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之后
(2015-10-08 18:22:02)
标签:
健康坤鹤百草堂中药 |
分类: 《李玉宾传统中医师承班》 |
二零一五年,这是一个秋天,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科学界震了一个雷——
要说这两天,整个科学界乃至科学圈外,最惹人注目的名字,那一定是屠呦呦老人了。作为一个不会英语,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甚至没有发过SCI的科学家,屠老却得到了别的科学界梦寐以求的认可,所以一时间各种关注、各种争论甚嚣尘上,也就可以理解了。
在没有获得诺奖之前,中国的科学教育界一直的课题就是中国人到底离诺奖有多远;可是这诺奖颁给了中国人之后,中国的科教教育界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欢欣鼓舞,反而是一下子进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中国第一个本土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是院士也就算了,之前在国内还广受争议,于是“三无”科学家为啥子会获得世界最高认可被讨论了好几天,如果说媒体放过这样的新闻和话题,那就真的是媒体的失职了。不过,屠老获奖也确实给中国的科教界带来了反思,尤其是在现在改革的关头,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科学人才,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评价体系,应该树立怎样的科学精神,这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如果说,未来10年20年,我们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仍然以怎样申请课题,怎样发文章,怎样搞到科研经费为第一要务,而非认真做科研,那说不定屠老将会是中国最后一个获得诺奖的科学家。如果说,我们的评价体系无法让脚踏实地做教学做科研的人出头,也就不要抱怨科研环境的歪风和科学家团队的邪气了。就像是《琅琊榜》中的大梁朝廷,如果没有梅长苏的手段,靖王也许就一直也只是不得宠的郡王,没有人看到他征战沙场的英勇和济世的德行;沈追和蔡荃也许就一直是六部中安于一隅的中层干部,除了不合时宜的脾气外,大家也并不知晓在精于党争的尚书之下还能有如此才干如此风骨为国为民的官员。可是,如果说我们的科教界也需要一个破釜沉舟的“梅长苏”耍点手段才能够整肃风气,让各位教育科研工作者安心,那就真的是我们科教界的悲哀了。
屠呦呦屠老给中国的医药学界树立了一个标杆,可以想象今后包括中医药在内的医药研究的科研人员会把这个标杆当成一个已经被指明的方向和可重复的操作,也许今后研究植物药提取的人会以几何倍数增长,这就是诺奖的影响力。不过,一个事后鼓励创新的奖项却因其影响力成了事前树立标准而间接限制创新的奖项,不知道诺贝尔先生知晓后会不会也会感到些许无奈。每思及此,就会感慨老子“不尚贤”的智慧。但是,细想一下,屠老在年轻时也不会想着要得诺贝尔奖而进行抗疟的研究,莫言也不是想着要得诺奖才写了那些人文关怀的文字,居里夫人也不是为了得诺奖才不顾生命的研究放射性物质,诺奖直到现在仍然能够奖励那些真正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这不正是诺奖的魅力所在吗?就像是梅长苏在劝解靖王对于作战物资不上报时说的话:如果做之前就想着是要给别人看,那是殿下的德行问题,但如果做完了善行却最终无人得知,那就是我这个谋士无用了。现在诺奖已经用自己百年来的声誉证明了自己的评价体系是个有用的“谋士”,只是不知还有多少科研人能够明白诺奖其实是在奖励那些不是为了得“诺奖”而从事科研工作的有德行的人啊。植物化学也好,中医理论也好,西医试验规程也好,对于真正的科研来说,只要是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这个功到底归谁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诺奖的发酵已经开始了,只不过希望诺奖之后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能够认识并回归到科研最初的梦想,也算是科教界没白震荡一回。