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特辑 |赶走失眠,睡的香甜

标签:
健康坤鹤百草堂外治朱小宝朱春苏 |
分类: 朱小宝的中医课 |
1穴位点按法
安眠穴在后颈部,在风池穴与翳风穴之间,
睡前,在局部先按揉三五分钟,然后艾灸十分钟
适合于肝郁化火型
2穴位贴压法
耳穴贴,或者膏药条下压一枚绿豆,贴在后,
魂门,魄户,两个穴位上,男左女右,次日取下。适用于虚性失眠
3药物贴敷法
将酸枣仁打碎成粉,清水调为糊状,
贴在手腕的神门穴处,睡前贴,清晨取下,男左女右,适用于心胆气虚者
4引火归元法
睡前泡脚,擦干后将切片的生姜,
一元硬币大小,贴在双足心涌泉穴位置。适用于热扰神明型
5茶饮方
龙眼冰糖茶龙眼肉25克,冰糖10克。把龙眼肉洗净,同冰糖放入茶杯中,沸水,加盖闷一会儿,即可饮用。每日1剂,随冲随饮,随饮随添开水,最后吃龙眼肉。此茶有补益心脾、安神益智之功用。适用于心脾两虚型
失眠按病因可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原发性失眠
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除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症状,主要包括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原发性失眠的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主要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当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被排除或治愈以后,仍遗留失眠症状时即可考虑为原发性失眠。心理生理性失眠在临床上发现其病因都可以溯源为某一个或长期事件对患者大脑边缘系统功能稳定性的影响,边缘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失衡最终导致了大脑睡眠功能的紊乱,失眠发生。
2.继发性失眠
包括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失眠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有时很难确定这些疾病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系,故近年来提出共病性失眠。
失眠中医称不寐,
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是中医神志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不寐病名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中医古籍中亦有“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等名称。临证轻者入寐困难,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重者可彻夜不寐。人体正常睡眠乃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结果,这种规律如果被破坏,就可导致不寐症。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虚实两方面,实者为七情内伤、肝失条达、饮食失节、痰热上扰;虚者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劳倦过度、心脾两虚。
临床对不寐症的辨证宜遵循三个要点:
一是辨轻重:
不寐的病证轻重,与其病因、病程长短有关,要通过不同的临床表现加以辨别。轻证为少眠或不眠,重者彻夜不眠;轻者数日即安,重者成年累月不解,苦于入睡困难。
二是辨虚实:
不寐的病性有虚实之分。虚证属阴血不足、心脑失其所养,表现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化源、肝失藏血、肾失藏精、脑海空虚所致。实证为火盛扰心、或瘀血阻滞,表现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胸闷且痛,多由心火亢盛、肝郁化火、痰火郁滞、气血阻滞所致。
三是辨受病脏腑:
不寐的主要病位在心脑。由于心神被扰或心神失养、神不守舍而致不寐。亦因肾精亏虚、脑海失滋、神不守持而致失眠。同时,其他脏腑如肝、胆、脾、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也可扰动心脑之神而致不寐。如急躁易怒而不寐者,多为肝火内扰;入睡后易惊醒者,多为心胆虚怯;面色少华,肢倦神疲而不寐者,多为脾虚不运,心神失养
1)热扰神明
[证候]
[治法]
(2)肝郁化火
[证候]
[治法]
(3)痰热内扰
[证候]
[治法]
(4)胃气失和
[证候]
[治法]
(5)瘀血内阻
[证候]
[治法]
(6)心脾两虚
[证候]
[治法]
(7)阴虚火旺
[证候]
[治法]
(8)心胆气虚
[证候]
[治法]
(9)心肾不交
[证候]
[治法]
(10)肝郁血虚
[证候]
[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