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先聊聊医学以外的事儿。
我们先来假设你是一个工厂的管理者,A厂房是全自动化机械厂房,B厂房是员工手动流水线,那么如果可以自由选择你愿意管理哪个厂房呢?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A厂房吧。只要机器良好,设定没有出问题,那么A厂房的产品质量几乎是可以确定的,哪像B厂房,员工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管理状况等等不确定因素也太多了点吧。
这其实就是很多人对中西医的看法,中医应该抛弃旧观念跟现代医学学习标准化,减少不确定因素。只是,很多人却没有想到一点,人却并不是出产自自动化机械厂房,甚至论相似度,连流水线产品的都赶不上。
这有什么关系呢?在医学上,这个关系很大。
如果,我们也用工程化的观点来看待医学,那什么样的医学试验模型是最好的呢?当然是越接近A厂房出产的产品的越好。事实上也是这样,细胞是最理想的医学试验模型,因为他们最小,都几乎来源于同几个细胞,可重复性也最好;随后是小鼠,医学试验的小鼠要尽量选择体重相似,同一品系的小鼠,最好是小鼠身体上的细菌干扰也少(试验上根据不同小鼠身体上的细菌种类将小鼠分为不同的级别,最高级别是无菌小鼠),这样的试验动物才符合标准,且重复性高;再来就是必需的临床试验,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试验模型呢?一定年龄的成年男性,最好来自军队或学校,同样的生活环境,同一性别,不像女性那样受每个月荷尔蒙的干扰,重复性好,标准好。实际试验过程中,医学就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进行细胞筛选、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可是,这样研究出的医学理论和药物却要用于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各个地区的,各种生活条件的人群中。结果呢,国外有研究表明,由于大部分药物试验都是针对男性进行的,所以我们根本不知道其实很多药物对女性是有副作用的,女性不只是有女性生殖系统的男性,而是跟男性完全不一样的人类。同理,小孩也不只是个子小的成年人,而胖子也不仅仅是肉多了些而已——他们都是一个整体,与健康成年男性不同的个体。
不过,这还不是医疗“标准理想”的唯一障碍。试验“模型”可以通过规定尽量标准化,可是做实验的却是一个个的人在一个个的环境进行,千差万别,相统一太困难了。生物学试验的随机性有多高,每个生物类研究生都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诉你。试验者的试验设计、试验习惯、试验环境、试验的严谨程度等等都会对试验结果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更不要说那些我们还无法确定或是并不知道的影响因素了。甚至,一篇试验性文章是否能够发表都对医学效果的判定起关键作用。比如说,你选择了M药治疗疾病,因为你发现有三篇论文支持它的药效,而N药仅有2篇论文支持它。可是如果你知道其实另有8篇论文认为M药效很不好,而且还有副作用,而N药只有这2篇论文的时候,会不会对你的选择造成影响呢?一定会的,可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的杂志,刊登成功试验成果几率是失败成果的2倍,而那些失败的试验即使被刊登出来,也很容易就湮灭在浩瀚的文献中的。这就是现实,标准永远都只是理想,而现实就是人类很难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来执行。
标准化的现代医学有其优势,能够标准化的改善我们的卫生条件和营养条件,能够标准化地对流行病的控制起到积极作用。不过,我们确实也要充分认识到“标准化”的局限,不要在世界医疗趋向“个性化”背景下,还去让已经完成“个性化”的中医去“削足适履”的“标准化”,也许只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标准化的优势和局限,更加深刻得了解认识中医,才能再去考虑到底哪些适合“标准化”吧。真不敢想象我们这些连“男女如此不同”都是刚刚才发现的人能够完成这样伟大的工程啊。要想医学能够真正享受到“标准化”的优势,避免局限,中医和现代医学都有太长的路需要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