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煎的中药,为什么更有效?
标签:
健康坤鹤百草堂中药 |
分类: 中医知识 |

去过山东东阿的“中国阿胶博物馆”,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百岁老人,特意从台湾来感谢东阿阿胶对她的护佑,“答谢会”上,老人还特意换了“健美服”表演,鹤发童颜,优雅从容。但是,
她的阿胶养生法却让很多人却步,因为吃阿胶要炀化,酒浸,隔水炖,比吃各种速效的胶囊麻烦,所以少有人能像她那样坚持。
有一次带朋友找著名中医看病,名医望闻问切之后,朋友突然要求:能不能开点儿可以直接吃的中成药,因为她没时间煎中药……我至今记得名医的眼神,好像看到了一个坐在“茶海”边,
却非要喝“可乐”的人。
茶与“可乐”的区别不仅是味道,后者缺的是繁琐但得趣的操作过程,就像阿胶老人每天自己做阿胶,吃阿胶,她的长寿绝非仅仅因为阿胶,那种别人觉得麻烦的制作过程中,她收益了心境
的安宁,这才是养生!
近日,从“豆瓣”上看到一句话:“炒菜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爱,你不能把菜扔锅里就去玩两分钟,再回来翻一番,你要一直陪着它,它才会自己变好吃”,其实,这早就是烹饪大师和美食者
的信条:好吃的饭菜都是精于人工,要小火慢炖甚至要九蒸九晒的。之所以需要如此过程,除了能沾上大师的手泽,食客的心理期待也在加分,如果用医学原理解释的话就是:烹调过程中色
、味的变化,诱发着胃酸的分泌,胃口被慢慢打开了……
无论是吃阿胶、煎中药,还有炒菜、泡茶,操作过程中的仪式感是不可或缺的,往小了说,给了身心虚位以待的时间;往大了说,是对行为习惯的有力矫正,而后者在当下尤为重要。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是著名的中医肿瘤专家,做肿瘤临床近三十年了。日前,在浙江大学的一次讲座中,他的题目却不是癌症,而是给“生活定‘交规’”,几乎是在手把手地教
授人们健康的饮食起居习惯。
后者比之做手术,开方子,是过往医生们很不屑的。现在,非但何裕民教授,还有著名的心脏内科专家胡大一,都把工作重心从临床一线转移过来,原因很简单:病人太多了,他们看不过来
,如果不从源头遏制疾病的发生,他们要永远被钉在诊桌前。
因为,除了细菌病毒感染,几乎所有的慢性的,特别是致命的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病,癌症,都是错误生活习惯的日积月累,都起源于生活方式,而后者,是个可以通向不同结果的台阶,好
的矍铄如阿胶老人,坏的早夭如癌症病患,决定他们迥异命运的不是外力,就是各自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中医养生在当下很流行,谁都想找到健康长寿的“法宝”,其实,这个“法宝”早就写在《黄帝内经》中:“起居有常,法于阴阳”,翻译成现代说法,不过是一句因为太过家常而被大家置
若罔闻的话:让生活有规律。
本文由健康新佟学公众号编辑发布,图片来源于网络
前一篇:用好小柴胡,不用找大夫
后一篇:艾灸到底好不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