宾医生独创的按照“一气周流”的模式来对舌象进行分析,避免了上述两种方法的缺陷,更加一目了然,容易理法方药融会贯通,了解了舌象的整体趋势,再与药象一对应,很快可以完成开方诊疗。四诊本身是不分高下的,只是舌诊很容易入手,比其他诊断方法更加直观,更容易传授,所以从舌诊入手进入临床的学习和训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